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

发布时间: 2021-01-17 23:04:08

❶ 如何将高中历史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人总结说:学生的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加强政治课的教学,二是加强各种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品德的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以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1、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知识,是确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基本依据,也是形成其他一切思想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以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培养了学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劳动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以及人类历史按规律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青少年位得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历史课丰富的史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具体、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反复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中进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教育,可上挂“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说明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下连“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前提”,说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只有不断地分析揭示历史的进程,才有可能使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主张的“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育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借鉴历史人物的前言往行,从优秀人物身上不断吸取经验,陶冶情操。打开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大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司马迁、范缤敢于坚持真理、明辩是非;商鞍、王安石远见卓识、勇于改革;李时珍、徐霞客对知识的积极追求;屈原、文天祥高风亮节,无数杰出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惩恶扬善、百折不回的优良传统,都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起到培养良好情操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革命传统,是世代相传的革命人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精神,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邓世昌哲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舍身变法,唤醒民众;李大钊英勇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等。这些英雄的行为及其坚强信念,惊天地、泣鬼神,成为历代楷模,这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大作用。
3、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紧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从历史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钻研教材,犹如重视内功修炼,就是挖掘并充分发挥德育“渗透功能”。所谓“内功”就是教材知识的传授,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现在的历史教材以及课外历史阅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历史课堂教学一般采用老师讲授、观看一些历史声记录片、学生讨论、等步骤,而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需要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来完成关于品德教育的渗透。在讲述历史课的过程中,我的历史老师要应用其渊博的知识,用看似浅显的表述,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5、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有趣味性
在历史学科中渗透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课,长篇大论,过多地讲解反而会偏离方向,失去渗透意义。学科渗透最忌乱贴标签,生搬硬套。而提供有趣味的语言素材,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加强思想教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学习兴趣,我们不怕学生学不好,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丰富的专业及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都是极为主要的。初中生好奇心、未知欲都特别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可以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进行情景设置,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同时,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讲一个幽默的历史故事,或用“热点”问题联系史实,这样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
6、渗透思想教育要同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阶段,很多学生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不思进取,厌恶劳动。针对这种生在农村不爱劳动的现象,我便利用学习外语这个窗口,让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落后感。为此,我常常结合教材中的在农场、工厂的劳动来启发学生既要理解劳动的艰辛,又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捍卫我们劳动成果的是人民解放军。前不久,人民解放军在我国公海领域进行了军事演习,打击了那些阴谋分裂祖国的势力。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些偏极的观点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日常教学中,我除了三面阐述外,还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前形势的化而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而且要在渗透德育点时做到不失时机地且又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❷ 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教育史重要人物汇总

在全国各省份招教考试中,教育史几乎是每年必考内容,而且因为每年考察点略有不同,目前考查出现越考越细致的特点。出现人物,考生经常头疼,不知该如何备考,故此,山东教师考试网针对中国教育史中经常考查的重要人物及其考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考生可以进行系统的备考。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涌现出了很多的诸侯和士族的同时,一大批教育家也喷涌而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壮观景象。其中,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一、儒家:

(一)孔子※※※

1.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习:习染,后天环境的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充足的劳动力)、富(发展经济)、教(教育)(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4.教育方法: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③有教无类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孟子

1.人性论:性善论(内发论的观点)

2.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3.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

(三)荀子

1.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2.人性论:性恶论(外铄论)

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4.学习过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

二、墨家

1.人性论: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2.核心思想:兼爱非攻

3.我国最早将科学技术知识纳入教育内容。提出小孔成像,圆的定义,力学原理等;

4.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三表法(上:知道历史常识;下:知道普通人的生活)

西汉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董仲舒为代表

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董仲舒的三个措施:a.立五经博士(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汉武帝罢黜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唯立五经博士,使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因元进身之路而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b.兴太学(地方开设。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养封建官僚。),c.察举制[和征辟制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征辟制是自上而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后发展变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士制度)

4.主张人性本善

❸ 简述古代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於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

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至今,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重新受到部分人重视,当今亦有所谓新儒学。

(3)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扩展阅读: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

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会,欲将儒教国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其原因是,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为东方最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可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❹ 历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国内的:【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参见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基于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仁政"主张。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他以为学习要遵循正确的途径,不断地进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诣,使自己默识心通,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孟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存"、"养"的功夫。今存《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载,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为宋明以来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况】(前313-前238)

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

荀况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们产生区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能够化性恶为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中心;此外,他还提出了"强学力行"、"学思兼顾"、"专一有恒"、"积渐全尽"等教学方法。荀况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作用很大,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特别重视教师的尊严。

《荀子》一书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参见第三、四卷中的"荀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国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教育对社 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对个人的作用则在于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个重要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学多闻,认为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著作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

【文翁】西汉人,姓文,名党,字翁仲。
西汉时期教育学家。

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间,倡导教化,教民读书,学法令,选拔郡县小吏10余人到京都研习儒经,在成都城中设立学校,选官吏子弟入学。重视对学生进行从政能力的培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

