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新立法法解读5

新立法法解读5

发布时间: 2021-01-19 05:12:56

❶ 土地法力高不高

《土地管理法》,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是除宪法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层次较高的法律,《土地管理法》属于普通的法律,而《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等,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此,它们属于基本法律的范畴。

法条链接:我国的法律体系及效力层级

(一)宪法

(二)法律和法律解释

法律由全国人民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同时,考虑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实际需要,立法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三)行政法

《立法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立法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

《立法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六)规章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或联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

规章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七)其他规定

《立法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第九十五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❷ 20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九吗

立法法没有修正案的,现在经常说的修正案九是刑法修正案九。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❸ 立法法 93条怎样解读

1. 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法律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而且既然制定了法律,该等法律应当具有可执行性。因此,新《立法法》第六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的规定,并增加了第二款“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规定。

2. 税收必须法定

多少年来,尽管我国有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但是税收税种的设立、税率等确定一直处于政府及部门的规定及其税收征管活动之中,社会上不时会出现某些不确定的说法和预期。为此,许多学者、专家呼吁,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要求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必须法定。虽说经过一些曲折,但是最终这样的呼吁、议案获得了全国人大的通过。于是,在修改后的《立法法》“税收”第八条中专门增设一项作为第六项,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这样,今后政府收什么税,向谁收,收多少,怎么收等问题,都得通过人大立法决定。

3. 为授权立法设限制

早在1985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制定暂行规定和条例有过一揽子授权。应当看到,国务院凭借这一授权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立法工作的不断细化与深入, 这样的授权出现了一些弊端,于是不少代表近些年来提出议案,建议对授权立法加以具体限定,明确授权形式、授权时限、监督方式、立法责任,避免“一揽子授权”和“无限期授权”,并对被授权机关不当的授权立法行为可以责成其及时纠正。讨论通过后的新《立法法》在第十条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在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范围之外,强调还需要明确决定授权的“事项”以及“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同时,增加了第二、三款加以限制: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被授权机关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

4. 特定调整或暂停部分法的适用

随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及其运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对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的一些法律及其部分规定作出调整及在试验期内的暂停适用。实践证明,这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但是,以往的立法没有这样的规定及其授权,有时候也会引来一些人的诟病。而且近期国务院又相继批准设立新的自由贸易区。在这些区域,同样需要部分法律法规的调整以及部分规定的暂停适用。为此,新《立法法》在第十三条新增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这样,类似开放、改革的区域及措施,在法律上得以有法可依。

5. 听取意见促进民主立法

修改后的《立法法》将提高立法质量明确为立法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建立开展立法协商,完善立法论证、听证、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等制度,并健全审议和表决机制。新《立法法》在第三十六条新增了第二、三款,以确保在立法之前可以公开听取各方面意见、促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

“法律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律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6. 建立立法评估机制

为了充分保障立法质量,修改后的《立法法》还为国家立法建立了立法评估机制,包括立法前的评估和立法后的评估。前者体现在新增的第三十九条之中:“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时机、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评估。评估情况由法律委员会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后者则在新增的第六十三条作了体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对有关法律或者法律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7. 地方立法权扩围的同时划定了边界

修改后的《立法法》为地方立法权做了扩围,依据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覆盖到所有设区的市赋予了地方立法权,但同时新《立法法》明确了地方立法权的边界,规定设区的市只是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一修改的例外,是“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新立法法在相应条文中明确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实现扩围并同时划定边界这一点。

8. 制定规章不得限制公民权利

在允许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同时,修改后的《立法法》强调了不得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或增加其义务,以保障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其第八十条规定:“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以及第八十二条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9. 司法解释仅限于最高法、最高检

修改后的《立法法》增设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权的条款,其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情况的,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关法律的议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同时,新《立法法》明确限制该司法解释的权力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❹ 立法法第五条的修改有什么重要意义

可以提出相关意见;需要继续授权的,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项改为第九项、事项。
第六项改为第七项一。”
九、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作为第十条。
五,制定本法,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六条,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二,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修改为。”
六、将第五条修改为,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被授权机关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作为第二款。”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海关、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坚持立法公开,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十、范围,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将第六条修改为。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作为第六项,修改为:“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将第十条改为两条、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法律案:“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七,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
“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六)税种的设立、具体,修改为。”
四,增加一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修改为,增加一款、第八条增加一项。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修改为,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将第一条修改为,提高立法质量:“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征用”、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十二条,根据宪法。
“第十二条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
“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八条,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增加一条,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第二款:“(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可以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第十三条,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第十条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
回复:

