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治人物
⑴ 中国历史上哪个人物最值得你赞同(只说一个,说说理由跟他的历史事件)求大神帮助
商鞅! 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卫鞅之祖为卫国国君,故又称公孙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后为魏国丞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对魏惠王曰:“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王顾左右而言他。公叔痤又对惠王曰:“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惠王弗听。 至使魏国非但没留住卫鞅,还让他去了魏国的宿敌秦国,在魏国大将军庞涓被孙膑一败于“围魏救赵”二败于“围魏救韩”并杀死庞涓后,商鞅领秦军伐魏,一举收复魏夺秦之河西之地后魏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令魏惠王遗恨终身,也成为魏国的千古遗恨。 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并坚定地支持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 这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除世卿世禄制,改革户籍,推行县制等等…… 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 使秦国从战国七雄中最穷、最落后的国家,变成了能与其他六国比肩的国家,并渐渐凌架于六国之上,为中国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是最坚固的一块基石。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法治社会”,虽然是“战时法治”也可以称为“封建法治”。 孝公死前,曾有意传位于商鞅,鞅辞而不受。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被惠文王车裂而死。 法家最众所周知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受商鞅影响极深。 伟大领袖 毛泽东 曾言曰: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
⑵ 中国古代依法治国的典型事例
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韩非加以发展的“术治”
术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子·定法》)。他们认为“法”是公开的,“术”则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运用的,君主掌握这种统治术,就可使“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这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 ,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2)中国古代法治人物扩展阅读: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仲为齐国相,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他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治的信心。他凭借“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齐国大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他以“礼义廉耻”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管仲起,到韩非综合法家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历时已数百年。在这期间,法家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学。
网络-商鞅变法
网络-无为而治
网络-术治
⑶ 古代有哪些法律人物
春秋时期抄的管仲,春秋时期法袭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施行了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还有申不害、慎到等。
西汉时的董仲舒,首倡法律儒家化,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做了补充。
唐代的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