【王充】(27-约97)
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
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颜之推】(531-约595)
中国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学家。

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成为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并主张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提出学习时要虚心,师友之间共同研究切磋,对士大夫进行"实学"教育,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颜之推的著作今存《颜氏家训》20篇,《还冤志》3卷。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

【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
北宋两位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

哲学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气"看做第二性的思想为南宋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政治上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主张,主张治理国家以德治为主,与法治兼顾。二程将学做圣人当做教育的目的,要求养心寡欲,加强自我修养,以理性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注重读书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后世学者将其论述统收在《二程全书》。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学家。

肯定"理"是永恒不变的封建道德,主张唯心主义。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还提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以道德教育和修养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坚持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主张教学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优游读书、致疑切思的原则。
著有《象山全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学家。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河东先生集》。

【韩愈】(768-827)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又称昌黎先生。

韩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学校教育作为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张把教育与刑法并列起来。教育的内容是《诗》、《书》、《易》、《春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主张;另外也十分重视先秦儒学一贯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韩愈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反对"耻学于师"。韩愈还十分注意人才问题。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及《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章中,此外还有其弟子李汉编的《昌黎先生集》等。

【胡瑗】(993-1059)
北宋学者、教育学家。

他的学术地位、教育成绩在宋代颇为著名,曾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胡瑗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学",根据"明体达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张走出书斋、因材施教,此外他还很重视文娱体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对王安石、颜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著作《论语说》、《洪范口义》(二卷)、《春秋口义》(十二卷)、《景佑乐府奏议》等书。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了有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王安石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 《伤仲永》、《慈溪县学记》等文章里。

【王守仁】(1472-1528)
明代中叶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教育学家。
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袭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学说并加以发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复良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和行相结合、自求自得、独立思考。重视儿童教育,强调根据儿童接受能力发展儿童的个性。
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李贽】(1527-1602)
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

反对举功业、求名利的学习目的,提倡"关心天下百姓痛痒"、"治天下"的学习目的,既注重为学,也重视为人。以"童心"说揭露理学教育对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笃"的教育观点。
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人称梨洲先生。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等有独到见解。哲学上认为品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是公共之物。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依据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学、小学和书院构成的学校体系,教学内容注重实用,主张开设五经、兵法、历算、医射等科。
著有《明儒学案》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哲学家、教育学家。人称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张忠君尊君;哲学上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精神依存于物质的世界的观点。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提出其教育思想,发展古代的"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提出了"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提倡依照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著有《船山遗书》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❺ 谁是中国文化史第一个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中国文化第一个系统理论研究道德的,我觉得应该是孔子吧,孔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厉害的人物

❻ 决定人历史使命的是什么(《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两点都是正确的一个人有一个的理解嘛、、、、、、、、、、、、

❼ 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比较 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回答

