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规律学
① 急!!大道至简,悟者天成 什么意思
大道至简,悟者天成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有悟性的人能从最简单的事理中获得最高深的道理,从而成功。
大道至简出自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悟者天成无具体的出处。
大道至简是一个成语,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1)道德经规律学扩展阅读:
大道至简【反义词】: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是广博和高深,多用来指思想、学术理论、学识、作品等。
大道至简意味者“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
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
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道至简
② “道德”的定义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2)道德经规律学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耿阁认为:“若能较为全方位系统的彻悟老子的思想理论的话其结论大慨(这里只能用“大概”一词)就是这样的,即:“说到永恒的这个“道”它常常是以与同时无间的德无间结合的方式表现为“有大行大为”的这个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时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达到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那种地步或之境界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说的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道”和“德”之间是一体的。“道”和“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间是整体无间的。无道是无德的。有道是有德的。无德是无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间是“无间整体”“整体无间”之一体的。
③ 老子主张的无为思想是什么意思
所谓无为——“我不干涉谁,谁也别干涉我”,就任一主体(自我)与其他客体(他人)而言包含了两个方向的要求:
1.主体(自我)不可干涉任何其他客体(他人)——主体的无为——即“我不干涉谁”;
2.其他任何客体(他人)不可干涉主体(自我)——客体的无为——即“谁也别干涉我”。
以上二者须同时并行不可或缺,
而主体无为与客体无为的缺一不可,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重与平等。
因此,
“自由”的华夏原生态表达就是——“无为”,
或者说“无为”就是“自由”的华夏原生态表达。
而“无为”=消极自由 “无不为”=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一种不让别人妨碍自己的选择为要旨的自由,它的含义是: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个人就是自由的;过多的国家干预常被看做是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并侵犯了基本自由。
消极的自由,亦即:“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在这种意义下,自由就是“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若我是自由的,意思就是我不受别人干涉(强制)。不受别人干涉的范围愈大,我所享有的自由也就愈广。
积极的自由,则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在这种意义下,自由是“去做……的自由(LIBERTY TO…)”。
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
作为维持社会正常状态的自由如果被破坏了,为了恢复自由和社会的正常状态,可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以铲除破坏自由的因素和力量。而采取一切手段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自由得以继续贯彻和维持。
④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万象的本源,万物万象源自于道,道是本然与终极的存在,没有源头。
老子认为人类所见的二元对立世界是假象。道是整体的,不是二元的,是超越感官的。
老子认为入道的方法是过简单安静的生活(致虚极守静笃),持续的减少自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争,少欲)。
⑤ 请教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反应了什么哲学本质和规律
翻译:天和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并没有让自己长久的意识,没有认为自身能版长久或不能长久的想法权,所以它们反而能够长生;同理圣人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一直在寻求道或者已经得道,换就话说就是忘掉了世间功名利禄,故被称为圣人! 辩证法的本质和规律:想追求一种梦想或境界,又左顾右盼,权衡社会属性中的利益与名誉,把自己的所谓的短视的利益看的特别重,这种“先其身”的做法,最终会达到“而身后”的效果,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 (其实道德经早就讲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所以本身就是有限的,用语言来反映世间的一些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有限的,所以关键还要看悟性。)
⑥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啊
“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无为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
《道德经》中关于无为之境有诸多阐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
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
**********************************************
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所谓主体是指生命“我”,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宇宙生命最原本的状态和样子——道(融合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对称平衡原理、根本规律——“自空吸引律;自满辐射律;能质互化律;积累突变律;清轻上升(浮)律;浊重下降(沉)律;同类聚集律,同频共振律;同性相斥律,异性吸引律”和能量)。
生命“我”的最佳状态时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无贪无求,无私无欲,无思无虑,无执无著,无人无我,无偏无狭。坦坦荡荡,坦坦然然,自自然然,安安静静,祥祥和和。
“道”是超越色空,远离人我,唯一真实的,无限的、瞬间永恒的能量体。
道教修行者,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我”道合一,无道无我。唯一真实,超越时空。无边无际,瞬间永恒——永恒瞬间。
******************************************
最高境界,无界!
说出来就不成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
绝名相!
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谁更有道理一些
荀子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孟子更有道理一些。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主张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有很多不好的道德思想,但是孟子却认为人初性本善,认为人生下来本是善良的,是因为后天环境造就心理的一些变化,我认为孟子的说法更有道理,更能服众一些。
对于荀子认为的人性本恶,我认为是不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而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才符合当下社会人性发展的规律,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产生改变,变得邪恶。所以我认为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更有道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