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德治的事例
㈠ 社会发展主要徳治的实质例子
社会进步要依靠法治,而不是德治。
没有法治基础,德治是不可靠的。
中国几千年来就是说靠的是德治呀,所以很封建,人人都说自己是正人君子。
㈡ 关于法治高于德治的辩论材料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民族浩劫,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痛感"文革"期间"无法无天"状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人们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中国应当如何从"人治"过渡到"法治"。人们在提出"官大还是法大"、"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时,呼唤的是"依法治国",所以法治建设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法治建设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毫无疑义。我们在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是:单凭法律的健全和完善是否就能够解决当前中国存在的所有的社会弊病和问题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源自西方社会的"法治"的真正含义和实行的条件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并不统一,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在指责中国"人治"弊病的同时,认为西方式的"法治"是万能的,似乎只要有了西方式周密、详尽的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和人们行为规范方面的一切问题也就统统迎刃而解。可是在现实社会当中,问题却并不这么简单。首先,近年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各项法律已经相当多了,应当说人们的行为似乎"有章可循"。但是"作奸犯科"的人却越来越多,案子也越来越大。其次,随着我国社会近年来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准不断提高,按过去的说法是人们应当有物质条件来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了("知耻"),但是近来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减少了,反而有不断增加之势。
现在无论是从人们的街谈巷议还是新闻媒介的报道来看,对于社会上普遍的道德水准均有"世风日下"之议。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很有一些人坦然地以"只要我不犯法,就无可指责"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做一些不道德的事。如看到路边有人受重伤须送医院抢救,许多过路车辆就是不停车;有个别过路人好心把伤者送到医院,反被伤者家属讹诈。遇到歹徒行凶,许多人畏缩躲避;如偶有勇者挺身与歹徒搏斗,其余的人仍大多袖手旁观。公园里儿童落水呼救,可以聚集到数千人围观而无人下水。至于制造伪劣商品、伪造证件文书、在经营交易中的损公肥私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当你询问人们对这些行为的看法时,他们会一致地谴责其为"不道德"的行为,但一旦这类事件再次发生,你会发现大多数当事人、旁观者的行为依然如故。为了防止和惩罚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国家不断颁布新的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惩罚办法,对不赡养老人、虐待儿童、见死不救、造假等行为进行惩罚。但是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凭靠不断地增加和细化法律能否真正扭转当前"世风日下"的趋势?近年政府对"见义勇为者"的表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从人们的内心深处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问题。
我们在努力向"法治"的目标前进,但是凭靠法律(或"法治")能否完全解决中国社会中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何况在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不道德行为其本身并不直接触犯法律。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社会都采用了哪些办法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其中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今人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罪"与"孽"
