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法治吏对唐朝的影响
1. 唐朝时期中国是法治社会吗
不是的。
所谓的法治社会是现代人的概念和说法,在古代封建社会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都是人治社会,所谓法治社会是相对于人治社会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古代社会都是人治社会。
法治社会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古代的唐朝,虽然是封建时代的美好时代,但是仍不是法治社会,唐朝虽然有律例,但是都是针对于底下层的人民,用这个禁锢人们的思想,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对于权贵阶层就不是那样了,人人平等的是做不到的,尽管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样的呐喊,但是那只是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史官记事的主薄,皇帝是不能看的,但是太宗皇帝还是看了,还修改了,御史监察制度皇帝带头违背,而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这一点,唐朝也没有的。此外,唐朝在古代是一个辉煌时代,政治相对清明,百姓生活相对安定,人们并没有多少法治观念,四书五经和礼记,这种人治的方式统治了几千年。
2. 比较唐朝与明朝法制的异同
唐朝的法治思想为:
一是“德本刑用”。唐初统治者强调论理道德是治国版之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权手段。因此,“德本刑用”思想成为当时立法的重要依据。二是立法要求宽简、稳定、统一。唐朝建立时就确定了宽简的立法思想,贞观年间 根据这一思想删简了旧律,作了不少改重为轻的规定,并保持了法律的稳定与划一。三是严格守法与执法。为维护封建法制的权威,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与之相比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如下:
一、刑乱国用重典。明初的统治者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元朝对官吏管理上的姑息养奸,导致政纲紊乱教训,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来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同时,重典也适用于犯上作乱的行为和盗贼犯罪。二、法贵简严。立法上的简明和严厉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点。“简”是指法律要简明易懂,条文要精简,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着重打击重大犯罪。“严”是指法律处罚要严厉,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使百姓尊法、守法。三、礼法结合、明刑弼教。纲常礼教是明朝政府统治国家的国策,对顺从统治的“良民”用礼教教导,对不顺从的“顽民”就用法律严惩。
3. 如果儒家思想不好,为什么把唐朝影响的那么强大
儒家还是很好的,只是腐儒太多了。败坏了他
4.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1、有政治见识深远而正确。
最开始董卓占领帝都洛阳,曹操就知道只有刺杀董卓并且是他自己去刺杀才行,无论成功与否,将打响他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炮。刺杀失败后,逃到陈留招兵买马,等待时机。后来袁绍召集18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知道自己要去且必须去,首先他已然算是一路诸侯,其次讨伐国贼董卓人人有责。
看到各路诸侯各怀异心,知道成不了事果断放弃。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曹操从李傕,郭汜手中迎回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占领政治高度,名正言顺。
曹操还会利用政治手腕掌控人心,譬如践田割发、得敌人部下死力、不计较与袁绍通书等,他还知道维持一个平衡,在该杀的时候绝不为小仁而去大义,具备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条件和综合素质。
2、有很强的知人识人能力。
在动乱的三国时期,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才放首位,不论德行。他用人有四大特点: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第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第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第四: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有了雄厚的人才,还怕江山不定?
3、曹操有过人的胆识、魄力、谋略和才学。
著名的《短歌行》,介绍了自己一生,诗中描述了曹操一生中各种情感,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一生生活节俭,家产还不及曹洪,当然他心系天下,天下都是他的了,还在乎家产,这是何等气魄!
