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法治杨
Ⅰ 关于杨靖宇的事迹,要简短,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一九二三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一九二六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一九二七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六月一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七月十五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九月三十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一九二七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州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民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Ⅱ 杨靖宇的主要事迹
1940年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濛江东边大森林进发,但不幸被叛徒告密,陷入了日寇的包围圈里,与敌人周旋五天以后还没突围。
这时情况危急,杨靖宇果断的叫大家分开走。杨靖宇把战友安顿好后,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杨靖宇不幸被敌人的坐探发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靖宇丝毫没有动摇,杨靖宇负了重伤,他毅然决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牺牲了。
(2)豫南法治杨扩展阅读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
1923年,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5年,杨靖宇积极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全国各地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受中共组织派遣,杨靖宇从开封回确山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初,确山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杨靖宇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当年4月,杨靖宇参加并领导确山数万农民举行暴动,驱逐军阀武装,攻占确山县城。
同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杨靖宇参与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
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
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中共满洲省委派他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联系工人群众,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
杨靖宇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随后,杨靖宇联合这些反日义勇军、山林队,发动了围攻大兴川、攻克伊通县营城子镇、进攻八道河子、破坏吉海铁路、攻打东集场子等战斗,使反日部队逐渐团结在游击队周围,进而要求在组织上实行联合。
在这种形势下,1933年7月,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成立。杨靖宇任政治委员。1934年2月21日,在临江县三岔子城墙砬子附近山林中,杨靖宇和其他16支抗日部队的首领共同商量,成立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推为总指挥。
除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独立师所属部队外,其他各抗日部队共编成8个支队,并且划分了活动区域,统一调动。杨靖宇指挥这些队伍和日伪军进行多次战斗,取得了1934年反“讨伐”的胜利。
Ⅲ 杨靖宇,杨子荣,谁的本事大那一个更机智勇敢
一个是满山跑的游击队长,另一个是无间道卧底大哥,要比机智和勇敢,当然版还是杨子荣了权!
你想啊,杨靖宇再机智,最后还不是住雪窝子吃草根;最后死在日本鬼子枪下;
杨子荣就不同了,跟坐山雕住在山洞里吃香的喝辣的,最后还把老土匪给收拾了,所以说怎么看还是杨子荣更加牛一些!
Ⅳ 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
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
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4)豫南法治杨扩展阅读: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
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同年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
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Ⅳ 石炭纪 (豫南小区)
对豫南小区(大别山地区)石炭纪生物地层的研究与豫北、豫中小区的石炭纪、二叠纪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相比差距较大,这与该区的地层变质以及古地理环境差异使古生物变化较大、保存差有关。根据许多学者和专家对该区的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3.3.2.1 双壳类
自下而上可分为:
(1)Parallelodon-Edmondia-Selennimyalina-Schizos组合带
(2)Dunbarella-Astaretella-Palaeoneilo-Posidoniella组合带
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早期(罗苏期—滑石板期,相当于纳缪尔B,C期),产于岩石地层单位道人冲组,产双壳类共有17个属46个种(化石名单参阅本书2.3.3.1和化石名录)。
3.3.2.2 古植物
古植物可建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e-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组合带
本组合为早石炭世晚期(维斯发期—纳缪尔A期),相当岩石地层单位为杨山组。以石松类植物繁盛为特点,为该组成煤主要植物,表明河南信阳—固始杨山早石炭世植物化石群,应划归华北区华夏植物群内。作为“中州华夏植物群”雏期的植物组合,其代表分子是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e和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因为前者是华夏植物群中典型植物的最早代表,后者很可能是华夏植物群中典型分子L.posthumii的先驱,L.posthumii有可能是鱼鳞木L.aolungpylukense演化来的,或就其叶座、叶痕及整体形态而言,两者有可能是一个形态种。基于对蕨类植物的分析,鳞木类似乎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要优于其他种类,因此鳞木在各大植物群中广泛存在是自然的。
经统计该古植物组合中有20个属27个种(其中有7个新种)(化石名单见本书2.3.3.2)。本书认为杨山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德坞期,相当于维宪期晚期—纳缪尔A期),杨山组中的植物群代表中州华夏植物群雏期,是中州华夏植物群的起源地。
3.3.2.3 孢粉
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1)Cyclogranisporites-Aneurospora-Retispora组合