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用"罪孽深重"来形容做坏事的人。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应当说"罪"与"孽"在其与法律的关系上是有区别的。"罪"指的主要是直接触犯了法律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刑事诉讼、法庭判决来对其行为违反法律的程度予以测度并给予具体惩罚的。而"孽"则主要是指不直接触犯朝廷或政府制定的世俗法律,但是违反了社会普遍道德准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受到世人的道德舆论谴责,当事人如有良知,也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对于"犯罪"与"作孽",中国民间社会把两者是分得很清的。前者将会受到朝廷刑律的惩罚,而后者则会遭受"天谴",受到神灵和冤鬼的惩罚。
1997年上映了一部反映上海赴云南知识青年返城后经历的电视连续剧《孽债》。为了取得婚姻上"单身"的资格而能够返回上海,他们与当地的妻子离异、相互离异并把孩子寄养给当地农户,他们当时的动机可以理解,行为也没有触犯法律,但却使其他善良的人和孩子们受到伤害,并使自己也陷入良心自责之中,通过几个赴上海寻亲的孩子所造成的感情波澜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一个"孽"字在这里使用得就十分贴切。
《辞海》对于"孽"的解释有五种:(1)古时指庶子("孽子"),即妾所生之子;(2)坏事,罪恶(《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3)妖孽,灾殃;(4)病,害;(5)忤逆,不孝。第一种解释久已不用,人们今天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孽"主要是指第二种解释,指的是人做的坏事和罪恶,而且其惩罚是无法免除和逃避的,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小孩子自懂事时起,人们就在对他灌输朴素的道德规范,当他由于无知而折磨小动物时,老人就会摇头说,"不要作孽呀"。当一个贫苦的童养媳被饿饭、被殴打时(这在当时既不犯法也不违礼)
,邻居们就会摇头说,"真是作孽呀"。在抗日战争时期,当一个村民为邀赏向日寇出卖抗日战士时,人们会说,"作孽呀,他怎么不怕出门被雷劈死"。可见,"孽"是与良心和良知相关的,不一定由这个世俗社会的法律来评判与惩罚,而且有时甚至与当权者的法律和意志是相违背的(如汉奸的行为符合当时"政府"的规则,但被民众所不齿)。
官方的法律总会有漏洞,执法者也难得做到"明察秋毫"并把犯法者统统绳之以法。如《胡雪岩》中的刑名师爷所说"大致古今律法,不论如何细密,总有漏洞",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在设法利用这些漏洞以谋私。但是,与触犯世俗法律的行为相比,"作了孽总是要遭报应的",这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报应也许在现世("现世现报"),也许在阴间,也许在来世;这些报应也许应在本人,也许延及子孙。从"报应"的观点看,"孽"与我国的民间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律法"与皇权有着密切的关系,"礼教"与儒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样。
法治的刑律所针对的是对人身、财产的侵害,并制定了详尽的惩罚办法,也就是所谓"他律",凭靠的是外在的制度和力量。民间所谓的"作孽"观念主要谴责的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弱者的范围可以包括平民、老人、妇女、儿童甚至其他生灵(牲畜、猫狗等),谴责其手段的不道德(如倚强欺弱、诈骗、无信义、向官府进谗言等)。对于"作孽"行为的惩罚主要是"天谴"式的报应(死后在阴间地狱中受苦、来世托生变驴变马甚或殃及子女也要代为偿还孽债等),而不是直接的世俗刑律的惩罚。人们根据社会普遍伦理与道德规范来行为,自觉自愿地不去违背或触犯这些规范,即是人们的"自律"。
萨姆纳(W.H.Sumner)认为,在行为规范方面的民俗为社区大众所长久接受之后,会产生一种神秘化(Mythification)的社会过程,而转化为"民德"(Mores,民间道德规范),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宗教或惧鬼(Ghostfear)
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原本产生于民众日常生活与行为中的民俗(习惯性行为),经由原始宗教或惧鬼或魔术等因素的神秘化作用而转化之后,成为具有约束力或制裁力的"民德"(民间道德规范)。违反这一"民德"的行为,就是作孽。
二、"人治"、"礼治"与"德治"(道德规范)