4、曹操也是有缺点的,这样反而让他的形象更真实。
曹操最大的缺点就是疑心太重。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投宿吕伯奢家之后,见有人磨刀怀疑吕伯奢家人要害他,于是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八口,陈宫见后叹息:“孟德心多,误杀好人!”后来,在他们逃离途中,曹操为了斩草除根,又有意杀死了吕伯奢本人,陈宫便严厉指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而曹操竟悍然宣称:“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犯头痛病,无人可以医治,于是找到华佗。
华佗诊断后说要医此病,需用利斧将曹操头颅劈开,把脑中的毒瘤取出,曹操听完惊疑不定,华佗就讲出关羽的故事,讥讽曹操胆小。 曹操却又犯起了疑心,怕华佗和关羽有交情,来刺杀自己,于是杀了华佗。
(4)唐以法治吏对唐朝的影响扩展阅读: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5. 论述与唐朝相比较,明朝法制指导思想和明律的特色及其历史背景谁有啊
首先唐朝的来法治思想为:一是“源德本刑用”。唐初统治者强调论理道德是治国之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手段。因此,“德本刑用”思想成为当时立法的重要依据。二是立法要求宽简、稳定、统一。唐朝建立时就确定了宽简的立法思想,贞观年间 根据这一思想删简了旧律,作了不少改重为轻的规定,并保持了法律的稳定与划一。三是严格守法与执法。为维护封建法制的权威,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与之相比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如下:
一、刑乱国用重典。明初的统治者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元朝对官吏管理上的姑息养奸,导致政纲紊乱教训,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来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同时,重典也适用于犯上作乱的行为和盗贼犯罪。二、法贵简严。立法上的简明和严厉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点。“简”是指法律要简明易懂,条文要精简,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着重打击重大犯罪。“严”是指法律处罚要严厉,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使百姓尊法、守法。三、礼法结合、明刑弼教。纲常礼教是明朝政府统治国家的国策,对顺从统治的“良民”用礼教教导,对不顺从的“顽民”就用法律严惩。
6. 推荐几本儒家思想对唐朝法律影响的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的的伟大中华文明,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古典法制理论。中国古代法制文明中“法治”的生成,可以追寻到奴隶社会后期出现的法家学说,从而产生了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治国方法的论争。在管仲与子产的治国方式尝试中,管仲认为一个国家“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①。“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以法量功,不自度也”②。管子依据这种“法治”观,通过立法以顺民心对齐国的经济、行政、人事于社会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际改革。郑国的子产也通过“都弊有章,上下有限”使“庐井有伍”、“作丘赋“、任贤选能和”铸刑书“等对社会予以了改革,此后法家李悝对魏国实行改革并创《法经》。上述改革尝试中,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最早的“法治”思想,并且开启了我国传统法文化的最早成文法时代。中国传统“法治”理论的伟大历史功勋,不仅仅是法家耳目一新的治国理论,而且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封建秦王朝,由于当时历史情境的变化、生产力发展以及法家治国理论中的严刑峻法难以被原先以礼治国的历史传统难容,以及被当时社会全面予以认同,因此随着短暂的亲王朝覆灭,法家的治国理论也随后被儒家的“礼治”学说所代替。汉王朝兴起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动了儒家文化的兴起,从而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德主刑辅”的原则的同时吸收了自秦以来的成文法形式,并开创了“礼法并用”的先河。自此,“法治”思想逐渐衰微的同时,“礼治”的兴盛一直延续至近代,无疑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封建的生产方式、独特的政治体制和闭关锁国的实际国情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先秦的法家以及随后兴起的儒家思想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因此,有学者把唐朝以前的中华法律文明分为“礼治时期”、“法治时期”和“礼法调和时期”③,儒家提倡“礼治”、“德治”或所谓“人治”,法家则崇尚“以法治国”④。很明显,相比之下,法家比儒家更加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它们对中国近代史以前两千年的中国法制影响更大。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中,人们对先秦法家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各有说法,评价不一。从汉代到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先秦法家长期受到贬斥和批判。近现代以来,⑥为法家伸冤平反的声音此起彼落,由于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急需找出变法自强的道路。儒家思想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怀疑和否定,而西方国家成功的宪政和法治,则提醒我们去寻找“古已有之”的类似物――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严复说:“居今日而言救亡学,惟申韩庶几可用。”⑤章太炎说:“商鞅之中于馋诽也两千年,而今世为尤甚。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恣者,皆商鞅法家之说为正倡。呜呼!是惑于说也甚矣。”