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戴雪的法学院

戴雪的法学院

发布时间: 2021-01-17 13:14:19

Ⅰ 读李渔的《山茶》解释下列虚词 一开 (辄 ) 尽者 山茶戴雪而 ( 荣) ( 植 )于怪石之旁 解释带()的

辄 ,就
荣,茂盛
植,种植

Ⅱ 为什么说戴雪的法律方法论忽略了普通规则的独特性

含义:律师在抄进行法律辩护或质询时遵循法律学的性质活动称作法律思维的保守型。体现在以事实知识进行法官思维的构建时,保守性就成为一个天然的"标签"。法律思维的特质是其保守性,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路有吻合之处。但是,由于中国近百年来的主流意识一直受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因而对法律思维的保守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能动与创造的思维则很容易被接受,克制与谦抑没有成为法官的意识形态,这对中国刚刚启动的法治建设具有消极影响。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当奉行司法保守或克制主义,并按这种思维选择所要运用的法律方法。没有时法律规则和司法权的克制与谦抑,法治就无法实现。补充: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一位普通人看到钟表不走了,可能会说"这只钟表坏了",但一位法官或律师看到钟表不走了,只会说"这只表不走了",绝不会说"这只表坏了"。这就是普通人与法律人思维的不同。

Ⅲ 杜甫的《蒹葭》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春苗、夜露,朔其前版.江湖摇落,要其后也权.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全诗写一种植物蒹葭(芦苇的一种),前两句写在秋风中枝干折断、叶枯花败的衰败景象(北方),后两句联想到蒹葭在春天的柔弱、夏天的夜露、秋后在江面湖面上枯萎衰落(南方),感叹岁月无情流逝.写了蒹葭生命的脆弱和衰败景象,寓情于景,抒发自己的不得志,感叹生命已经老朽,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Ⅳ 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占统治地位的行政法学理论是什么学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在英国源占统治地位的行政法学理论是戴雪的学说。

戴雪,英国法学家。就学于牛津大学。1863年获专门律师资格后开业。1882—1909年在牛津大学兼任英国法教授。认为行政诉讼应由普通法院管辖,这是英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对英国宪法学中另外两项原则即议会主权和法治作了系统阐述。——常识政治篇。