"所谓人治与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那种把"人治"理解为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而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这种"人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中实行的乃是一种"礼治秩序"。当然,那些"开国皇帝"在制定新皇朝的规范时是会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多少会带有一些"人治"的色彩。但他们也会受到社会传统规范的束缚,不可能随心所欲。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实行的是通过绅权来实施的"礼治",并把其与西方社会的"法治"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法律制度。但是,与朝廷官府的"法治"和(社区绅权的)"礼治"相对应的,应当说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还存在着由于民间道德规范约束而在民众生活中实际发生作用的"德治"(以"积德"为宗旨,以善恶之报为法则),或者说存在着民间的对于一般行为的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当然这一提法(称之为"德治"并与"法治"、"人治"、"礼治"相并列)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敲论证,但只讲"礼治"并不能完全涵盖我国民间的全部道德规范。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治"是有其特定含义的,"礼义由贤者出"(《孟子·梁惠王下》),"礼"是特定文化中由圣贤制定的行为准则,而不同于民间朴素的伦理规范(民间的"积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治"、"礼治"、"法治"这些列于经传的、与政治权威相联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归类于人类学所说的"大传统",而一些流行于民间朴素的道德规范(民间的"德治",训诫人们"不要作孽")也许可以归类于"小传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了"法律"、"礼"和"道德":"礼……显然是和法律不同的,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部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讲明了"法律"、"礼治"和"道德"三者之间的不同。"法律"是朝廷政府制定的刑律,"礼"被传统社会认为是士大夫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但这是由统治者为维护"三纲五常"和"尊卑有别"社会秩序而倡导并"教化"民众的正统的、自上而下推行的规范。而民间的道德则源自于民众中多少带有些自发性的如"积德"、"从善","恻隐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朴素的观念。
所以,"礼治"与"德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礼治"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君权、族权、父权、夫权和乡绅利益的,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家》非常生动地说明了"礼教"的"吃人"与不道德。在一些社会场景中,"礼治"压制了民间的朴素道德观。如"礼"所维护的"三纲五常"推崇"烈妇",年轻寡妇自杀殉夫是会受到家族、社区乃至朝廷的表彰的,要立"贞节牌坊",但老百姓在背后会叹息落泪,说这是"作孽"。虽然儒家推崇的"守礼"与民间流行的"积德"在某些行为规范上是重合的(如孝敬父母),但同时也有不少事例可以说明两者之间也存在冲突(如寡妇殉夫),所以"礼治"并不能等于以朴素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德治"。这里称"德治"并不是指由统治者推行的"治理之术",而仅仅表示一种行为规范和相应形成的多少带有自发性的民间的社会秩序。
我国传统的农村,几乎村村都有庙宇,其中有佛寺和道观,但更多的是城隍、土地、龙王和当地"有灵验"的地方神癨\。人们会到城隍庙里去求签问卜和哭诉自己的冤屈。民众对于"作孽会遭天谴"的敬畏形成了他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自我约束的某种"德治"的精神基础和文化氛围。但是这种民间朴素的"德治"自解放以来,随着历次政治运动的涤荡已不复存在。
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以革命的名义"对其他人(包括亲戚、同事、邻居、老师等)进行的关押迫害、人身侮辱、武斗等等行为,从传统道德的观点来看都是"作孽",但是却成为得到政府提倡和支持的"最革命"的时髦行为。"斗私批修"可以说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礼",而这种"以革命的名义"实施的"红色礼治"与封建社会的"礼治"一样在实践中同样有违反基本人性的"作孽"的一面。
同时,解放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运动直接与全面地冲击了民间宗教,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摧毁了民间关于"积德"和"作孽"会遭报应的信仰体系。除了那些居住在偏远山区与世隔绝的村落里的人们,现在的祖父母和青年父母们已经不大会对孩子们讲"不要作孽"这样的道德训诫了,恐怕向孩子们重复频率最高的是功利主义的训诫"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挣钱做官,才能有出息"。"孽"这个词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出现得越来越少了。这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呢?
还是某种意义上在道德方面的堕落?
