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简述立法机关的功能

简述立法机关的功能

发布时间: 2021-01-14 13:57:48

㈠ 简述现代立法机关的基本权力

立法权限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各级国家机关如何划分立法权的版问题。中国宪法对此作了权原则规定。

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修改宪法。在中国,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 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代表通过才能进行。二是制定和修改刑事和民事方面的法律。三是制定和修改国家机构方面的法律。国家机构方面的法律一般是指各种组织法。四是制定和修改其他的基本法律,如选举法、国籍法和婚姻法等一些重要法律。

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其立法权限可具体分为: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补充,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解释宪法和法律;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议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㈡ 简述我国立法机构的构成

我国的立法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人大、地方人大常委专会(这里的地方是指省级属人大、省级人大常委会、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和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各直属机关等。

㈢ 简述宪法解释制

《宪法解释》是指一定主体对于宪法内容、宪法含义、宪法条文内涵外延及其法律边界所作出的一种说明,其最终的功能主要在于阐释宪法的基本精神对宪法进行补充或者对宪法的适用进行统一性要求。

㈣ 我国各立法机关及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层次包括哪五个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际条约与协定。

宪法的内立法机关是第容一届全国人大的第一次会议,具有最高效力。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效力低于宪法。国务院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效力低于法律。

民族区域自治以及特别行政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港澳特别法,属于对法规和法律的变通性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规章,国务院部门也可以制定部门规章,效力低于法规。

(4)简述立法机关的功能扩展阅读:

广义上的法律有宪法(具有最高效力)、法律(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省一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行政规章(省一级政府)、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括号内为立法机关。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保障。

㈤ 简述世界各国国家审计机构的主要类型

国家审计体制的主要类型
1.立法型审计体制
立法型审计体制下的最高审计机关称国家审计署,它独立于政府部门,隶属于立法机关议会,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立法型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能是协助立法机构对政府进行监督,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立法机构的决策。它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完全不受政府的干预。

2.司法型审计体制
司法型审计体制下,最高审计机构称审计法院,属于司法系列或具有司法性质。在这种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拥有最终判决权,有权直接对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任何事项和人进行处理。其审计范围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司法型审计体制将审计法院介于议会和政府之间,成为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处置和处罚的权利,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3.独立型审计体制
独立性审计体制下,国家审计机构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之外,它与议会没有领导关系,也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履行监督职能,只对法律负责,不受议会各政党或任何政治因素的干扰。但对审计出来的问题没有处理权,而交与司法机关审理。

4.行政型审计体制
在行政型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或隶属于政府某一部门的领导,如泰国和中国的审计署是在总理领导下工作的。审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赋予的权限,对政府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预算和收支活动进行审计。它们对政府负责,保证政府财经政策、法令、计划和预算等的正常实施。行政型最高审计机构时效性强,但其独立性不如以上三种国家审计类型。

㈥ 这道历史题。根据材料三,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答案上有一点是: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请问材料

国王无实权,从君主向议会商量税收征收开始

㈦ 简述我国各例法机关及制定的法律法规层次

宪法的立法机关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第一次会议,具有最高效力。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内其常委会制容定,基本法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效力低于宪法。国务院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效力低于法律。民族区域自治以及特别行政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港澳特别法,属于对法规和法律的变通性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规章,国务院部门也可以制定部门规章,效力低于法规。

㈧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德国属于什么国家管理形式简述这种管理形式的特点。

不是德国,德国是内阁总理制,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没有实权

㈨ 法理学的课后作业,论述题:简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我国法制体系的关系,要求不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要着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赋予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以执政党的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充分实现人民权利、充分保障人民权益,是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形势下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3.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要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相适应。根据内外环境、条件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立改废释。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抄照搬。

4.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要努力把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5.坚持宪法的核心地位,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要在法治的实施、监督、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树立“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的观念。

《决定》部署了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编纂民法典等;完善立法体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等。

严格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决定》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决定》明确关于法治政府的六项标准,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表示,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举措方面,《决定》有5个亮点。

1.明确提出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这意味着今后要通过立法而不只是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三定方案”“权力清单”等来行政,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确定重大行政决策的五项基本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防止一些地方和部门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式决策”可能给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3.提出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的具体措施:依事权与职能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理顺行政强制执行和城管执法体制,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这对解决“钓鱼执法”“临时工执法”等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

4.明确对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八种形式: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明确对政府内部权力制约的五种具体方式: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和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严格防止行政权滥用。

5.具体规定政务公开的五方面范围: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明确公开应包括六项内容: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和监督方式,以保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决定》提出,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并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作出新部署。

1.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决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并要求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从体制和机制上杜绝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干预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可能性。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决定》要求,完善司法体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办理跨地区案件,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完善审级制度,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等。此外,要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四机关”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对我国司法管

热点内容
司法所建设情况 发布:2025-05-15 17:14:40 浏览:652
2021法院选调 发布:2025-05-15 17:13:43 浏览:87
法院户口迁入 发布:2025-05-15 17:13:05 浏览:568
对新条例的认识 发布:2025-05-15 16:57:28 浏览:366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论述题 发布:2025-05-15 16:53:53 浏览:244
东阳人民法院淘宝拍卖 发布:2025-05-15 16:52:40 浏览:696
60家法院 发布:2025-05-15 16:51:48 浏览:290
贵州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2025-05-15 16:43:29 浏览:100
郑州律师吧 发布:2025-05-15 16:43:26 浏览:33
破产与租赁的合同法 发布:2025-05-15 16:36:59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