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道教
① 道德经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道德经又称<老子>,为道教最高经典.
初入道者有个印象即可,不会有太多领悟的.
随着入道渐久,则领悟愈深.....
慢慢会融入自己的专业及生活的......
② 道教存有正版道德经吗
你心目中正来版的标准是什么源?
如楼上所说:有帛书道德经和汉墓老子茭释,这个算是很正规的正版了吧?
可是道家内部也有他们门里历代祖师传下来的道德经,这个就不算正版了吗?
更有意思的是,道家各个门派的秘传中,所用的《道德经》也有差别。
你认为他们中间那些才算正版?
可以去北京道教协会找找看吧,那里也有几种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他们给你哪种,哪种就算正版吧?
③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1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而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而老子和庄子从未自称是道家,直到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
这个问题对于一知半解的外行人来说很好回答,甚至可以脱口而出, "道家是哲学思想,道教是宗教,完全是两码事''。反倒是深入研究的内行人士确不容易说的清楚,首先在此声明一下,道学不同于哲学,而是高于哲学的形而上学。另外,道教不仅仅是宗教,更是道学的实际应用者和推广者团体。
道家与道教是同根的,由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所以起源上能够一直追溯到龙汉开图以来,始于三元。道家转变为道教,是人类集体偏离大道前后,不同时期"道"的一种演化,从这个大背景来看,道家就是道教这种说法也是合理的。如果真要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的不同,那只能说,道家对应的主要是无为而治的时期,道教对应的则是大道废,有仁义的有为而治的时期。道家合的是天道,而道教注重宗教信仰合的是人道,所以两者思想上存在些差异,也是在所难勉的,但从本质上来讲,人类虽然偏离大道,思想上产生了改变,但人终究是人本身,不会变成动物。所以说,道家和道教,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家为体,道教为用,犹如骨肉相连,不容分割。
④ 道家和《道德经》是什么关系
若离复〃棌玘 :你好。
《道德制真经》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为周朝穿藏史(史官)《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后来老子被道教尊奉为教祖,《道德经》成为道教最高经典。《道德经》的字数原有五千余言,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定本为五千字.令教徒诵习,故称“五干文’。《道德经》的内容,主要论述“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从而展开道家的哲学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阐明其宇宙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道家修养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均由此引申而来,井区加以宗教的仪式进行包装。特别是道教的修炼学说.与此经有直接关系。另外由于老子学说出于交官,其中阐述了大量的治国之道.因此历代统治者均格其作为治国宝典,中国封建帝王中先后有四家皇帝亲自为之作注。
⑤ 道德经与道教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经在道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堪称教义。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各个《道德经》的译本对其内容理解却相差很大。如德经的内容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类别。老子的本意,应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对于《道德经》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⑥ 道教和老子没有关系
你没搞清楚“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和“道教”的关系
道家思想,自古有之,源于伏羲,集大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
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前,是道家学派的弟子,也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各家学派逐渐没落,张道陵继承和发扬了“道家学派”,有一个“学派”转化为“宗教”,最早的道教,供奉的只是道家思想和学派的杰出人物,并没有“神佛”之说,包括张角揭竿起义的口号都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而那时候的“天地”指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天地”,后来的神话系统,是“西教”入侵以后才产生的,由于“佛教”的理念非常利于管理国家,所以当权者盛世之时都比较推崇佛教,从而让佛教在普通百姓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些佛教思想深深的扎根在基层百姓的心中,然而宗教的传承是通过“人”来达成的,掺杂了其他宗教思想的百姓进入道教,再加上道教极强的包容性(道教并不排斥其他的宗教思想),所以道教产生了无数“宗派”,比如现存的“正一道”“全真道”“天师道”等等,都是因为地理、人文、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才有了各宗派的不同思想,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道教”。
就拿王重阳的“全真道”举例:全真道在西安附近的首阳山,而老子传道于尹喜的地方,就在首阳山以西数十公里的“楼观台”同时,西安古称“长安”,十三朝古都,自古以来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唐三藏取经的故事人尽皆知,就发生在长安,而唐王李世民又推崇道教,所以西安市城墙以里(钟楼为西安市的最中心,西安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是以钟楼为基准界定的,),都还存在着很多道观、佛庙,并且一直受到国家保护,所以西安周边自古以来,宗教信仰就比较复杂,而王重阳就是在这附近,将“佛道儒”的思想综合才创立了“全真道”,其神话体系具有“佛道儒”的综合特征,既供奉太清天尊(具有道家思想的“仙”),也供奉玉皇大帝(天庭的阶级概念,就是儒家的阶级概念,是具有儒家思想的“神”),还供奉佛爷菩萨(具有佛家思想的“佛”),宗教的根源在百姓,百姓信的杂了,才会催生“全真道”这样神话体系复杂,但是中心思想统一的道家宗派。