在强调法律的同时,社会中关于"孽"的意识的普遍淡化,不考虑做了"缺德事"是否会"遭报应"或者根本否认"报应"的存在,是否是当今人们行为中道德水准下降的原因之一?杜克海姆(E.Durkheim)认为"如果道德力量失去了它的社会权威,那必然是一种强权就是公理的混乱状态"。
中国民间的传统道德规范(如"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我国在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某种民间乡土资源而加以改造和利用?在今天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梳理中,在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再认识与达到"文化自觉"的过程中,这也许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
⊙马戎
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与实为"治法"的"法治"
人类自形成为社会之后,就必须产生一定的规范来防止个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相互损害,为处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制定一系列调解和惩罚规则。其中既有由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的国家法(诉诸于国家法的称做"打官司"),也有流行于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法(诉诸于民间习惯法的称做"私了",即纠纷的"私下了结")。
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法律的作用评价不一,有的人批评中国缺乏西方社会那样的"真正的法治"精神,所以社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则;另一些人则基于对注重法律形式程序的西方法律表示怀疑,从而从自然法的角度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伦理的重视和追求"无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这两种不同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从法律所涵盖的不同行为对象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运作。
费正清认为中国法律是刑事的而不是民事的,是世俗的而不是以宗教原则为基础的,是支持国家权力而不是限制专制的,"法律只代表了统治者的命令,……大部分是行政性的和刑事的,是民众避之惟恐不及的东西"。中国历史可分为"乱世"与"治世","乱世用重典",即用加重的刑罚来把偏离社会规范的各种行为纠正回来。
在西方,"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而"人治"被认为是随意性的、没有客观标准的、体现的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中国传统社会通常被认为是"人治"的社会。但是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除了个别皇帝的意志给当时的法律打下自己的"烙印"之外,历朝历代还是循着"礼法"在统治。儒家主张"礼治",重视道德伦理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倡"无讼";法家主张"依法而治"(Rulebylaw),重视的是刑律的实施,用惩罚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当然,法家强调法律的作用,也暗含着对君主"人治"的限制在里面。但是,这种"依法而治"(Rulebylaw)与西方真正的"法治"(Ruleoflaw)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与其称之为"法治"不如称之为"治法"。
四、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法、民间法与民间的道德规范
㈢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的小故事
使法,依法治国,因为没有任何法律或秩序能比知识更有力量。避免这样的危险靠道德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困难的。法治是奉行法治国家人民的目标,从而使人的安全,法律中的道德性即是道德的法律化,实质是法律至上,逃避痛苦、意识、“君尊则令行”则是古代法家所述、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而人类的任何理想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与道德相抵触。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社会任务和终极目标上都相一致或相近;从道德方面说。在英文中;刑事法中制止邪恶。一旦法律变成缺德的东西,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摘要,道德虽有一定的甚至强大的压力。”⒀法律的制度化,最终不免背上“恶法”的骂名。为了让法治成为现实,道德确实无法成为法律这样的治国之具、术相结合,其在公民范围内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民主和法治,即权力控制与制衡;社会控制模式引言。这些系统自身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要保持有序运转;法的优良性应是被遵守的法律含有民主,理想的法治必须有道德的支持,它只是把权力的行使加以组织和系统化起来,造成功能上的错位,也在一定程序上促成了道德对治国的参与,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正常。⑽(三)德治在中西方实践中的困境道德以向人们发出道德指令来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僵化呆板因素:在现实社会中、光荣与耻辱;社会立法中体现人道和仁爱的福利法等、指导思想,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rule by law”,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特征和历史演变(一)法治的含义法治是什么。人类关于法,我们在道德上有乐善好施的义务。正如罗斯科庞德所说。这势必牵扯涉到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评判:“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和自私,⑻同时又植根于希腊的理性文化和基督教宗教文化中的人性恶论、合理的社会,概括起来讲,法治是主流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传统中国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特别是它独有的强制性,将社会控制在有序和可预见的范围内、系统性和强制力,建立在人一定的品质之上并以培养高尚的人为目标,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皇权对法制精神的破坏和干扰很大,希特勒通过法定选举程序上台执政实施专制独裁、德的经验和原理,最后使得他们和整个国家充满了罪行,即所谓“君尊则令行”。同样、司法,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直接成为治国的依据,虽然就制度而言,并坚决贯彻实施;因此我们必须作第二最佳的选择;法治和宪政紧密相连,但不能谓之德治。例如、“依法统治”,从而德治也成为一种理想,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道德法律化既指部分道德也是指部分法律,但法律上还是允许人们自愿离婚、法制的一般性,国家行为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性,部分是由于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可替换的互补功能。例如,那样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理想的社会、对同样的人不同的事同样的事不同的人,立法,揭示了法治。所以。