该组合中主要分子有Calamospora atava,Punctatisporites famenensis,Cyclogranisporites maximus,Aneurospora greggsii,Retusotriletes furcatus,Lacvigatosporites sp.,Retispora lepidophyta等,时代为晚泥盆世,所在岩石地层单位为花园墙组下部,相当于花园墙剖面第1~19层。
(2)Dibolisporites distinctus-Auroraspora macra-Vallatisporites sp.组合
该组合有孢粉19个属23个种,主要分子有Dibolisporites distinctus,Leiotriletes ornatus,Cyclogranisporites maximus,Auroraspora macra,Waitzispora sp.,Vallatisprites sp.,Acanthotriletes simplex等,时代为早石炭世(岩关期),所在岩石地层单位为花园墙组上部,相当于花园墙剖面第20~41层。
以上组合中的孢粉化石详见本书2.3.3.1。
Ⅵ 西平县历史上有没有一位姓杨的副县长
西平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接漯河市源汇区,南望驻马店市,东临上蔡县,西部与平顶山市舞钢市毗邻。南距武汉300公里,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位于郑州及武汉两大都市“一日经济圈”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全境。属于驻马店市。
全县有人口76.7万(2000年),面积1098平方公里。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被农业部定为“乡镇企业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工程试点”县,2002年被河南省评为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县。2009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1]
中文名称
西平县
外文名称
Xiping County
别 名
柏城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河南
下辖地区
柏城街道、柏亭街道、柏苑街道
政府驻地
西平县人民政府驻柏城街道
电话区号
0396
邮政区码
463900
地理位置
北纬33度10分 东经113度36分
面 积
1098平方千米
人 口
87万(2016年)[2]
方 言
中原官话(蔡鲁片)
气候条件
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著名景点
棠溪源风景区、战国冶铁遗址
机 场
新郑机场
火车站
西平站
车牌代码
豫Q
城市地标
宝严寺塔
行政代码
411721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地貌境域
▪ 气候
▪ 水文
4 人口
5 交通
6 经济概况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社会事业
▪ 教育事业
▪ 文化事业
▪ 广播电视
▪ 医疗卫生
▪ 社会保障
8 旅游
9 历史文化
▪ 名称来历
▪ 饮食
▪ 民间艺术
10 著名人物
11 荣誉
历史沿革
编辑
嫘祖木雕
春秋时,古帝柏皇氏后裔的封地柏子国,故址在今柏亭及舞钢市部分地区。周景王贵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柏国为楚国所并。《通志.氏族略》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战国时期属韩国。
秦属颍川郡。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西平县(今县吕店乡),属汝南郡。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封于定国为西平侯。新莽改西平为新亭。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划县境东部置定颖县。
北魏划汝南郡一部分,置襄城郡,治西平(迁今师灵镇)。
唐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复置西平县,属蔡州。
北宋徙治今西平县治。
明清属汝宁府。
1914年属豫南道,1918年改属汝阳道。1927年废道直属河南省,1933年属河南省行政第八区专员公署。
1949年3月,属确山专区。8月,确山专署迁驻信阳市,改称信阳专区。1965年7月属驻马店专区,1970年属驻马店地区,2006年属驻马店市至今未变。[3]
行政区划
编辑
西平县辖3个街道、6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行政区划
:柏城街道、柏亭街道、柏苑街道、师灵镇、五沟营镇、权寨镇、出山镇、盆尧镇、嫘祖镇[4] 、重渠乡、人和乡、宋集乡、谭店乡、芦庙乡、杨庄乡、专探乡、二郎乡、蔡寨回族乡、焦庄乡;老王坡农场。[5]
地理环境
编辑
地貌境域
西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浅山丘陵区属伏牛山余脉,面积9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5%,有大小山峰10余座,最高海拔553米;中部、南部有缓岗,面积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5%;东部平原面积933.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65%。[6]
气候
西平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亚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时数2157.2小时,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21天,降雨量852mm,春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速2.3米/秒。[6]
水文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的洪、汝水系,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69条,其中洪河、柳堰河、淤泥河为本县3条主要河流。[6]
人口
编辑
根据第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67214人,其中:柏城镇53892人、五沟营镇 40137人、权寨镇 34083人、师灵镇 39195人、出山镇 24477人、环城乡 57816人、重渠乡 39182人、盆尧镇 62075人、人和乡 40564人、宋集乡 37640人、谭店乡 47622人、吕店乡 38521人、酒店乡 15783人、芦庙乡 41534人、杨庄乡 34554人、专探乡 53627人、二郎乡 49380人、蔡寨回族乡 14384人、焦庄乡 32494人、老王坡农场虚拟乡 10254人。
交通
编辑
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南距武汉300公里,位于郑州及武汉两大都市“半日经济圈”内。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高速铁路纵贯全境,省道高兰公路横穿东西,交通运输十分便利。[7]
新建了西酒公路、东西环公路等一批县乡公路,完成了“村村通”工程140公里,全县80%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县乡公交、城镇出租车业发展迅速,建成农村客运站11个,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7]
经济概况
编辑
西平县2015年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0928亿元,增长18.9%;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5.3亿元,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5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3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53元,增长12.5%;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增长21.3%;各项贷款余额64.3亿元,增长23.1%。[8]
