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致守
Ⅰ 致虚极,守静笃。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拓展资料:
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Ⅱ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出处:先秦·老聃《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将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2)道德经致守扩展阅读:
赏析:“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Ⅲ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啊
“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无为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
《道德经》中关于无为之境有诸多阐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
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
**********************************************
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所谓主体是指生命“我”,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宇宙生命最原本的状态和样子——道(融合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对称平衡原理、根本规律——“自空吸引律;自满辐射律;能质互化律;积累突变律;清轻上升(浮)律;浊重下降(沉)律;同类聚集律,同频共振律;同性相斥律,异性吸引律”和能量)。
生命“我”的最佳状态时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无贪无求,无私无欲,无思无虑,无执无著,无人无我,无偏无狭。坦坦荡荡,坦坦然然,自自然然,安安静静,祥祥和和。
“道”是超越色空,远离人我,唯一真实的,无限的、瞬间永恒的能量体。
道教修行者,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我”道合一,无道无我。唯一真实,超越时空。无边无际,瞬间永恒——永恒瞬间。
******************************************
最高境界,无界!
说出来就不成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
绝名相!
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大自然是没有感情的,它对万物都等同祭坛的贡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不特指君主)也是不懂感情的,对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最切中我们对国学的错误常识的一句。这句话告诉大家,自然的法则是对待世间万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老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斗角,真假善恶的斗争,遂写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导致另一面的反弹。之后老子便认为,最好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因为没有“仁”,也就意味着没有“不仁”。
(4)道德经致守扩展阅读: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Ⅳ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有形的物体 又能从有形的物体 观察到无形的气胞 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 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 但是最后 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 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静 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长生 知道什麽是长生的人 可说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灵性不灭的人 大都是胡乱想 或是异想天开的人 因此容易轻举妄动 一旦轻举妄动 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无所不包 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 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 就会将挽救苍生 视为己任 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也称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 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Ⅵ 道德经中的“虚极静笃”对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对于别人的事来情,常人往往都会很明源智 很聪明, 但是往往事情轮到自己头上,就会犯下各种错误。原因无外乎过于将个人得失,个人感情参杂其中,导致利令智昏。
虚极静笃的现实意义,我觉得就是要人们不管何种情况下,都要认识到规律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所要遵循的东西,个人的感情对于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虚极,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哪怕事到临头,切勿太把自己当回事。静笃,虽然不把自己当回事,物我两忘,但是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中国文化向来如此喜欢中庸。 在现实一点,比如一个集体中,虚极静笃的人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他服务于群体,毫不利己。 但是又清醒的知道,团体的强大不能依赖单体的能力,所以又不会做“牛”做“马”,给予群体中的其他个体充分的学习发展空间。最后,团队强大了,自己也获益了。而且充分收到大家的爱戴。
所以有道的人,都会尽力做到虚极静笃,以冷静 客观的分析事物,战况,寻找事情发展的规律,认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从而做出最明智甚至常人难以预见的决定。以上是个人愚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Ⅶ 人类现在是直立行走的,以前的野人也是直立行走吗
人类的自我意识萌发以后,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谁?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思索着,探索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陪伴着我们的各种生物。人们期望从这些事物中找到人类起源的蛛丝马迹。因此,诞生了很多理论,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神创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探索人类起源问题,从来不是和平的“过家家”,因为人类的起源学说如果挑战主流信仰的的话,往往会导致宗教和政治势力的阻挠。所以,科学家中很多人也为此奉献了生命。尽管英雄般的科学家前仆后继,但是我们仍旧对自身了解不多,甚至人类在什么时间直立行走的,是什么什么因素驱动人们直立行走的也搞不清楚。
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认为,人类大约起源自5500万年以前。与恒心和星系的寿命相比,人类在地球上混迹江湖的日子,只不过是“白驹过隙”,不值得一提。人类发现,有史以来似乎就与宇宙和平相处,很少遇到过惊天动地的灾难,让人类害怕和担忧。当然,在古代也不乏有杞人忧天之类故事,但是事实上说明,天灾出现的次数似乎并不太多,尤其是导致人类全体灭顶之灾更是少有。
我国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以老子最为著名,在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就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通俗的说意思就是,这个宇宙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好,也不对谁坏,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另一本道家经典《黄帝阴符经》也提到,圣人法天则地,遵守宇宙运行的规律,才能预测事物和人类的变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完美境界。
超新星大爆炸
最近,有科学家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和证据。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进化出“直立行走”,一个可能的主要原因是“银河系超新星爆炸”,研究论文最终发表在“地质科学”期刊上,名为《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大火》。根据这项研究结果,由于银河系中靠近太阳系的一颗或多颗恒星,在晚年出现超新星大爆炸,爆炸产生大量的宇宙射线和超级粒子。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已经无法阻挡这些射线和粒子流入侵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太阳系肯定如地狱一般可怕,地球也整日电闪雷鸣,天气异常恐怖,大量森林发生火灾,被熊熊大火燃尽,催生了大片草原。
随后的几千年里,人类也逐渐走到草原,开启了与众不同的生活。自然进行了随机选择,我们的
祖先由于耐力和智慧,终于被选择留下,开启了地球智慧生物的新纪元。据推测,人类17号染色体上有基因在超新星爆炸的时候发生突变,这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的根本原因。
Ⅷ 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往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
不了解常道就会轻举妄动而招来凶险。了解常道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会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会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8)道德经致守扩展阅读
在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种修炼体会讲起,告诉世人,自己在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时,所感受到的大道运行,然后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们的世界,一个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
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戒、定、慧三学,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大智慧出现。
Ⅸ “虚极静笃”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处是那里
出自《来道德经》第自十六章。
原文大概是“致虚极,守静笃。”我对《道德经》不是很了解,其实我们现在多数人都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和别人的话,真的很少有人有自己的感悟的。呵呵。让您见笑了。 而且兄台,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那是后来老百姓不明白,硬给扯到一起的,时间长了,就真的混了。虽然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如果我们宗教和学术门派教提出来,后面的尾缀就应该有所区分。佛教、道教、道家,三个呦,呵呵。我的才浅,关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只能说最开始这点,因为您很认真的提问,我真的不想粘贴糊弄您,让您笑话了。 哦,对了,谢谢您刚才给我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