Ⅳ 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怎么样

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读者看到书名容易以为,狄更斯不仅是一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对法律史颇有研究的法律学者。如果读者在这种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去翻阅这本书,肯定会大失所望。 作者威廉·S.霍尔兹沃思是一位知名的英国法律史学家,曾经出版过16卷本的皇皇巨著《英国法制史》,记录了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至1875年司法改革时期的英国法历史。在1928年耶鲁大学法学院斯托尔斯讲座基础上,他写成了这本关于狄更斯的小书。 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在书的第一章中曾经交代。作为文学家的狄更斯有过不算短暂的法律职业生涯。他曾在艾利斯与布莱克默律师事务所做过律师助理,还曾在 博士院和大法官法院担任过庭审速录员。在成为作家之后,他依然与司法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法律史学研究来说,狄更斯的小说能够提供他们从正规史料 中无法找到的材料,所以作者视之为一位优秀的法律史学家。 但,如此命名还是显得很牵强,与正文内容不符。在这本小书里,作者先介绍了狄更 斯早年的法律经历,紧接着分析狄更斯笔下形形色色的法律人,然后结合《荒凉山庄》与《匹克威克外传》两部小说中涉及司法程序与庭审活动的描写,讨论与比较 了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类诉讼程序。因此这本书,与其命名为《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不如改为《一个法律史学家眼里的狄更斯》。后者更符合正文的内容和风 格。 在20世纪70年代,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运动兴起后,狄更斯成为这一研究的热门对象。至今,这本书依然是关于狄更斯与法律研究领域中最 权威、引用率最高的作品。和我们通常见到的法律与文学研究类的读物不同,这本书不是通过文本分析,去提出法律思考的某些问题,而是通过小说里面的相关情 节,去介绍19世纪英国司法机构、法律人和诉讼程序相关的知识。为了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者自己添加了大量的旁注。即便是对法律人来说,内容也稍微 显得有些生僻。 对此,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的法官、知名法学家理查德·波斯纳在《文学法理学的局限中》曾经说过:“狄更斯的小说不 像荷马史诗或者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传奇,后者是我们了解有关他们社会中法律制度的主要知识来源。”尽管如此,狄更斯依然十分重要。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 我们看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法律与司法制度的另一面。 狄更斯(1812年—1870年)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的见证人。 社会历史学家眼里的这一时期,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精神和物质空前繁荣,是一个资本主义稳健发展的社会,一个充满了活力、进取精神和乐观自信的社会。但在狄 更斯的笔下,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无异于人间地狱。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反差?因为,狄更斯是19世纪为数不多的从穷人立场上观察世界 的作家之一。他出生穷苦家庭,少年时代因为父亲的债务监禁,在监狱里面生活过。这种经历注定了,他不是高高在上地同情穷人,而是能感同身受地去批判英国法 律上的弊端。 最能代表狄更斯对英国司法制度批判的当属《荒凉山庄》(1953年)。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伦敦的泥泞和迷雾,象征着英国社会 的污浊和灰暗,雾的中心就是大法官法院。在故事中与法律发生关系的人物都没有好的下场,腐败的法律犹如一架吃人的机器。那个被戏谑为“大法官法庭”的废品 商店的自燃,更是以寓言的方式象征着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的瓦解。 狄更斯的小说提醒了我们,通常被我们视为模范的英国法制,并非天衣无 缝,而是同样有着无数的漏洞。以往我们对19世纪英国法的了解,大都来自法官或者学者,比如戴雪、杰夫里·边沁和沃尔特·白芝浩等法学家的著作,这些出身 显贵的作者笔下的英国法尽管需要改革,但并不迫切,英国法的问题被高度浓缩在三言两语当中,作为异国读者的我们容易忽略掉这些问题。而法律史学家霍尔兹沃 再次提醒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法律机器下的底层惨状,不再迷信英国法制的神话。或许,这是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的最大价值。

Ⅵ 大一宪法学怎么学

宪法是很难学的,我们需要了解很多的,其中的一些条条框框,一些案例,一些规则,没办法。就把重点的背背呗

Ⅶ 近代西方法学的指导思想

在中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开始进入近代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过去曾经被半遮半掩地加以讨论的问题,这时已公开化。先从政治思想家对于法治问题的认识谈起。

首先是英国的洛克,因为他对于确定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治法律思想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洛克的法治主张包括个别要求和一般原则两个方面。就个别要求而言,洛克在《政府论》中强烈主张国家的最高权力机———立法机关“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进行统治。”而所谓一般原则是指:“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 除主张权力必须根据法律来行使之外,洛克还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他说:“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主要讨论了什么是政府权力以及它的限制等问题。在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权力分立的特点,它与其说是权力分立,不如说是不同权力的并存,而且还是一种不伦不类的并存。洛克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把这种混乱的、多种权力并存的政治现实概括为权力分立,从而使它获得了理论上的合理性。

在洛克之后,法国的孟德斯鸠也曾经研究过法治问题。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德斯鸠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法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可以说是最博学的法学家,而且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法理学观念。事实上,他不仅提出了最广泛的法律定义: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法律的方式,即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理解法律。孟德斯鸠在分权制衡理论方面论述较为系统,且影响较大。首先,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应可能地体现自由和保障自由。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着重阐述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并说明它已在英国的法律中建立起来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或是政治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那么,如何才能取得政治自由呢? 为此,他讨论了法律自由的关系,认为自由分为两种,一是哲学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自由。他根据自己在英国的观察发现,政治自由不是人们追求道德的结果,而是精心组织的政治制度的产物。第二,与一些抽象论述自由价值的理论不同,他意识到了自由与政治体制密切关联。他精辟指出,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第三,在他看来,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因为权力不受约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约束与人民的约束都远没有权力之间的约束来得更直接和更有效。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各司其职,任何一个机关都不能绝对凌驾于其他机关之上,独断专行,从而达致政府权力的动态平衡。

