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辩
❶ 《道德经》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种理论都认为事物应当是辩证统一的,而非单一的一面。除此之外,老子的不少思想也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而且他还倡导要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统治者只是附庸。
中国现在的宗教有很多,但是真正算得上是本土产物的便只有一个道教,而老子便是道教的代表性人物,老子的《道德经》是每一个学道的人必学的经文典籍。照理说,道教属于有神论,而马克思主义属于无神论,老子的思想和马克思的思想应该是对立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思想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

而且老子认为在社会之中,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君王只是辅助,君王的用处就是让广大的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非人民辛苦劳动只是为了统治者的奢靡生活,他是在为广大的人民谋取福祉的,这和马克思主义也是有关联的。
❷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两段话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合抱回之木”是从“毫答末”逐渐生长起来的,但是在它成为“合抱之木”的时候,它跟“毫末”就有质的不同了。“九层之台”,是一点一点的土积累起来的,但在它成为“九层之台”的时候,它跟一点一点的土就有质的不同了。
简单的说就是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与“无”,“长”与“短”,等等,都是以其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旧日常说的“相反相成”。 简单的说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❸ 老子道德经辩证思维对我们的影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2][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4][5]
作品名称
道德经
外文名称
Tao Te Ching
作品别名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创作年代
春秋
作者
老子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价值影响
历史评价
历代注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6]
元·赵孟頫·道德经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7]
❹ 《道德经》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类,不适合青少年,求具体观点 要比辩论
竞争力实力,没有实力要靠运气,你这是在赌运气,看有没有帮你.
我虽然只看过一点,但是我知道,顺其专自然与不顺自属然仍然是自然,人始终没有摆脱生死,天地对人仍然是刍狗一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人永远在一个范畴内生存.摆脱传统范畴借鉴能接受的传统,拒绝不适合的传统.与时俱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❺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1.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版”意思是权说,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出现。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依存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2.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内藏有福,福内潜有祸。这说明了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了事物是可以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
❻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1.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出现。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依存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2.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内藏有福,福内潜有祸。这说明了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了事物是可以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
❼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维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
作者:赵兴武 文章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发布时间:2012-01-25 浏览次数:501 手机访问道教之音
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道德经》不仅我喜欢,就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从年轻的学生到成熟的学者,从普通的白领到商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都会从那里汲取到滋养。《道德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管理艺术。《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是遭遇挫折者的心灵慰藉。在现代专家的解读之下,《道德经》就当代中国社会也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老子《道德经》确实是一本专门讲道讲德、修道修德的一本书,它始终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现在,我就对《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这个话题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近几年大学生在学习上、就业上、爱情上、人际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嫉妒、报复、自杀等;究其原因出现在哪里?许多资深专家也做出了明确的断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不应该犯有这方面的错误,但事实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趋向功利方面太重,而对拯救自身本质的学习与发展有明显欠缺,自然,对于思想文化学习和掌握程度也十分落后。当代的大学生喜欢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例如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写论文都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借鉴同学或者是在网上的摘抄,以为可以欺骗老师、教授蒙混过关。喜欢唾手可得、占小便宜等,以为自己聪明做得不错,但实际结果却反之。
那么道德从字义上怎么解释的呢?
我认为,道德既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可以把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成。一种道。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而德又是一种好的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然而《道德经》,却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
那么老子《道德经》究竟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呢?
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
❽ 道德经·善者不辩的介绍
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李耳著

❾ 《道德经》蕴含的辩证法思想的分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合;柔弱胜刚强;为大内于其细;外其身身存容,后其身身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将于息之必故张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无为而无不为;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大成若缺,大辩若讷;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多 藏 必 厚 亡 ;出 生 入 死;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这些老子的言论,都充满了辩证的智慧。
❿ 老子道德经辩证思维的影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2][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4][5]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6]
元·赵孟頫·道德经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