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康德自由道德

康德自由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1-15 02:36:24

1.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么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以下,我参照一些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1、普遍的行为法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康德又对此准则做了一点延伸,即“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一经过变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为准则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时,强调了如何实现准则向法则转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的意志,法则体现着对意志的命令,准则则体现着意志的选择,那么当我们回忆起定言命令表达着的是自身即为意图目的,而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时,我们知道了与这个道德律令相关联的意志就只能是我们的善良意志了。因为“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该律令是在保证普遍性同时解决实践原则的质料问题,即目的的依据。康德指出,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正因为人是最终的自在目的,人类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这才促使我们将道德律令看作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道德毕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3、意志自律——服从定言命令的人类自身就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任何规律皆为自由的,道德规律亦不例外。人类正是在立法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严、人的法则也因透显着与规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为彻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并不由于他服从道德规律,而是由于他是规律的立法者,并且正因为如此,他才服从这一规律。……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是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人类的尊严正在让他具有这样的普遍立法能力,虽然他同时也要服从同一规律。”对道德律的尊重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性自身尊严的尊重,这样的一个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从的规律。

2. 怎样解释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实践理性批判>>

你思抄考一下:
没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杀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杀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会说我有自由就行了,那么有一天,你又被别人杀了,你还有自由吗?

你看过蝙蝠侠:黑骑士的崛起吗?
想想电影里面,嬉皮文化,无政府主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这样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这样的自由人类必定灭亡。

3. 康德的绝对道德是什么意思

康德认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于道德的义务感而做出的行为,方存在道德价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义举,或是因义务而做出的德行(譬如军人因救灾而牺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为。道德应当,而且只应当从规律概念中引申演绎而来。尽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种规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规律的理念而行动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观原则对意志的约束规范而言,其命令尽管是强制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指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指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指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康德的法则都是检验法则,而不是决策法则。使用的方法就是你首先要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拿到这个法则中去检验,如果没有冲突,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合理的。但是你要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方案取决于你的实践理性,你的人生经验和逻辑。
也就是说康德不是不在乎结果,只是他更在乎手段。换句话说他在乎结果,但是他更在乎手段。因为他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无限的结果(混沌理论),而手段或者法则却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坚持手段的正义。换句话讲,他之所以坚持手段的正义,恰恰是因为结果的正义是追寻不到的。

4. 谈谈康德对自由和道德的认识和独到看法

康德之前的伦理学一直对于什么是“善”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有人认为善是相对的,认为版道德没有一权个终极的标准。
但康德认为道德是有一个最高标准的,即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的“道德公设”:即道德规定自身。
通俗地说,比如“要欠钱不还”就不能成为一条道德原则,因为如果人人都这样认为那“借钱”这种行为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没人再会借给别人钱了,所以“要及时归还欠款”才是能成为道德公设的原则
再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推己及人”

关于自由,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觉地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关于自由的叙述是他对于道德标准问题的阐述的铺垫

5.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版来的,而不是从后权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6. 谈谈对康德“自由=自律”的看法

西方伦理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自律概念,并把它确立为伦理学的基础。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康德的自律概念正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在康德看来,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天赋权利,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一个人只有作为纯粹的意志存在物而不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他才是自我决定的,才能“自己为自己立法”,才能在立法时不服从异己意志。(注:参见《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由此,康德把意志自由看成是阐明道德自律性的关键,从而高扬了道德的主体性,在伦理学上实现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应的,康德在道德上强调“自律”而摈弃“他律”,强调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而摒弃屈从于权威的懦弱。在康德看来,屈从于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道德懦弱是蒙昧主义盛行的前提;而自主的自律则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启蒙得以普及的前提。