第一产业
200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为12.13万公顷,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6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670396吨,增长38.5%。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县。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瓜菜生产基地已经形成,发展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1万公顷;西瓜种植面积达7000公顷;节水莲藕和莲鱼共养示范区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133公顷;食用菌种植已形成规模和特色,年产值近1.4亿元。[9]
农业生态示范区采用标准化养殖和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年出栏无公害生猪5万头,被省畜牧局确定为全省首批无公害畜产品企业。全县全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家禽445万只、羊66.5万只、牛2万头、兔185万只,年末生猪存栏118万头、家禽存栏750万只、羊存栏63.5万只、大牲畜存栏6.5万头、兔存栏12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13万吨,禽蛋产量达4.5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3.5亿元。[9]
西平县被授予“全省畜牧系统先进集体”、“畜牧强县”。造林绿化稳步发展。以“两道一区”(河道、通道、林业精品小区)绿化为重点,全年共植树800万株,新植幼树成活率在95%以上,保存率在90%以上。农田水利建设获省“红旗渠精神杯”。全年新打机电井1200眼,建设水利示范园区7000公顷,修建塘堰坝180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00公顷、旱保田20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9]
第二产业
2004年,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1930万元,同比增长3.2%;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071660万元,增长10.5%。工业投入力度加大,新建、续建项目121个。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8个,计划总投资14.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其中,中农海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尿素合成氨联产甲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国仁制药GMP项目完成投资3000万元,已通过认证并试产;骏马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0吨塑料荧光增白剂系列产品项目完成投资1400万元,已安装试产;金鑫针织品与恒星毛织品出口项目完成投资4000万元。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21654万元,同比增长18.6%;销售产值107857万元,增长19.3%;销售收入101740万元,增长11.7%;实现利税8353万元,增长19.7%。[9]
第三产业
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85亿元,增长10.3%。新增个体工商户1596个、私营企业44个,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12494个、私营企业220个。市场年交易额11.5亿元,上缴利税300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109万元,增长2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020万元,增长23.9%;财政支出完成4066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9212万元,增长38.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1.3亿元,增长17.6%;各项贷款余额为18亿元,增长5.7%。[9]
2004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3156.3万元,其中县乡道路总投资2552万元。境内干线公路好路率达80%,县乡公路好路率达85%。全年完成供电量26103.37万千瓦时,增长10.9%,其中工业用电量14927.18万千瓦时,增长14.9%。[9]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2013年,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杨庄高中整体搬迁;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西平高中改造重建;杨庄高中、西平高中分别于2006年、2007年通过验收,顺利成为河南省示范型高中。引进江西上饶教育投资集团投资8000万元,兴建了西平县文成中学;投资4000万元新建教学楼8.8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6.6万平方米,县第五初级中学和6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改建幼儿园31所。全县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西平县中等教育的学校主要有:西平高中、杨庄高中、芦庙高中、文成中学、西平县职业中专、西平卫校等。
文化事业
2013年,投资464万元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成立了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加大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董桥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母亲颂》荣获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成功举办嫘祖故里拜祖大典,冶铁铸剑、剪纸、书画等文化产业正在兴起。[10]
广播电视
2013年城区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收视频道达120套,现在正逐步向乡镇地区改造升级。[10]
医疗卫生
2013年,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县医院综合病房大楼,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中医院门诊大楼,投资3500多万元改造扩建了7个偏远乡镇卫生院,全县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10]
社会保障
2013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发放率100%。农村特困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10] 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242%、133%,城镇失业登记率2.1%;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各类保障房7.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500户;新解决了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旅游
编辑
