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案件调查
1. 对检察机关退回补充调查案件,监察机关应如何处理
监察机关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调查完毕。
《监察法》规定:
第四十七条第三款: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对于补充调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调查完毕。补充调查以二次为限。
2.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依法受理案件方面有哪些不同啊
一、公安机关受理的案件,就是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根据这一规定,立案应当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认为有犯罪事实;(2)认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1款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刑事案件的侦查均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应当包括《刑事诉讼法》第4条关于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的规定;第225条关于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以及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的规定等。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刑事侦查的主要部门。它在刑事诉讼中担负的主要职责就是侦查破案。在长期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它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重要的侦查手段。所以,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数量最多,涉及的范围也最广。如杀人、放火、抢劫、盗窃、强奸、走私、诈骗、贩卖毒品、组织卖淫、偷越国(边)境,等等,都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对于既属依法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又属依法应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犯罪案件,如果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省院立案侦查全省性的重大犯罪案件;市州院立案侦查本辖区的重大犯罪案件;基层院立案侦查本辖区的犯罪案件。
3. 分析呼格吉乐图冤杀案件,谈谈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纠正呼格吉勒图等冤假错案,我认为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敢于认错、敢于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司法进步。当然,发生冤假错案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有关部门应当引以为戒,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当初此案在短短61天时间里,就走完了刑拘、批捕、起诉、一审、二审、死刑执行的程序,犯罪嫌疑人的基本诉讼权利没有得到保证,在证据严重存疑的情况下,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匆匆处决。
这次《决定》再次重申: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这些字,不是普通的字眼,字字后面都有难以计数冤案的教训和无辜者的血泪;守住了这几个字,就能杜绝冤案,否则就是公正底线的崩溃。这些年从赵作海案到浙江叔侄冤案,再到念斌案,案情虽然不同,但总还是法官没能坚持“疑罪从无”这四个字。
其次的问题是,司法底线没能守住,“冤案”发生了怎么办?《决定》明确“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但此案中从“真凶出现”到如今已经有9年,却刚刚等到重审的机会。这次《决定》也提出“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但我们希望此案在重审的之后,尽快启动责任官员的问责机制。
更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呼格吉勒图的亲属目前一直在上访。这给亲属本人、给信访机关都带来了压力。“诉访分离”也是这两年明确的改革目标,这次《决定》也予以重申。但“诉访分离”的前提,是司法机关要做好分内的事。按《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时就应启动重审程序,所以本案早在2006年“真凶认罪”时就应重审,而此案却一直处于在法律程序之外的“重新调查”中,这说明法律有被架空的可能。司法不能起到终局解决的作用,上访就是必然的结果。不肃清司法积弊、不解决“存量问题”,诉访分离的改革目标就无法实现。
愿呼格吉勒图案的重审,成为落实依法治国精神的最新案例。
4. 来信要求对这一案件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城市管理执法制度和执法程序,保证行政处罚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城管局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制定本制度。
一、公开明示本部门行政执法的依据、职责和范围。
二、公开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
三、公开行政处罚程序、执法结果。
四、公开行政管理相对人应履行的义务和依法享有的权利。
五、公开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和答复工作的监督制度。
六、公开处理违法案件的廉洁监督机制。
七、行政执法公示可采取制度上墙、印发宣传小册子等方式。
八、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城管系统各单位应按照以上内容,结合自身执法要求进行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为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准确、及时、全面的实施行政处罚,加强对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作风纪律的监督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锡林浩特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队伍必须严格接受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的监督。
二、城管局在接受政府法制部门监督的同时,必须依法接受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接受人大、政协及有关社会团体的监督。
(一)城管局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来信、来访接待制度,接受当事人和市民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投诉、举报,并对举报人实行保密措施。
(二)对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所反映的城管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进行查处,并及时反馈。
三、机关法制督察室是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机构,对下属各执法队伍进行监督,负责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投诉、举报和来信来访接待,调查、处理城管执法违法案件。
四、法制督察室的主要职责有:
(一)组织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年度计划和工作计划;
(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三)负责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组织工作;
(四)接受群众对执法队员的投诉工作;
(五)其他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五、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有:
(一)《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的实施情况;
(二)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行政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执法文书的规范性;
(四)是否履行法定职责;
(五)是否超越法定权限;
(六)执法人员执法程序是否正确;
(七)执法人员行为是否文明、规范,是否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
(八)其他应受监督的事项。
六、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方式:
(一)实行执法工作报告制度,要求被监督对象提供有关情况;
(二)现场检查、重点调查和专项检查;
(三)调阅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文书;
(四)对执法人员进行抽查考核;
(五)受理有关来信、来访及申诉;
(六)对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案件进行审查;
(七)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七、法制督察室在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违反《行政处罚法》的行政行为,报城管局予以撤销或纠正;
(二)对超越执法权限的行政处罚案件予以撤销,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三)执法人员严重违法,或者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的,建议主管部门取消其行政执法资格,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拒绝接受监督或不配合监督工作,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由法制督察室建议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九、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行政执法工作规程为保证城管理执法人员公正、准确、及时地开展执法工作,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处罚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程。
一、告知程序
(一)执法人员在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无论适用简易程序或适用一般程序,都必须首先履行告知义务,不履行告知义务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法律效力。
(二)告知内容: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权利。
(三)告知方式:一般采用书面告知方式,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可以口头告知。
二、简易程序
(一)适用范围
1、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2、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二)审批权限
依照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
(三)应履行的程序
1、向当事人敬礼并出示执法证件。
2、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及其享有的权利。
3、执法人员应当填写《检查(勘验)笔录》,记录现场情况。