古希腊的箴言曰:“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继承了这一精神传统,同时具有破与立两个方面。破的一面是对等级制的批判,即在观念上破除传统社会所固守的“上智下愚”的精英主义,在政治上破除享有特权的英明少数与无权无势的愚昧多数之分。立的一面是确立“天赋权利”的思想,即人在生而自由这点上,具有天赋平等的权利和尊严,无论是国家、政府、群体、个人,良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的创建,都必须建立在对个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平等对待之上。也就是说,在启蒙运动中,首先是无分贤愚地相信人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力,进而是无分贵贱地尊重每个人的自我思考和自主选择权利,把人从等级秩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放手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大脑和命运的主人。所谓“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通俗地道出了康德式启蒙的真义。

在此意义上,康德式启蒙的批判方向,与其说主要是针对知识蒙昧主义,不如说主要是针对道德蒙昧主义。所以,康德关于启蒙的论述与他对自由人的理解完全一致。他在论述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政体的关系时,在“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前提下推出三条原理:1.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人,都是自由的。2.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臣民,同任何一个其他的分子,都是平等的。3.一个普通的政体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

来自于“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启蒙,就是让每一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在理智上自我思考,在道德上自我决断,在行动上自我选择,在后果上自我负责。发现你自己、把握你自己、为你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必须强调的是,在康德式启蒙中,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自由的连带方面是自我负责,承担起与你的自由选择相关的一切的责任。换言之,自由的时代也是个人责任的时代,要自由就必须为自由选择的后果负责——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个人责任没有替代品”,此之谓也。

正如以赛亚•伯林在《反启蒙运动》一文中对康德式启蒙的解释:“因为只有那些是其个人行动的真正主人的人,只有在做与不做之间享有自由的人,才能因他们的行为受到褒贬。既然责任必须伴之以选择的权利,因此无法自由选择的人,从道德上说不比木棍或石头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康德式启蒙中,形式主义道德律把个人理性与公共理性结合起来:个人在公共领域内的道德决断(正义感),应该与普遍的社会公德相一致。所以,福科在论及康德式启蒙时,又将启蒙引申到理性自由运用的公共性上。他说:“当人只是为使用理性而推理时,当人作为具有理性的人(不是作为机器上的零件)而推理时,当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类中的成员而推理时,那时,理性的使用是自由的和公共的。‘启蒙’因此不仅是个人用来保证自己思想自由的过程。当对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迭时,便有‘启蒙’”。(见《启蒙何谓》)在这里,福科进一步将“启蒙”与理性的普遍、自由运用与公共性联系起来,意在凸现“启蒙”所赖以成立的个人理性的自由运用,对于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公德的关键作用。

康德明确反对经验论和神学论的幸福主义道德观。他认为,这两种伦理道德观从苦乐、幸福、利益出发,认为人的道德建立在幸福之上,这种幸福主义的道德观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选择是大不相同的,“但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并不确定,尽管每个人都想得到它,但它从来不能确定而且始终如一地说出他真正向往的到底是什么”[2]。这种以幸福作为道德的本质的道德观,根本没有共同内容和普遍必然性,是不能成立有效的。康德既然反对以经验制约的道德观,那么就只有形式———“成为普遍立法的形式自身”,才是道德律令的最高原理。康德所谓的普遍立法的形式自身,即他所说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也就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因此,康德认为人的道德根源不是追求个人经验的享受、感官的愉悦,也不是为了报答神的恩宠。道德的根源就在人自身的实践理性或自由意志之中,这种道德的归宿不是为了“欲望”、“爱好”或某种神意,恰恰就在于其自身,作为一种“义务”,其本身要求应当这么做而已,并不在于外在的某个东西。这样,康德就把道德的基础和根源从经验的外在对象(物)转移到先验的主体(人)的意志中来。道德不是一种外在要求的他律,而是一种自我义务要求的自律,全在于自我理性的自觉。把道德从他律拉向自律,揭示了人之为人的道德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高度赞扬和道德自觉的热情讴歌,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并称赞康德是“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4]

7. 康德哲学中,道德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啊 康德主张有限制的自由,但是为什么他说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1、第一问:道德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在你的第二问中有答案:即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2、为什么自由是道德的基础?因为只有自由意志,才能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举例来说,如果主体没有自由,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样,只能遵从自然律,比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那么此时,那个饿了、渴了的人抢了别人的食物和饮料,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因为他没有自由、没有办法,只能遵从自然律,像一架机器,他怎么能为他的行为负责呢?

