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法学
㈠ 什么是法律事实可以怎么分类
1、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
2、法律事实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一) 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二) 依据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否要求某种现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肯定性法律事实与否定性法律事实。
肯定性法律事实是指依据法律某事实出现时,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事实,如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即是引起婚姻关系的肯定性事实;否定性事实是指某一法律关系,若要产生,就必须排除的事实,如婚姻关系的建立,就必须排除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该“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就属于否定性法律事实。
(三) 从法律关系演变所依据的数量,可以将法律事实分为单一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构成单一法律事实。
(四) 从法官认定事实是否需要进行鉴定来看,法律事实分为鉴定认定的事实与非鉴定认定的事实通过鉴定认定的事实主要源于事实认定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需要借助于相关专业技术、专业标准来对相关事实进行定性,否则法官对事实难以作出法律上的评价,实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案件诉讼中的运用。
(1)事实法学扩展阅读:
法律的部分特征:
具体事实。法律事实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的行为或事件,它并不等同于法律中被立法者所抽象概括的事实,但这种具体的行为或事件一定是被包含在法律中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调整。
认定事实
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后果的事实,并非都经过了法官的认定,如买卖合同的签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后在当事人之间便产生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方主动救治病人、支付医疗费用等种种权利义务的演变并未经过诉讼途径,这是因为法律的实现大多是靠当事人的自觉遵守,不论这种遵守是哈特所说的“内在观点”抑或“外在观点”。
㈡ 民法学中的”事实行为”都是合法的吗
事实来行为不都是合法的。
事实行自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㈢ “应然”与“实然”如何区分最好从法学的角度
实然:是说事物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但不同于现实性(现实性指其有合理性和内客观性)
应然:就是应该容是怎么样的意思,比如说这件事,就应该是那样的结果。
1、实然法或现实法则指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它们有的是体现和符合正义的,有的则与正义无涉,也有的则与正义相悖。
2、应然法或理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正义法,法律正义就是法中的应然性或理想性成分的主要体现。
3、简单说来,应然就是应该怎样,实然就是实际怎样。
(3)事实法学扩展阅读:
“应然”还可解释为理性的演变,指的是暂时还没有达到或是可能达到的状态,应然的方向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法学派主张,正义是法追求的主张,是一种应然法,比较理想。这种观点在西方一直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法学派主张,法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制定和认可、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制定具有一定实际效率的法律。近代西方学者,多持这类观点。
㈣ 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1.事件 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当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实。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当事人本身无法预见或控制的。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事件一般有:1)自然人的死亡。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实。3)时间的经过的法律事实。
2.行为 行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即与当事人意志直接相关的法律事实。行为可以分为合法的行为与违法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行为在民法上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凡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均可以在一定主体之间发生、变更或者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此外,有关民事方面的行政行为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仲裁机关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等,也是一种法律事实,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
(4)事实法学扩展阅读:
1、具有客观性: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任何引起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首先应当满足客观性的要求,当事人或法官不能无中生有,编造、伪造事实以增加权利或减少义务。所以,客观性是法律事实的首要特征,法律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竞合,否则就是伪事实。
2、具有规范性:必须是法律中涵盖的事实。“虽然法律事实是法官等在适用法律的时候认定的,但这种认定同时也是用法律规范衡量生活事实的一种结果。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规范性实际上体现了法律的评价功能,一种事实发生后,是否应当产生法律后果,产生何种法律后果,承担何种责任,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设定法律的时候进行取舍、权衡,消除认识上的分歧,作出权威性的评价,将各种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用法律规范固定下来。
㈤ 民法学问题
第一题的答案是A只能是合法行为。民事法律关系指的是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版系。它的产生、权变更,消灭,必须符合民法规定,这是首要的。
第二题的答案是D事件。李某的死与人的意志无关,但是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
㈥ 法理学法律事实的内容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地位
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
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包括法律规范、法律主体、法律事实三个方面。
法律规范和法律主体只是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前提,并不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法律事实则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只有当法律规范规定的法律事实发生时,才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二)法律事实的分类
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1、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
事件可以是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也可以是某些社会现象,如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虽属人的行为引起,但其出现在特定法律关系中,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时也构成法律事实。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绝对事件,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相对事件。
2、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
法律行为的分类。
(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2)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3)(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4)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5)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6)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㈦ 司考法理学中法律事实的种类如何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㈧ 法学中的三个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例子
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所谓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 大致说来,有关法学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判断的取向不同。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以主体为取向尺度,随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关差异。但事实判断则不然,它是以现存的法律制度作为判断的取向的。简单地说,事实判断是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实情况,如果该种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它的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判断的维度不同。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个人的印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实判断而言,其目的在于达到对现实法律的客观认识,因而无论是认识的过程抑或是认识的结果,都应当尽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主观性因素对认识问题的介入,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第三,判断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的方式,它关注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会的终理想。但法律事实判断则是一种描述性判断,其任务主要在于客观地确定现实法律制度的本来面目,是典型的“实然”判断。 第四,判断的真伪不同。法的价值判断的真伪,取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实判断有同,事实判断的真伪主要在于其与客体的真实情况是否符合。 就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有利于明确认识、评价法律的多维角度,从而拓宽法学研究与法律分析的视野。第二,有利于协调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从而使得法学研究能寻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平衡。
㈨ 法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法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是一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三段论
三段论的直接目的内是要将规范要容件与事实要件相结合,从而得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裁决。在适用三段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以实现,如法律关系分析方法、请求权分析方法,案例指导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是先确定小前提即案件事实,再确定大前提即法律规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法律关系的作用实现从大小前提到结论的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法律关系的桥梁作用,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并没有截然分离开来,这样才使得司法三段论运用更加合法、合理。
(9)事实法学扩展阅读: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
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
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三段论是人们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等思维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之一。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正确思维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