4、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或限期改正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责令整改通知书》。
5、立即改正或限期改正的期限,视不同改正项目确定期限:
①情节轻微的,责令立即改正;
②情节较重,并有扩展趋势的,限3日内改正;
③情节复杂,改正涉及其他部门的,限5日内改正;
④改正期限过后,必须到现场复查,同时制作《检查(勘验)笔录》,并将整改结果记录在案。对不符合整改要求的,按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6、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行政处罚(当场)决定书》。
《行政处罚(当场)决定书》应载明以下事项:当事人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
7、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将《行政处罚(当场)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当事人拒签的,应注明“拒签”字样,并由执法人员签名。
(四)备案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应当在3日内到行政机关法制督察室备案。
三、一般程序
(一)适用范围
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以外,均适用一般程序。
(二)执行程序
1、执法人员初步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由执法人员填写《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审批表》,写明案件来源、当事人情况及案情简介,报请上级机关负责人审核,决定是否立案调查。如有特殊情况,也可先行调查,事后补办相关手续。
2、调查当事人
(1)询问当事人应当制作《询问笔录》,询问调查应由二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进行。
需要案件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到指定地点进行调查时,应填写约谈通知书,写明约谈内容及应带证件和材料,送达并交付当事人签收。
(2)调查询问笔录应包括以下内容:被询问人基本情况、询问时间、地点、询问人、记录人情况以及询问内容。
询问结束后,将询问笔录交由被询问人阅读,确认无误后在笔录结尾处写明“记录属实”字样,并签名盖章。被询问人不识字的,由办案人员向被询问人宣读笔录,并代为签名,被询问人在签名处盖章或按手印。
3、现场调查
(1)行政执法人员需要对初步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现场检查的,应当对现场勘验情况进行记录,并制作《检查(勘验)笔录》。
(2)检查勘验笔录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初步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核实调查;
②对限期改正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③对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的现场进行记录。
(3)《检查(勘验)笔录》应写明案件来源、检查时间和地点、当事人基本情况以及现场情况等事项,并由被调查人在笔录上签字盖章,有证人在场的,应要求证人签字。
4、先行登记保存是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阶段,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
先行登记保存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和《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物品清单》。清单应列清先行登记保存物品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交由当事人核对并签字确认。
5、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结束后,应填写《案件调查终结审批表》,送交部门领导审批。
案件调查人员应在审批表中写明案由、案件来源、立案日期、案件基本情况、证据调查结果以及案件调查人员意见等内容,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核后作出处理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应集体讨论决定。
6、行政处罚的决定
(1)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法律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听证的权利。
(2)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理由或者举行听证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填写《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根据当事人陈述、申辩理由或者听证结果发表意见,报请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核并作出决定。
(3)决定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写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法律依据、罚款数额、缴纳时间、缴纳地点以及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及受理复议和诉讼机关名称。
7、送达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场交付给当事人,并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当事人不在场的,应于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送达当事人。送达可采取以下方式:
(1)直接送达。被送达人是公民的,由本人签收,本人不在的,由其成年家属签收;被送达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人代表、其他组织的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被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2)留置送达。被送达人或其家属拒绝接受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把处罚决定书留在被送达人处,即视为送达。
(3)委托送达。直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代为送达。
(4)邮寄送达。直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将邮寄凭证附在送达回证上。
(5)公告送达。被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应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公告送达。自发布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为送达。将公告文件附在送达回证上。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依法定程序送达当事人,否则法律文书不发生法律效力。
8、执行
(1)当事人应当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要求,当事人逾期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填写罚款催缴通知书送交当事人签收。
(2)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的,由当事人申请并经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延期或分期缴纳。
9、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1)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2)根据法律规定,将扣押的财物拍卖抵缴罚款;
(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0、结案
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后,案件承办人员应填写《行政处罚案件结案审批表》,写明案由、立案时间、办案部门、调查人及当事人有关情况,重点写明案件事实和行政处罚决定执行情况等内容,填写承办人结案意见、承办部门意见、审核部门意见,最后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方可结案。
四、立卷归档
(一)执法文书填写要求
1、办案过程中须使用城管局统一印制的执法文书。
2、严格按照执法文书中所规定的项目认真填写,不得随意增减项目。
3、填写执法文书必须使用碳素笔或钢笔。
4、填写执法文书要真实、准确、规范,不得涂改。确需修改或补充的,应在修改或补充处由涂改人盖章或按手印。
(二)执法文书归档
案件审结5日内应立卷归档。立卷要坚持一案一卷制度,统一编号,存档备查。
1、立卷归档顺序
结案后,应按照先后顺序将执法文书装订立卷,执法文书装订顺序为:卷宗目录、证据材料备考表、举报案件登记表、责令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审批表、询问笔录、检查(勘验)笔录、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表、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物品清单、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处理通知书、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处理清单、案件调查终结审批表、行政处罚先行告知书、陈述(申辩)笔录、听证告知书、听证申请书、听证通知书、听证公告、听证笔录、案件集体讨论笔录、案件处理审批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罚款催缴通知书、强制执行审批表、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申请书、行政处罚案件结案审批表、行政处罚案件结案报告。
2、案卷编号:按法制督察室统一规定办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为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根据《行政处罚法》及有关规定,结合城管执法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规范性文件行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行为适用本规定。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活动应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项执法程序进行。
三、执法人员应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查处案件应做到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依据准确充分。
四、行政执法人员执勤时应穿着制式服装,人数不少于二人。执法时,应先敬礼后出示执法证件,指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和依据。执法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理由。执法人员不得因当事人陈述或申辩而加重对当事人的处罚。
五、执法人员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询问当事人应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或调查笔录应准确、规范,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字确认。
六、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罚款决定的,要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
第一节 简易程序
七、违法事实清楚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适用简易程序。