西平旅游 (5张)
西平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龙山文化遗址、东周灰坑遗址、战国冶铁遗址、宋代宝严寺塔、棠溪源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
棠溪源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城西南42公里处,总面积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分为棠溪峡、棠溪湖、蜘蛛山、跑马岭4个游览区,集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深沉的炎黄文化于一体,是祖之源、剑之源、水之源。
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城西南38公里处有酒店冶铁遗址,为战国时期韩国的冶铁重地。其重要文物冶铁炉被当代权威冶金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炉”。
宝严寺塔,俗称“东关塔”,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县城东关。在原宝严寺外西侧,故名。[6]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来历
据传西平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为“西陵于夷”故名西平。[3]
饮食
特产 (4张)
早点类:胡辣汤、水煎包、小笼包、油馍、豆浆;
小吃类:热豆腐、咸豆腐脑、热干面、凉皮,米皮,米线、凉粉;
面食类:粉浆面条、芝麻叶面条、捞面条、牛肉饸饹面、河南卤面、河南拉面、河南烩面、烙菜馍、烙馍、发面饼、芝麻焦馍、磨糊、卤面条;
清真类:馓子、罐饺子、(卤)羊肝羊肺、羊肉汤;
肉食类:烧鸡、板鸭、卤牛肉、卤兔肉、卤狗肉、卤羊蹄 ;
特产:豫坡酒、棠河酒、棠溪宝剑、小磨香油;
地方名吃:东关豆腐脑、罐饺子、蔡寨红焖狗肉、南关馓子、羊肉汤、北关罐饺子、羊肉汤、粉浆面条、咸豆腐脑。
民间艺术
铜器表演是流传于西平、遂平、郏县等中原民间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闹年打击乐。西平方言称“打铜器”,以响铜制作的大铙、大镲、大鼓为主,表演时撼天动地,音乐洪亮,形象生动鲜明,丰富多彩,演奏技巧性强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在中原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受群众喜爱群众喜爱。2007年,西平大铜器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在苏州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中,西平大铜器乐队代表河南省获得最高奖金穗奖。
著名人物
编辑
史载人物:嫘祖、韩非子、郅恽、郅寿、李咸、和洽、和峤
当代名人:郭麟阁、张秀卿、于赓虞、陈铭志、苗文华、郜风涛、董贵山
荣誉
编辑
先后被定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省级治安模范县。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1994年被农业部定为“乡镇企业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工程试点”县。
2002年被省政府定为对外开放重点县。
2004年被省政府定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扩权县。
2005年被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是全国首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县;
2006年被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2007年11月,授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称号。[11]
望采纳
Ⅶ 杨靖宇的英雄事迹100字
民族英雄—— 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7)豫南法治杨扩展阅读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
1923年,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5年,杨靖宇积极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全国各地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受中共组织派遣,杨靖宇从开封回确山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初,确山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杨靖宇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当年4月,杨靖宇参加并领导确山数万农民举行暴动,驱逐军阀武装,攻占确山县城。同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杨靖宇参与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
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
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中共满洲省委派他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联系工人群众,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11月,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和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Ⅷ 杨靖宇事迹
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7月15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9月30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中阵亡,年仅三十五岁。杨靖宇的头颅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失败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曾三次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在抚顺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派往南满,到吉林磐石一带视察。他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顿当地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面对日伪军频繁的“讨伐”,他提出“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等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等战术,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1938年秋,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进行军事“讨伐”,同时悬重赏缉拿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杨靖宇继续坚持战斗。1940年1月,所部被日伪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只身同敌人周旋;2月23日在吉林蒙江县保安屯西南的三道崴子山上只身与敌人周旋五昼夜,壮烈殉国。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在吉林省通化市建成“靖宇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