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

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

发布时间: 2021-01-18 07:57:32

㈠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 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法律泛滥不仅会贬低法律的价值,而且还败坏法律的质量” 。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数量,而在于法律的质量。 (2)要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3)要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二、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极大的权威 有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会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键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1、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在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执政党若有法不依、滥用权力、专横腐败,必然会招致选民的抛弃。政党之间的竞争迫使执政党奉公守法,兢兢业业,忠诚地为百姓谋福利。在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其执政地位几乎不受任何外来的挑战和影响。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直接领导立法、行政、司法等各项工作。党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根本保证。党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能够极大地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反之,党不遵守宪法和法律,就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司法公正,依法治国最终不能实现。 2、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在人治国家中,民众必须守法,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国家中,民众应当守法,但政府必须首先守法。从西方国家法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法治一开始是作为政府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法治“首先是指和专断权力的影响相反的正规法律的绝对的无上的或超越一切的权力,它防止政府方面的专断权、特权甚至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依法行政要求, (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星鉴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强调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后显得尤为重要。 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3、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 司法是匡扶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上。立法只不过是将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归纳抽象为一般的、普遍的、非人格化的规范,而司法则是将这些抽象的规范运用于具体的案件中,赋予具体的个案真正实体化的规范效果。因此,司法对法律的适用是最为有效的,也是最为关键的。相当多的社会公众,甚至把司法理解为法治的全部内容。美国学者范德比特指出,“在法院而不在立法部门,我们的公民最初接触到冷峻的法律边缘……如果他们失去了对法院工作的尊重,则他们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将会消失,从而会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 公正,是对司法的基本要求。惟有司法公正,国家法制才有权威,社会才能安宁稳定,人民才有最后的依靠;司法不公,则必然导致冤无处伸,理无处诉的情况,社会将完全丧失对法律的信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成为一句空话。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前提,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依归。没有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就会毫无价值,而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就会成为泡影。 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意味着法律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扩张和渗透,而且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用于创造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和法律史家伯尔曼指出,“确保遵从规则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归属感,远比强制力更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仰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使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㈡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有哪些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统一
2依法治国的主回体是当领导下的全体人民答
3依法治国重视治权
4依法治国是与党的领导相互促进的关系
5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法律和宪法的权威,以法律和宪法治理国家

总体来说就是党领导下的权利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㈢ 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健全的法制。
第二,公正的执法。
第三,法律与情理的平衡。
第四,长效的监督。

㈣ 简述依法治国 内涵

我这里有十五大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1.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内,在治国方容面要法治不 要人治.
2.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依法治国是与党的领导 人民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 国体与政体以及精神文明是紧密联系的.
4.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 法律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共同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使国家的基本工作都依法进行.
5.法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6.我国在法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如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 法规,大大提高了执法 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但我国法律还不健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还不满意,贪污腐败情况还在蔓延.
7.以后我国立法 执法 司法 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工作还需做的更好,如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 司法改革等等.

㈤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结合新的形势作出重大决策,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目标、关键

依法治国
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注意法治国家,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
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
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变化改变。
要把握住:
依法治国
的主体是党的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这些事务事业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所依之法最重要的就是宪法和法律,它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任务:坚持
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持一切公民在法律前平等,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
司法体制改革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
司法制度
等。
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时的十六字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内涵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内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容。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扩展阅读:

中国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因此,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

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内涵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答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㈨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

(9)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扩展阅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系列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颁布实施,确立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法治政府建设进入“快车道”。《民法总则》颁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热点内容
现实社会的精神胜利法 发布:2025-05-21 13:53:33 浏览:656
居民小区单元楼各种规章公约 发布:2025-05-21 13:53:19 浏览:531
放弃缴纳社保声明是有法律效力的吗 发布:2025-05-21 13:48:09 浏览:773
劳动法陪产假北京 发布:2025-05-21 13:43:00 浏览:895
河南英搏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21 13:41:02 浏览:66
重庆大学在职法律硕士 发布:2025-05-21 13:32:29 浏览:59
法院6稳6保 发布:2025-05-21 13:31:21 浏览:527
行政法的强制措施 发布:2025-05-21 13:27:35 浏览: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第八十二条是什么 发布:2025-05-21 13:21:31 浏览:284
社会连带法学 发布:2025-05-21 13:18:00 浏览: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