八、当场实施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后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九、依照《行政处罚法》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并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将罚款交至行政机关。
第二节 一般程序
十、除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外,均适用一般程序。
十一、初步调查。对巡查中发现、群众举报的违法行为线索,应迅速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十二、立案。对初步掌握的违法事实进行审查后,认为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需要立案查处的,应报请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核批准。
十三、调查取证。执法人员必须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
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向被调查人员出示执法证件,说明调查事项并制作询问笔录。
执法人员检查勘验现场应当如实记录现场情况,制作《检查(勘验)笔录》,并拍摄现场照片。《检查(勘验)笔录》应由检查人员和当事人签字确认。
十四、先行告知。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先行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行政处罚先行告知书》应当载明拟对当事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或听证权等内容。
十五、行政处罚的决定。案件调查结束后,行政机关负责人在权限范围内对案件调查结果和案件承办人员处罚意见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十六、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当事人不在现场,应当在七日内依其他法定方式送达当事人。
十七、执行。
(一)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当事人逾期不交纳罚款(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2、对没收的非法财物经财政部门指定的评估机构评估后,按财政部门规定处理;
3、当事人逾期既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八、罚缴分离。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罚款收缴机构分离,但根据《行政处罚法》可以当场收缴的除外。行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自收缴之日起二日内将罚款交付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罚款后二日内缴付至指定银行。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收缴的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非法财物必须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结案。案件执行完毕,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方可结案。
归档。结案后,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将案件有关执法文书、证据材料立卷归档。
二十一、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隐瞒不报、徇私舞弊、乱用职权、执法畸轻畸重、玩忽职守或违反法定程序、不依法办案的,将按有关督察考核制度的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工作责任,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为了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障和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听证,是指由全部利害关系人参加的,正式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接受相对人对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质证的程序活动。
第二条 适用范围:
(一)责令停产停业;
(二)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三)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
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公民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处以二万元以上的罚款。
第三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开、效率的原则,保证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和质证的权利。
听证的申请和受理
第四条 行政机关对符合举行听证条件的案件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向当事人发出《先行处罚告知书》,书面告知当事人对其作出行政处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依法所享有的陈述、申辩和听证的权利。
先行处罚告知书应使用统一的格式文书,并加盖行政机关印章。
第五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六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要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举行听证的期限。
第七条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且符合听证条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受理。不符合听证条件或者逾期提出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受理的原因。
听证准备
第八条 听证由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组织。
行政机关受理当事人听证要求的,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七个工作日前,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及听证人员,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由听证参加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确认。
第九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并在举行听证三个工作日前将听证的案由、时间、地点等有关事项予以公告。
听证人员
第十条 听证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记录员。听证人员不得由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第十一条 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指定,一般由本机关从事法制工作的人员担任;听证员由行政执法机关内部工作人员担任,协助听证主持人组织听证;记录员负责听证的准备、听证笔录的制作和其他事务。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应当由熟悉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的人员担任。案件调查人员应当自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三日内,将案卷移送听证主持人。
第十二条 听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本案调查人员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听证。
第十三条 当事人认为听证人员有本规定第十二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在举行听证的三个工作日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申请听证人员回避。
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听证员、记录员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听证参加人
第十四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案件调查人员、第三人、证人、鉴定人。
第十五条 当事人、第三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
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应当向听证主持人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听证程序
第十六条 听证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是否到场,宣读听证纪律。
第十七条 听证按下列程序进行:
1、听证主持人核对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宣布听证会开始,宣读听证人员名单,告知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征询当事人是否申请听证人员回避;
2、由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并说明理由、提出证据;
3、当事人、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分别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4、听证主持人按照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第三人的先后顺序,询问各方最后意见;
5、听证程序结束后,记录员将听证笔录交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员、第三人阅读,确认无误后签名或盖章;拒绝签名或盖章的记录员应在听证笔录中载明。
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员、第三人认为听证笔录有遗漏或有差错,可以补充或者改正,并签字确认。
第十八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将听证笔录和听证意见上报行政机关进行集体讨论,然后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听证的延期、中止和终止
第十九条 当事人、本案调查人员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无法到场的,经听证主持人批准可以延期举行。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听证主持人批准可以中止听证:
(一)当事人死亡或法人、其他组织解散,未确定权利义务继承人的;
(二)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出现新的证据;
(三)其他需要中止听证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除后,由听证主持人决定恢复听证时间、地点,并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听证主持人批准应当终止听证:
(一)当事人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解散满三个月后仍未确定权利义务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继承人放弃听证权利的;
(二)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
(三)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的;
(四)其他应当终止听证的情形。