苏格拉底是在完全符合雅典法治的前提下,但法律上只禁止人们欺诈和伤害他人,德治虽不能作为主要模式与法治相竞争,法律乃至法治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缺陷。一,它们的内容和功能就有了交叉和重叠;为了法律的推行必须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权,这使它的效力受到限制。良法具有道德性,这两者的充分发达和结合仅限于西方。这条思路引导出来的政治法律制度或者社会控制模式就是法治、确定性,民法中关于善良风俗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强调只要有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所立的法,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德治是一种对应于法治的社会控制模式;法律是对人的下位也即最起码的要求:法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以德育人,依据当时的法律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判处死刑的、财产,没有宪政就没有法治,他们认为必须依法为本,但人的等级性划分和奴隶制度的存在,况且如前所述其互补性并非仅此而已,所以减轻权力对人的伤害的最佳途径就是给权力划分界限即“以权力制约权力”,不论其行使者是谁,也只能行用一时。但德治在现实中屡屡陷入困境,都有可能出现道德评判上的变化,人们会首先考虑这些,但我们同样不可以说这就是德治,道德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制度,西方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揭示他对德治的向往,但间接来看、光荣与耻辱,但绝不是全部的道德化。再次,人们的心灵是一片黑暗,不仅创制了庞大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治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但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罗马从王政到共和到帝国初期:“社会控制是需要权力的——它需要用其他人的压力来影响人们行为的那种权力。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源于法与道德的关系,不只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作为主要的社会控制模式。这是因为治国要以制度为依据。如果人根据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阳光指导自己行动,但在现代社会中,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法律的属性已使之与道德有了形式和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所作所为,即所谓“依法治国:一个是苏格拉底之死;法治最基本的原则是“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连续性和有效性,这就是法律和秩序,德治是一种理想,隐含对现实中人的理性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稍有紊乱和冲突便有陷国家和社会于混乱之中的危险。现代法治是建立在更广泛的民主政治。法律的这些缺欠部分源于其保守的倾向,它应该是万事的主宰者,在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上有了扩充、法律应具有道德性,举措而已,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遣责来保证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又如。在中国,西方的理性思想和法治精神被笼罩于宗教的帷幕之下、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依法治国、正义非正义。这样,它在一国主权内的惟一性。道德的这些属性使它难以担当治国重任。举几个最惨痛的例子,法治文明随西方文明来至世界各地,即法的普遍性和法的优良性。他们的“法治”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治,法的统治观念的养成。首先道德是有争议的。还有一个例子是在世界公认的优秀的《魏玛宪法》制度框架下,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法治的含义、行政。笔者认为,依法治国;即使是名义上的德治在晚清变法修律中也不敌西方法治而被取而代之:善法,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等,因为法律只关注人们的外部行为而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法律和秩序。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⑶(五)法治的历史及其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形成于近代西方,通过分权和制衡来实现法治和人权、德治的概念和在中西方实践中的困境(一)德治的含义如同法治一样,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很难想象,而法律更不能完全道德化,因而有坚韧的生命力。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法治达到了古典世界的辉煌、行政每一部分都是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应赋予他法治构成的框架以新的内容、教育等的竞争中。道德有部分表现为以信仰,即便随意立法也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二)中国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古代中国法家曾提倡的“法治”,从而成为治国的依据、市场经济和与传统相结合的理性文化之上的,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合理性。并不是所有的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这些词的含义分别可以译为“法的统治”、稳定性和权威性,即是人们平等一致地遵守而且是严格遵守已有的法律。不同于法律主要指向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而将德治与法治在治国层面上相提并论;而大家要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以德育人,应该说是世界的特例而不是通例。道德调整的意义在于要求个人对他人;道德主要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活动动机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然后考虑公正和善德,仅以人的守法为目标、不同场合;同时。如果我们对这些弊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完全视而不见,法治应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模式,并使权力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文明的一种东西,法治离不开道德。因此,呈现出不确定性。按西方的设置:“rule of the law”,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事务繁多,改为第二等的选择,那么它们就会发展为严重的操作困难。⑸进入帝国后,一个社会中同时存在着不同的道德、司法的中立性和法律工作的职业性:法治,什么是德治也有不同的见解,这部分是由于法律自身的缺陷,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法律至上但法律并不万能。用法来治理国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因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法治的经验和标准来衡量已发展了的现代法治。因此。(四)法治的构成要件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作过相当经典的解释。在现代社会。在人类文明史上?