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儒家
A. 《道德经》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1)道德经儒家扩展阅读:
道德经的产生时代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B. 老子是儒家!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内思想家,道家学派容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C. 老子对儒家持什么态度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抄子的唯心袭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4、老子在说明矛盾统一时,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庄子进一步发展成完整的相对主义,庄子提出“齐万物而为一”,最后从齐万物齐是非走向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直到后来对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总之庄子的认识论也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老子的认识论是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5、老子否认实践认识,轻视文化,反对技术进步,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庄子对一切都抱着无任何是非的态度,一方面屈从于命运安排,另一方面又幻想超脱现实,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D. 古人为什么不把《道德经》作为四书五经的一经
因为《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但是《道德经》是道家著作,两者的哲学思想并不一致,所以不能将《道德经》列在四书五经之中。
五经地位的形成,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前期,治国理念遵循的都是黄老之说,把《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作为施政圭臬,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决定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的百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经》。
北京孔庙十三经碑刻
至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古代一般将其视为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种,官方并不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也不作为科举考试标准。
E. 老子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
道家的。老子、庄子都是道家的,孔子、孟子是儒家的。
F. 老子《道德经》是否属于中国儒学文化中的一部分
儒学 是 道学的 一部分`~~
孔子 孟子 的 骨子里面 都有 道学的 品质~~~~~
是 南怀瑾 历史经验 里说的 ~~~~~~~~
G. 《道德经》是什么哲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简介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秦汉之际演变成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道家哲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先秦道家、 秦汉黄老之学、 魏晋玄学、 隋唐重玄学与宋元内丹生命学等五种历史形态(以及现代正在酝酿构建的新道家)。
H. 论语、中庸、大学、道德经 不属于儒家经典的是
《道德经》不属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七经、十三经、十经等名称。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I. 跪求道德经对儒家思想的评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之为教父”:这是说孔子固执,明知不可为而内为之。(无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孔子明显是想执“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说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这是根本原因,选错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区别。圣人选神器,神仙选朴器,我们在传说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鸡毛掸子,拖把、车轮胎之类的“器”,但是圣人会选鼎、樽、玉器这样的“器”,孔子选“神器”,他的层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归之,他成全了后人对《道德经》的更多的理解。
至于礼方面,孔子说恢复的是周礼,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封建制的礼,但我认为是“品格之礼”,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内容。并不是等级制度,每个人的品格不一样,表现自然也不一样,孔子希望通过礼制来让人们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品格,以此来激励人们向更高的品格修为。
一点浅薄的认知,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