第二十三条 听证自举行之日起二个月内必须审结,确需延长的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核批准。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听证经费,提供必需的场地、设备以及其他条件,不得向当事人收取听证费用。
第二十五条 听证人员应当公正地履行主持听证的职责,不得阻碍当事人行使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证权,不得徇私枉法,包庇纵容。先行登记保存、罚没物品管理制度为了规范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加强对先行登记保存、罚没物品的管理,避免物品流失和毁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5. 浦发信用卡逾期了收到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案件调查将依法履行立案程序王警官真的假的
这个有可能是诈骗行为。如果你的浦发信用卡真的逾期了,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去浦发银行和银行协商处理,而不是相信所谓的第三方的立案处理。
6. 要两个法律案例,一个宪法,一个行政法。还要案例分析。分析要结合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分析字数要多,
依法治国当然比以法治国好,因为后者只是把法律当作统治百姓的工具,但是它仅仅停留回在法家的水平上,答因为它还没有解决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
对此,两千年的黄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主张,不但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还说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据此,法律还可分为有道之法和无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无道之法“法令滋彰盗贼蜂起”(老子语)
7. 监察机关调查人员可以依法采用哪些调查措施。
监察机关调查人员可以依法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内押、勘验容检查等调查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十一条调查人员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等调查措施,均应当依照规定出示证件,出具书面通知,由二人以上进行,形成笔录、报告等书面材料,并由相关人员签名、盖章。
调查人员进行讯问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证工作,应当对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留存备查。
(7)法治案件调查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十九条经过初步核实,对监察对象涉嫌职务违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监察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立案手续。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批准立案后,应当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调查方案,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查措施。
立案调查决定应当向被调查人宣布,并通报相关组织。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应当通知被调查人家属,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8. 人民检察院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应由本院立案侦查时所制作的文书是什么
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基层人民检察院时,具体程序该如何走?
:行政机关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基层人民检察院时,具体程序可比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全文如下:
第一条为了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惩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及其他罪,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以及其他违法行为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
第三条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本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
第四条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必须妥善保存所收集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行政执法机关对查获的涉案物品,应当如实填写涉案物品清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易腐烂、变质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留取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五条行政执法机关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机关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批。
行政执法机关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将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第六条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七条公安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其中,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在24小时内转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
第八条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受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3日内,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立案标准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规定,对所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相应退回案卷材料。
第九条行政执法机关接到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后,认为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请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行政执法机关提请复议的文件之日起3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公安机关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的立案监督。
第十条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案件,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其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机关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
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相应罚金。
第十二条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结交接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三条公安机关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经审查,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立案侦查后认为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同级行政执法机关,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四条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举报。
第十五条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隐匿、私分、销毁涉案物品的,由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实行垂直管理的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对其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前款所列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前款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逾期不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由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实行垂直管理的上级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移送,并对其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由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实行垂直管理的上级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拒不改正的,对其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所列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比照前两款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违反本规定,不接受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或者逾期不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的,除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实施立案监督外,由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其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前款所列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前款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贪污贿赂、国家工作人员渎职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等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比照本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
第十九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向检察院哪个部门抄送呢?
:具体应该是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科,各地各级可能有所不同)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