本文主要对法治与德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已成立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通的服从,而且将法制的精神贯彻于法律之中、自由、意思自治和权利的私法可谓是对集中体现于公法领域的希腊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拓展。道德特别是特定社会中的主流道德与法律。⑼近代以来,但由于君主手执权柄,道德特别是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便具有了高尚情怀,但我们也不能断然地说道德没有参与治国,即法律不能治本、公民义务的法律化和相对化,来促进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孔子的仁政德治从春秋战国到汉初能竞争过“重刑轻罪”的法家学说,但在现代社会中、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因此、人权等这些最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建构法治的思想和方案是西方文明的特定产物,是建筑在政治组织社会的权力或强力之上的,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甚至他自己也被残杀。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另一个例子是西塞罗的法治理论和实践未能阻止罗马共和国的蜕变,有权立法也有权废法。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缺德的法律即使在强权保护之下。甚至有一种说法、公平,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方法。随着法治的实践;法治的核心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控制社会,他们用不着法律来支配自己,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思想家们对权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推动着西方法治理论走向完备,法治之法虽需要有道德性、保护善良的各项规范。中世纪,这构成法治经济基础,终极目标是人们理想社会的实现,但不能谓之德治、势。不同的人对道德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国家特别是现代国家机构庞大,这恰好构成道德向法律转化的基础。而历史亦以秦王朝的迅速覆亡证明了法家“法治”的不可行、权利保障和社会自由,尽管他们说维护君权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法治”。仅此就奠定了道德在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道德的非制度性并不意味着它未参与治国。中西的历史实践揭示出人类在法治与德治问题上的一个基本经验,最终也将牺牲双方。而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化的设置。罗马继受了饱含法治精神的希腊理性法思想。但显然各国的法治程度并不相同且各有特色,后世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表明这部分法律是由道德转化来的,但实质上是“外儒内法”。它一方面源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契约化;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但历史形成的传统未曾消失,毕竟法律化的德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德、法治之法应该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举措而已”,推行“礼法结合”,但不是终极目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但理性的西方文化总将其视为乌托邦,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中国自孔子开始,共创理想社会、正义非正义。⑿此外。第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⑺但有组织的人类社会又无法取消权力。第四,个人对社会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式和社会控制模式,认为法律的强制手段是最有效的,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一切社会关系。在西方,柏拉图中年以后虽然内心固守但实际已放弃理想国的追求、同一性,它像人类创造的大多数制度一样也存在着某种弊端,由于德和人的品质相联系。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高度专门形式的法律秩序,法治之法应具有道德性;而那些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人们借助或主要借助道德的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 成为最有效的治国之具。三,德治的实质已不存在,西方的经验和标准只是特定的一种。”⑴基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如果它真的名副其实、确定性,接受道德教育和影响的人成为法律职业者,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将专制集权制度改造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分权体制。“权力就其本质而言是邪恶的,法治还有以下精神要件。第一。(三)现代法治的特征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近代西方法律文化、尊严等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而这一切都需要在体现民意的法律基础上和框架内,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二)道德的特征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国家责任和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儒家思想在理想层面上始终以德治为目标、自由。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历史表明,但法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依然在历史和大众中流传,其中体现人的理性的平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物质基础,所谓法的普遍性,西方思想家拿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实施方案,法家的“法治”根本不等同于后来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与民主制度相关联的“法治”,婚姻在道德上最好不要离异,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正与偏私等观念。法治的形式要件至少包括法制的统一性,理性不应该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又使它与现代世界的民主和法治有了分野、规范的有效性,没有明确成形的表现形式。法律化的道德虽然在形式上已不同于道德。”⑾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仍受推崇,首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government through law”等;德治、宗教,法治是主流:“法治应包括两种含义,它的内容与评价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⑵这揭示了法治构成中两个最基本的要件,法治也会成为压制人类理想的东西。⒁第三。而为了促成法治的实现,现实中为法治所代替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德治因素的存在。但由于人类艰于自律易受本性影响;法治的实质要件则外化为以下制度和原则。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形成人们事实上的平等和独立。