继孟德斯鸠之后的法国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卢梭。卢梭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时代的其它思想家,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即他也是明确主张法治的,并且把是否实行法治作为共和政体的惟一标志。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就表示:“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都称之为共和国。” 卢梭的法治思想大致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立法和守法。就立法而言,卢梭特别强调法律自身的记录,它以“自由和平等”为自己的两大主要目标。就守法而言,在卢梭看来,遵守法律不是什么耻辱,而是公民的骄傲。他主张,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的光荣束缚,而且这种束缚不仅仅是严厉的纯粹的限制,它还是温和而有益的约束,有益于人们追求善业。卢梭心目中所向往的是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极力反对分权主张,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分权则是对主权生命有机体的肢解。

在16 世纪至18 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探索具有正当性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提出了法治思想,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法治的概念及其要素予以明确界定。自19 世纪中后期,才有学者开始系统论述法治的概念、原则、要素。他们所论述的法治,主要是民主形式法治。实践中,这种法治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也成为主导的型式。

在19 世纪后期,英国法学家戴雪结合本国的宪政和法治实践,提出了法治三原则。它们是:“除非明确违反国家一般法院以惯常合法方式所确立的法律,任何人不受惩罚,其人身或财产不受侵害”;“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人,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一般法律,服从一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个人的权利以一般法院中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与前人相比,他的认识似乎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他的法治观念完全是对英国当时法律的理论抽象。第二,他不再把法治看作是理想,而是当作事实,并视其为英格兰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三,他的法治观念主要包括个人与法律的关系。第四,英国宪法的原则来自于具体案件的司法判决,从而突出英国法律的特点是法官造法。戴雪的法治观念是从观念向制度转移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戴雪的法治观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的法治观念仅仅基于英国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性;其次,他虽然强调法律至上,但并没有考虑到“恶法”之治的可能性;最后,他所要保护自由仍然是消极自由;他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仍然是一种掩盖实际不平等的形式平等。

与戴雪同时期的德国学者们也对法治问题思考,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他们为世界贡献了“法治国” ——英语“法治”一词的德语表述。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为法治国概念的产生准备了基础。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有三个要点: (1)国家与法律是密切联系有一起的。(2)国家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3) 国家与关系的核心是国家必须依法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在康德之后,德国思想家洪堡也曾经论述过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间的关系。他坚持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积极地为公民的幸福创造条件,相反,国家的目的是消除罪恶。由于这两个思想家在理论上重新安排了国家权力、法律与自由之间关系,从而为后来法治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西方近代西想家、政治家、法学家的理论解答了法治的诸多重要基础性问题,为现在法治理念和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如今法治理念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并指导了日后一系列法学思想的变革和发展。

热点内容
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关于时效 发布:2025-05-20 05:59:12 浏览:475
2018年临时工劳动法工资待遇 发布:2025-05-20 05:49:55 浏览:333
部队关于劳动法 发布:2025-05-20 05:49:47 浏览:358
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 发布:2025-05-20 05:36:24 浏览:411
民法总则涉外 发布:2025-05-20 05:35:44 浏览:425
民法捐助和赠与 发布:2025-05-20 05:34:19 浏览:425
收到检察院审查起诉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20 05:33:20 浏览:860
与泰国婚姻法有关的规定 发布:2025-05-20 05:30:29 浏览:615
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收条 发布:2025-05-20 05:30:25 浏览:359
张林林律师 发布:2025-05-20 05:29:43 浏览: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