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观侧重于教化,即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善论主要侧重于对他人友善的教育思维。虽然与当下社会脚步稍有分歧,但是这样的理、毕竟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好的建议终究会被采纳。而也就是这样,现在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就是围绕着这条观点。大家都能感受到,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益还是很看重的。例如:每当有较大的灾难发生,国家就会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去保护每一个人的财产与健康,最近的几次的大地震,洪水等灾难,政府则派解放军去进行救援,只要有生还的可能性,就一定不会放弃。这就是性善论的教化结果吧!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其对教育的影响侧重于适者生存,即在激烈的竞争中想办法取胜。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而在人性观上,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总之扬长避短,结合应用,至于教育史见下文
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转载)
在现代社会,由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的本质失落,精神衰退以及道德滑坡等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新的世纪特别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构建转型期道德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宝库,其中,古代儒家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美的德育目标,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以及强调道德情感培养的德育过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标
在儒家伦理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来,能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就是圣人.但是,“圣人”的标准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即便是尧、舜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圣人,因为“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由此可见,“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是“修己”,第二是安人.君子人格的最终完善就是通过修己而治人.与“圣人”、“君子”相应的是“仁”.“圣”是具有效果的客观业绩,“仁”则是主观的理想人格规范.“仁”实际上是对个体提出的社会性义务和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正是由于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一方面强调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强调意志的克制和锻炼.追求知识和控制、锻炼意志成为人格修养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最终使个体人格的“仁”达到最高点.
孟子在完善人格设计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孟子看来,理想的人格应是“圣人”、“君子”,“内圣外王”是对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规定.圣人人格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人格,它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
自孔孟而后,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强调对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对于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当然,儒家对于个体完善人格的塑造并非没有缺陷,但是,对于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而言,追求个体完善的人格确是应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
一般认为,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但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礼”是对社会的个体成员具有外在约束力的一套习惯法规、仪式、礼节,如:“入则孝,出则悌”等都是无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只是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传统的规范.但是,作为统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在孔子那里,这种作为基础的“人性”就是心理上的依靠.《论语·阳货》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为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这里,孔子把“三年之丧”的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之于心理依靠.这样就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原本神秘性的东西变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道德伦理规范与人的内在的心理欲求溶为一体.[1]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再是僵硬的、完全强制性的,而是人性化的,属于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孔子强调内在的心理依据,实际上使得“礼”从属于“仁”,外在的道德规范(礼)服从于内在的心理(仁).正如孔子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可见,外在的实体(礼和仪)是次要的,根本和主要的是人的内在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人性.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将道德的内在心理状态或者说心理原则作为其理论结构的基础,把他的“仁政王道”完全建立在心理的情感原则上.“仁政王道”之所以可能,并不在于任何外在条件,而只在于“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不忍人之心”成为“仁政王道”的充要条件.这样,就极大地突出了“不忍人之心”的情感心理.何谓“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认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也就是说,人的道德行为只是无条件地服从于内在的“恻隐之心”,亦即“不忍人之心.”以此看来,孟子把孔子的内在心理原则发展成了一种道德深层的“四端”论.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强调内在的心理是其重点.荀子的观点则与孟子相反,他更为强调外在规范的“礼”的作用.
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的心理欲求统一的思想对于现实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2]道德领域是人自觉活动并充分发挥主体性的领域.道德本身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种积极手段,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由于现实的积极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源泉,因而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需要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源泉.人的道德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道德需要的满足,从而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过去,道德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过于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忽视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内在道德需要.因此,改进道德教育,必须使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体内在的心理欲求相统一.
三、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
由于道德上的心理依靠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德规范与人的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使得儒家强调道德自律,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为着达到道德的自律,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至关重要.所以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志.“志”就是“心之所之(止)”,立志即确立目的和理想,使个体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孔子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正如他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当使自己分清善恶,要“好仁”、“恶不仁”,应“志于道”,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做到“行已有耻”(《论语·子路》),如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总之,“苟志于道,无恶也”(《论语·里仁》).孟子与孔子一样重视立志.他认为首先应“尚志”,就是要“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就能分辩善恶,认清应为与不应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一个人既立志为善,就应当以不能行善为可耻,羞耻之心愈强,积极的为善勇气愈增,“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孟子在强调立志的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养气”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内省.内省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内省实际上是道德上的一种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能对人产生重要的心理作用,“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人应当随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如果能够宽于责人,严于责已,就能避免与别人发生怨恨,在人与人发生矛盾时,应“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根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忠恕”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碰到别人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时候,要“自反”,做到“反求诸己”.他说:“爱人不亲,反其全;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自省的目的在根本上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记》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中庸》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方法强调的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人能够独善其身,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种“慎独”的方法无疑将孔子以来的自省主张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三,力行.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立志和力行是密不可分的.他非常强调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他要求人慎言敏行,少说多做,“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在力行中,孔子特别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第四,改过迁善.改过迁善是儒家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要求人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他所重视的不是人不犯过,而是有了过错之后能否改正,并且不重复自己的过失,即“不二过”.他还要求人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论语·子罕》),对于他人正确的意见,应认真听取,并加以改正.孟子则继承了孔子改过迁善的思想,主张“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他赞赏子路和夏禹的做法,说:“子路,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一个人能够不固执己见,舍己从人,就能乐取于人以为善,就能日迁于善.人只有通过改过迁善,才能成为道德高尚之人.
道德教育作为个体品德的自我建构过程,离不开个体自我道德修养.古代儒家所强调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

❽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何重要的历史乡贡献

1、思想政治教育共产党真优势进入社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党央进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颁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文件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领与俱进、调参与现代化建设积极性保证改革放社主义谐社建设顺利进行等面都发挥替代重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社经济基础所决定其服务我应力倡导社主义政治、律、道德观念等先进思想意识我社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社主义民主制建设服务建设社主义谐社服务
3、思想政治教育社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环节社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文化思想道德两内容组其教育科文化建设既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其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工作帮助形良思想道德素质饿基本途径
主要象:思想政治教育象具广泛性、层性、塑性主体性领导干部重点象青主要象
青主要象
1青社主义现代化建设位作用
首先青肩负着社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其青代表着祖未民族希望
2青理、理特点
青理特点:青期认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旺盛期
青理特点:性发展特征: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能意识运用社通行道德标准评估自行
智力发展特征:抽象逻辑思维站主导位青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增强愿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愿全盘接受权威指导意见求新、求变特征
情发展特征:比较荡易变外部表现与内世界体验总致往往造忧郁孤独
性理特征:性理冲体验性比较敏应青进行科教育促进青身健康发展使青获美满情谐家庭

热点内容
离职多久不可以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1 02:52:06 浏览:84
交通认定书没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1 02:40:03 浏览:172
商业合同怎样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1 02:39:20 浏览:168
画法治绘画 发布:2025-05-21 02:35:09 浏览:387
民法专家贾 发布:2025-05-21 02:35:03 浏览:594
区法院编制 发布:2025-05-21 02:33:42 浏览:189
雷达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21 02:32:51 浏览:750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二章练习题 发布:2025-05-21 02:31:20 浏览:415
法学法医课 发布:2025-05-21 02:26:59 浏览:82
刑法不作证 发布:2025-05-21 02:17:12 浏览: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