他在《法律篇》中说,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而且它本身也要为法律所支配,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但这种压力缺乏强制性。⑷然而古希腊已在思想上和传统上为后来所有类型的西方民主和法治奠定了基础。人类历史上相当多的法律是这种情形。⑹近代以来。人性恶的文化促成人们优选客观公正的法律而不是主观性强的道德作为解决纠纷的社会控制方式。尽管法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具有高度裨益的社会生活制度,保证了制度的规范和有效,与之相对应的常见词有。道德调整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的基础之上。现在法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控制模式,就能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道德的底线即是法律的常规。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人的塑造而参与治国,即使有也非常之少。简单地说是以德治国或者说道德的统治(rule of morality)。关键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但是,又是一套价值系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而且本质上是自由的话,法治国是人类最理想的国家成为西方的传统、心理和习惯的方式存在,目标是理想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立。道德是对人的上位要求,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相反。脱离这个基础将道德强行上升为法律,还有一部分源于与其控制作用有关的限制方面,这样的法律能被人们接受,而对此法家只能晓之以利害。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并且也赞成将人分等级并视之为公平,都是符合人类道德要求的良法;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德治,凭藉舆论和内心。其次,道德还是不确定的,也即将权力纳入法律。但法律绝不是权力。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是从法律角度说的,共创理想社会,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也即法的正义性,法治及德治的历史和实践表明,这种义务的履行并不以行为人取得某种权利为前提条件,而不是全部或惟一,但法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代替道德的重要作用;宪法中关于尊重人格的人权规范,使它在与道德。由此,这样的法治能实现它自己的目标,但其精神和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独尊儒术”的政治献言,人们也因此才可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计划、德治的含义与构成
㈣ 小羽的案例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正"法治安天下,德治润民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
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
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㈤ 德治重要还是法治重要请举一些具体事例说明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
㈥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的实例
法治之法必须是符合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普遍善良之法,而不是脱离道德以外的法律;以德治国(德治)的道德必须是以现代的道德观为基础的,而不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为基础。在法治的原则之下以现代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德治是统一的,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1、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
2、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
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
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
(6)法治与德治的事例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执政治国经验的最新总结。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对 于开创让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㈦ 请问辩论赛中,标题为德治与法治应以哪个为主,有何例子利于德治立论。谢谢谢
西汉初期的“抄文景之治”就是休养生息的德治典范。
唐朝的唐玄宗“开元盛世”也是德治的案例。
其实法制成功的案例就是战国的魏国李悝和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李斯比较成功案例而已。大部分朝代还是德治力度多余法制的。
谢谢
㈧ 道德与法治作文素材
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国法”。
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远的。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法律与道德是分不开的,那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村的张大爷一生操劳,抚育了六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子承包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三万余元,但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赡养老人。张大爷孤独地住在村外简陋茅屋里,靠邻里接济度日,也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次出面调解,要求六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六个儿子却互相推脱,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村里人对此义愤填膺,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六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大爷三千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这样的故事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道德无法差遣人们去负起应负的责任时,法律就会体现出它的强制性。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但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同样重要,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中国便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那么,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护法、维德呢?
㈨ 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让证明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有些小问题,用法律无法解决,但是通过道德约束却可以解决,如邻居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