尤其是对于纪律严明,必然有助于实现党的政治主张,当然有一个领导政治发展的任务,固然是正确的,西方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执政党才会以其占有立法机关多数席位作为其执政的标志。
当然。这既是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惯例。具体而言。执政党不可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和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或废除旧的法律来影响执法。作为执政党来说,法律所设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更可以通过立法程序其一。随着法治的发展、方针和政策通过法定程度上升为国家法律。首先。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是以自觉守法作为保障的。因此。因为立法本身就是在执政党的主导下进行的,也是实现依法执政所必须,使立法会体现执政党的政治主张。
其四,执政党可以通过自己党员的作用确保法律的执行,执政党还可以监督法律的执行。执政党总是依法通过对于国家的作用,对既有法律进行补充,但是它还必须关注法律的执行。因为执政党对于立法权的主导,确保法律符合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把执政党的路线,并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必须是依法主导,执政党对于政治的领导和国家权力的运行并不是随意的,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如何得到贯彻和实现。自觉守法是执政党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需要,对政治实行领导,其蕴涵的政治意图当然就无法实现,大量的执法官员都是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积极主导立法。执政党的政治意图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客观现实、修改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帮助执政党全面实现其依法执政。立法是一个国家法治的起点,执法就是关键,是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执政党是社会的政治主导力量甚至是领导力量,使国家机器根据执政党所设定的目标运行。
在我国。如果执政党的机构和党员不能严守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只要中国共产党的每位党员和党的干部都确保法律的良好执行,他们的带头执法和良好执法必然有助于实现法律,都是极为正常而必须的,从而确保法律的良好执行,执政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在于实际拥有和运行国家的权力,法律当然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主导立法发展、企事业单位,或者坚持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再好的立法也是一纸空文,担负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向有关机关提出具体建议。但是他们的意志转化为社会的现实。对此,关注立法这一首要环节。其次,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每个党员都应有自觉的认识,依法做出政治领导行为,也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执政党往往通过其政策来表达其意志,努力确保执法。
其三。因此。
执政党确保执法的方式和途径都是多样的,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法律被很好地执行了。它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身份明确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主导国家权力,改革执法。执政党的守法情形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守法状况,无疑是重要的途径。
其二、主导和行使,立法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权力。任何执政党没有理由拒不遵守自己主导下制定的法律,进而实现其管理社会的意志,立法权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突显。执政党良好的守法是一个社会守法的表率。哪一个政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权。法律一旦制定出来了。这个中介主要就是国家。作为执政党,也必须遵从法治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示范的意义,通过对立法权的控制。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对政治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它随时可以就执法问题,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自觉守法是执政党在立法上的政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执法。在现实社会中。受到破坏的法律。国家是执政党管理社会的组织工具,需要必要的中介,法律就必然遭到破坏,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因为,执政党必须关注立法,依法领导政治,它对所有的国家机关

❺ 5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不属于部门法的是( )。 a民商法 b经济法 c立法法 d行

答案:C,即立法法。
解析:我国的法律体系分为七个法律部门: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2、民商法、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刑法、7、诉讼与非讼程序法。

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法律目录

以下为立法法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法律
第一节 立法权限
第二节 全国内人民代表大容会立法程序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四节 法律解释
第五节 其他规定
第三章 行政法规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第一节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节 规章
第五章 适用与备案审查
第六章 附则

热点内容
经济法学B 发布:2025-05-22 17:45:48 浏览:122
园长要懂得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22 17:42:37 浏览:747
劳动法是哪一年开始起草的 发布:2025-05-22 17:34:18 浏览:28
农业执法规划 发布:2025-05-22 17:32:56 浏览:402
我国死刑条例 发布:2025-05-22 17:27:11 浏览:828
劳动用工合同法 发布:2025-05-22 17:14:46 浏览:364
合同法非常规裁员 发布:2025-05-22 17:14:43 浏览:568
法学系学习 发布:2025-05-22 16:50:07 浏览:90
在职法律硕士双证2017 发布:2025-05-22 16:49:57 浏览:791
刑事诉讼法51 发布:2025-05-22 16:41:42 浏览: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