⑥由此看出,章太炎为商鞅等法家人物正名,肯定了它们的历史功绩,并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批判人治,象先秦法家那样“专以法律为治”⑦ 当然,我们应当客观的去看待法家的立法思想特点。法家在强调重法的同时,其法律观是有严重的局限性:首先,在法家的构想中,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所有国家权力都是集中于君主一身的,而不考虑法律如何去限制、制约君主权力,反映和保护人们的利益和意愿;由此看出法家的法最终只是君主的统治工具而已;其次,法家所重视的法几乎全是刑事法律,对于民法以及其他法的概念缺乏必要的认识;最后,法家在强调重刑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如何设立公正和合理的程序性安排,以保证司法公正,保证不会滥杀无辜,只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看严刑峻法为统治者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从来没有试着站在人民的地位去了解严刑峻法可能带来的苦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法系萌芽的关键时期,当时法家对于法的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和多方面司考,由此产生了其独特的法治观,是有普遍意义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甚至是值得后人所骄傲的。对于中国近代法制文明直至今天,我们都无法忘记先人在中国法制文明的道路建设上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启发。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客观的去看待其缺陷和局限性,以防再次出现类似的悲剧。 中国法制文明的内涵和历史传统的发展,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来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考核。无论任何一种先进方法,都必须根据情景、时代、氛围等因素,来不断的改进、创新,使得该方法日臻完善。中国法制文明未来将会更加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创新、完善。
《管子.任法第四十五》。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韩非子.有度》。
转引自杨日然:《法理学论文集》
杨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
李海生:《法相尊严――近现代的先秦法家研究》
7. 唐初法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法制史中,唐律以其形式的完备性、语言的精确性、技术的高超性占据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法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影响力不仅作用于本国,而且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朝法制指导思想:(一)“德本刑用”,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强调法律宽简、稳定、划一,以利于执行和遵守。(三)严明法制,一断以律。
唐初统治者为了稳固王朝的封建统治,认真地总结了隋朝迅速来亡的历史经验,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综观唐初的律典来看,它强调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治国的根本,法律作为一个阶级的上层建筑,但在其当时的社会中,刑罚仅仅作为辅助手段。同时,从唐律的内容来看,其以封建礼教为内容,法律仅是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
唐朝统治者在制定律法时,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因此,它一方面是为了争取社会的更大支持,使社会早日恢复稳定;另一方面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对隋末的暴政予以废止。“宽简、稳定、划一”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使唐初的律法环境相对宽松一些,统治阶级的压迫使被统治阶级相对还可以承受,二者的矛盾冲突还有缓和的余地。另外唐律的“划一”,即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也对唐初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唐朝律典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还要在客观分析后,从中发现其不足之处。封建社会的阶级政治意识、小农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结合,才形成了和前几朝代相比较为宽简、稳定、划一的法律。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它必须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与之相适应。因为经济的发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而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在这二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更新较快,不仅使民事法律、法规的出台显得相应滞后,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同时使刑事犯罪中的新类型经济犯罪增加,以致有权机关的司法解释不断出台。因此,“宽简、稳定、划一”的立法指导思想它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如果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环境,这种粗线条、一成不变的法律指导思想是不适应的。
