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作用的是

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作用的是

发布时间: 2021-01-19 13:36:10

Ⅰ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对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与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开山之父”。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俗水平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行为准则,包括2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儿童为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守准则。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低级对等的关系,不在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能部分的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2、习俗的水平

儿童为了得到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规则已经被内化。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而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评价行为。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这个阶段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

又称“原则水平”,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经被内化为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谐相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背离了自选的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二、对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断的原则直接教给人们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道德认知的变化乃是人们遭遇到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冲突,思考用于解决这种冲突的理由是否恰当,发现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渐进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3、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学校中要树立良好的公正群体气氛,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条件。柯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教结果的传统观点。

Ⅱ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推动作用是对还是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推动的作用,这句话当然是对的,因为教师一定。要首先说的就是德行的修养。

Ⅲ 护理道德良心在护理行为之前具有是作用是什么。行为中是什么。行为后是什么。

护理道德良心在护理行为之前具有选择作用

护理道德良心在护理行为中具有监督作用

护理道德良心在护理行为之后具有评价作用

(3)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作用的是扩展阅读:

理道德特殊性:全人类性与人道性、继承性与时代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护理道德品质的特点: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相关性与连贯性。护理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护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

护理道德的具体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护理道德的范畴:权利与义务、情感与良心、审慎与保密、荣誉与幸福。

护士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在:1)同情心,最基本的2)责任心3)事业心,最高层的。护患关系的道德规范:1)热爱本职,精益求精2)举止端庄,态度热情3)尊重病人,一视同仁4)认真负责,任劳任怨5)语言贴切,保守秘密6)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Ⅳ 哪一项研究的是个人的道德感情的发展变化规律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看,首先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其产生、发展、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以别人的存在或个别人是否具有社会道德为转移,品德虽然也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及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条件制约之外,还要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品德将随着个体的产生、成长、死亡而发生、发展以至消亡。其次,道德反应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再次,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从联系上看,首先,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都受社会发展的制约,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次,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同时,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再次,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人的品德而存在的,社会道德必然要表现为个人的品德,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着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二、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它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构。同时,道德认识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人们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有了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道德意志。

Ⅳ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就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才使学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不仅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而且对道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下,通过训练形成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学生的品德是在客观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要素,根据不同的组合关系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多层次的完整统一体。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这四种心理成分一旦失去协调平衡,如果某一方面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影响彼此削弱,只有这些心理成分协调平衡地发展,才有利于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可见,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所以,培养学生品德的工作是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综合教育、综合管理的一项十分艰苦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

Ⅵ 态度和品德的内化的实质,是什么形象到抽象多远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t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德集合构成的。
2.区别: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最后。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是产生迅速.对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它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是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级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提出关于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四种模式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Ⅶ 个人道德品质是什么()选择题能给我解释

答案B表述的已经很确切了。1、一个人 2、长期的 3、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不是单一的 4、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 而A、C、D都不具备B的确切。

Ⅷ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用英文怎么翻译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moral will, moral behaviour

热点内容
司法证c证好考吗 发布:2025-10-20 08:48:42 浏览:91
2019考研法律硕士试卷 发布:2025-10-20 08:43:00 浏览:545
射洪县律师 发布:2025-10-20 08:42:07 浏览:245
违章停车条例 发布:2025-10-20 08:36:30 浏览: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10-20 08:28:22 浏览:118
新经济法基础大纲试题 发布:2025-10-20 08:28:13 浏览:258
福建省节能条例 发布:2025-10-20 08:26:12 浏览:361
不服从工作安排劳动法 发布:2025-10-20 08:25:42 浏览:712
法院会录 发布:2025-10-20 08:16:54 浏览:243
我国核电站对建设质量保证依据法规 发布:2025-10-20 08:12:43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