道教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一个特殊宗教,道教继承了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后期发展中还融合了其他学派、宗教的优秀之处,这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神话体系完整的“道教”。
然而,普通人还是根本就不了解道教,真正的道教,没有神佛,只为修身养性,看起来更像一个“居士”,这里就要说到距离首阳山数十公里的“楼观台”了,这里的道人,不供奉神佛,主要供奉的只是“老子”和“尹喜”,道长们讲话极具哲理,内容毫无神佛之类的内容,阴阳八卦五行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丝毫没有任何迷信色彩,很明显能感受到道家思想的内容,和“佛教高僧”模棱两可的“禅语”不同,道长们的话言简意赅,很容易就能让人明白,这才是真正的道教,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道家思想的真正道教。尽管楼观台被政府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是道人们还是安逸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和世俗联系极少。
现在的道教有点像诸子百家的状况了,能只继承道家思想的宗派太少了,多多少少都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进去,但是主要思想,还是道家思想。
另外,道教的最高经典点不是《易经》,而是《道德经》,虽然《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互通之处,但是《道德经》和《易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实,《周易》和《道德经》,都是具有道家思想的著作,世人对道人的印象还是卜卦堪舆、画符念咒,降妖驱鬼,所以自然很容易把道人和《周易》联系在一起,毕竟算卦相面、风水堪舆都是根据《周易》衍生出来的,这是很正常的。
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我们本土的宗教,总是挑这毛病找那毛病,用其他宗教狭隘的眼光来审视极具包容性的道教,是可谓:“夏虫不可语冰”
⑦ 道德经如何成为道教经典
《道德经》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专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属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后来成为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道教名称有两个来源,一是《易经》,二是《老子》的道论。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子和庄子。不过,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成为宗教。
道教的思想基础是老子和庄子在当时条件下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并存的现象,有些思想现在看来有点无稽之谈的感觉,但在当时条件下,正由于这种无稽之谈的联想的解释中产生了理论宇宙无极与太极玄学秘籍的大门。也就是说揭开宇宙的奥秘。
几千年来,《道德经》的传播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教的形成也是同样道理,当自然无为的论调日趋被道家接受时,正是《道德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时。
⑧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道教等于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称呼是道家,两者是同一个概念,理由如下: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一《道教》:“本自黄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称为黄老之学。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在说道家,但他说的是道教。
苏轼撰《上清储祥宫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於《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号,天皇太乙紫微北极之祀,下至於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於道家。……
《上清储祥宫碑》碑文(局部)
《上清储祥宫碑》是苏轼为道教场所“上清储祥宫”写的碑文,然而文中没有“道教”,只有“道家”,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於道家。
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同上,这又是一篇为道教场所“灵虚观”撰写的碑文,和苏轼那篇碑文一样,用的词语是“道家”,上述文章碑铭,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指的是道教。这表明古人指称道教所用的语汇,以道家居多,道教居少。
元代刘谧尝《三教平心论》,称“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
明代道士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备。天命我道祖轩辕黄帝,承九皇之运,秉六龙以御天,代天立极,以定三才。当是时也,天地尚未昭晰,无有文字,结绳以代政;无有房屋,巢居以穴处;无有衣裳,结草以蔽体;无有器用,汗尊而杯饮。我道祖轩辕黄帝,始创制文字,制衣服,作宫室,制器用,而人事始备。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内,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黄帝之始制,是皆出于吾道家黄帝之教焉……“
综上所述,古籍文献中关于道教的论述,多以道家指称道教。且普遍认为道教始于黄帝老子,从没说过道教始于张道陵。道教不是道家的说法是现代人的观点,并非古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