唐朝统治者在立法时已经深刻认识到依法办事、奉法守法的重要性,因此产生了“严明法制,一断以律”的法制思想。这一法制思想对后世的立法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的统治阶级的目的都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巩固其上层建筑,维护其统治。在立法、守法、执法等各个环节中,唐朝的统治者虽然并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法律从拟订到实施、执行的各个环节,他仅仅因“律令虽早已颁布,但是官吏们多不依照执行”,才提出了“严明法制,一断以律”的指导思想,“有良法,不等于有良好的法制”这一观念,当时的统治者也已意识到,但由于其阶级属性,使其无法去克服。现在我们的法制已经走过了这一步,因为无论是刑事司法还是民事司法过程中,如对司法有异议均可通过行政诉讼及国家赔偿获得救济。一部法律的实施是立法、守法或违法、执法几方面的统一的过程,而“严明法制,一断以律”这一法制思想就是我们经常所提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最早雏形。在一个社会中,某一行为是否犯罪,是否应受处罚以及对犯罪行为如何惩罚这些问题是法律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几步,当然法律制定是否公平、守法者的法律意识、执法者的执法水平等外部因素这些软件建设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唐朝刑罚适用原则:(一)十恶重惩原则;(二)贵族、官僚减免原则;(三)其他刑罚原则:1、刑事责任年龄及矜恤老幼、残疾的原则;2、同居相陷不为罪的原则;3、自首减免刑罚;4、共同犯罪区分首、从的原则。5、官吏犯罪,“私罪”从重,“公罪”从轻;6、数罪并罚的原则;7、累犯加重的原则;8、类推原则;9、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在唐朝刑罚的三大原则中,对原则一所谓的“十恶”,也就是十种直接威胁皇帝人身、权力和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以及封建信伦常关系的行为,它体现了保护统治者利益的功能。对于原则二,它则是为了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并在制度上以“议、请、减、赎、官当”等形式来保证该原则的实施,以达到对于犯罪贵族、官僚给予特别减免或适用特殊审理程序的目的。其他刑罚原则中的大部分如刑事责任年龄、自首、首从犯、累犯加重等原则对后世的法制思想方面大都有着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摘得一部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8. 怎样记忆初中历史知识的方法
历史学科是一部以时间为主线的大事记,同时各大事迹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记忆的时候要抓住这些特点进行记忆。
1、归纳记忆。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发生在同一年、同一月中,这样记住一个事件,就能够连带记住其他几个事件的时间。另外,很多历史事件都有固定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多进行分类整合,比较和区别记忆,必能提高记忆效率。
2、推导记忆/串联记忆。很多历史事件之间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你记住了一个历史事件,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因果关系等思路,推导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
3、编码记忆。历史中有大量的人物、时间、地点需要记忆,在记忆这些内容是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编码很有必要。所谓编码,就是通过谐音、形象转化、意义转化等方法,把枯燥难记的内容转化轻松有趣、容易记的内容,这既活跃了思维,又记忆了知识。
比如形象转化法:中国历史中的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通过淝可联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这个数字的两个圆正好是胖娃娃的头和身体,两个3则是两只耳朵。这样一想是不是就把这个历史事件给就记牢了。至于编码记忆的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学习,软件中除了编码记忆,还有定位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等记忆方法,以及快速阅读、注意力的训练。
4、结构记忆。也就是利用思维导图、结构图等方法,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使之方便理解和记忆。如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等多个历史专题。整理完成后,再进行细化填充内容。这样肯定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熟记于心。
9. 秦国历史帝王表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秦始皇在诸多的帝王当中算是最让人敬佩的一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当中去。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虽然只活了不到五十岁,却成为当时的一个传奇,即便是后来的刘邦跟项羽等人也无法跟他相比。他13岁继承王位,21岁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朝廷大权。在后来的短短九年时间里,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顺利完成天下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堪称第一伟人。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曾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前往北方抗击匈奴。蒙恬一路打下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收复河南地 、榆中至阴山一带,共设立三十四县,迁徙人民充实边县。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南进,修建了西起陇西的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对于秦始皇来说,修建万里长征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外界环境需求,即便是没来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深远影响也注定会让他流芳百世。
10. 唐朝法制的特点
一是“德本刑用”。唐初统治者强调论理道德是治国之本,刑罚镇压为辅助回手段。因此,“德答本刑用”思想成为当时立法的重要依据。
二是立法要求宽简、稳定、统一。唐朝建立时就确定了宽简的立法思想,贞观年间 根据这一思想删简了旧律,作了不少改重为轻的规定,并保持了法律的稳定与划一。
三是严格守法与执法。为维护封建法制的权威,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