3、但是,人在实践(康德哲学中说的实践通常指道德行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实践不同)中,虽然有像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的人,但却永远也会有相反的例子,就是当他饿了、渴了时,不但不会抢别人的食物、饮料,相反,往往还能将食物和饮料让给更需要的人。这个时候,这种人显然不是遵从的自然律,而是遵从自由律,或者说道德律。一般来说,道德似乎有强制的意味,但康德认为这种道德律是自己选择的、自己立法的,因而同时又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否则,即使他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注定只能做好事,那么,他的所有善行又有什么道德价值呢,只不过是只能如此、没有办法罢了,说不定他不想做好事,但无法反抗,仅此而已。正是因为如此,康德才说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4、其实,第2条和第3条中的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这是当时启蒙主义运动的共识)。也就是说,第2条和第3条中的人都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恶的自由。但前者最终服从的是自然律,没有表现出真正的自由;而后者对于自然律却并非被动地服从,因而才能将其择善而行的自由实现出来。

5、因此,在康德看来,第2条所说的那种人,只知道服从自然律,是不自由的,其表现不足以配得上一个真正的理性存在物。只有像第3条那样,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8. 康德的道德律的产生

得先从法国网络全书学派发展起来的唯理论和英国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开始,这里面有个人需要注意,那就是休谟。他先是从对于命题的分析上手否认了理性,否认了具有超感官的知识来源。然后又否定了道德的应然性。为此康德写了纯粹理性批判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用实践理性批判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而这两者的验证方法是不同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建立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确证的一套知识体系,然后再用此对于各个现实内容进行确证(xxxxxxx如何可能?)而实践理性批判则不同,道德律如何产生?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也没有任何确证方法,因为从一开始哲学家就必须假定此存在(因为你没有任何经验来源来对这个东西进行分析),而是借此认为:既然要让一个道德的普遍准则确立,而这又是一个无法证明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确定一个绝对的“善”,这个“善”就是上帝。康德先是对于科学派利用证明的方法来考虑上帝是否存在嗤之以鼻,通过一大堆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上帝是无法证明的,它是为了道德律令的存在而必然被假定的存在。如此康德的神学体系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德律所包含的内容1.道德律具有最高普遍性,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准则2.道德律是一种自我命令,因为有一个最高存在“上帝”,所以道德律的实现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实际上就牵扯到了”自由“,在康德那里,或者在那个时代,对于自由的理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他们是将自由与感性对立,实际上当时德国的狂飙突进作家,思想家都对这个对立的东西进行了各自不同的阐述(席勒的美育书简不错你可以看一下),在康德那里,人类因为道德律的出现所以可以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在的自我命令的状态,达到了真正的自由。

9.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经典语录如下: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版中唤权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每当想起这句话时,内心原本被压抑的美好的情操都会被调动出来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净化 。

伊曼努尔·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整个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也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10. 西方哲学智慧康德始终思考的两样东西是自由和道德对吗

对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热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违约条款 发布:2025-05-16 14:28:39 浏览:169
云南刘文华律师 发布:2025-05-16 14:23:46 浏览:270
学校道德要求 发布:2025-05-16 14:23:11 浏览:487
印度医药法规 发布:2025-05-16 14:20:10 浏览:916
广州市劳动法规 发布:2025-05-16 14:16:55 浏览:125
国土法规定旧房翻建每人多大面积 发布:2025-05-16 14:15:18 浏览:120
电子商务立法的必要性 发布:2025-05-16 14:15:00 浏览:963
昆山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5-05-16 13:54:19 浏览:239
警辅巡逻执法规定 发布:2025-05-16 13:53:36 浏览:913
劳动法关于孕妇三期的规定 发布:2025-05-16 13:50:17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