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蕴藏
❶ 道德经第一章蕴含哲理与论语哪里相似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回(4)者为谁?”子路曰:“答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辏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也是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得道人,不用教。
❷ 2、分享一篇道德经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经的真实含义就是要人放弃一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弃世间的一切法,使人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婴儿哪里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❸ 论述题:试述老子的《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
老子阐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把认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对于全世界各国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从一到十六章一气呵成,最终实现大道进入永恒的自然社会。老子以现实世界的心态来观测自己的大道,认为不可思议,高的无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对于“太上”的解释人们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缺乏对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认识,造成误解。河上公注曰:“谓太古无名之君。”跟随而来的解说多见于“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统治者。因此,把本章认为是社会政治观,最原始的公社时期成为榜样,对一无所知的社会还盲目崇拜,低级与高级就没有分别了,这不是完全否定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吗?
原始公社没有科技力量去建设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缘而生处于对物质世界蒙昧时期,大脑处于无知识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无上者,传说广成子是至道之人,但无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无法使道生,是人类社会不具备道生的条件,我们何必把建设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来没有样榜的,非树立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来,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庄子·天运》云: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道不能献于君主,君主又如何拥有道呢?说明道与君主毫无关系,当然与政治观也毫无瓜葛,君主若提倡仁、义、礼的政治观念,自然不是道的内容,仁、义、礼所取得的政绩也是人文的功劳,人类社会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缘而生,因故而灭,都与“道”有区别。至今世界所拥有的知识和学问,可以献之于君、与之于人,知与行是完成一件事,这件事是国家、团体、个人的、而没有完成“大道”,“大道”还等待全人类来完成,是活着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后人去完成的。人类社会文明与生命复归正性及宇宙复归于无极而集合性的圆满,是不能由人类社会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区别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们。
人们把《道德经》歪曲和强行往自己学到的知识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来,还不于把自己的知识更完善一些,何必扎进《道德经》又高谈阔论自己的东西,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全世界哲学已经有了扎实厚厚的基础,应用到各领域取得了丰功伟绩,如果把《道德经》实际有用的东西变为哲学,我去学哲学或许有用的多,那么《道德经》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属于一小片的知识而矣,在创意、梦想迅猛发展的社会,不淘汰也不屑一顾,中国传统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国又怎么看待中国祖先呢?
中国《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组成六爻卦,第五爻为九五之尊,第六爻为上爻,君主的父亲被赐封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为君主。《周易》乾坤两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么叫他人尊重你,中国人关心中国文化是光荣的职责,中国的《周易》被冷落,已经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可是《周易》至今还再冷落中,真有悲叹之感!话说回来,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极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讲到极限的极限,具有石破天惊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无正而不行”这句话一语说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是什么呢?有正“道”则行,“清静为天下正”,才有了“静曰复命”,就是自觉圆满自我的自然观。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类,认识自己是从物理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没有一句脱离实际的神话,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类(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个矛盾又现实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不会永久的,但“侮之”者(国)对《道德经》是排斥的、抵触的,争论不休的状况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远大,是全人类共同创造未来社会,而各国以自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关键是“悠兮其贵言。”老子阐述有限世界转化无限世界必然性,从无限世界建设自然社会的整个过程,人类能悠闲重视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的运动客观规律,掌握适度必然会“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话和虚构,而“誉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怀疑态度,否定态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谓:‘我自然’”。然而,这句话有针对全人类的精英阶层,也是在说百姓都知道,精英阶层更知道我说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类做自我检查与批评,自我鼓足勇气挣出枷锁,自然完善自我(全人类)脱离苦海,向富饶、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❹ 试述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的精华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按专照现在的哲属学思想理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西方哲学观点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从通篇文意上理解,我们可以认为道德经是要引导我们无为无不为.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早己注定的,为之,则有形,不为,则无形.
结合老子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本人的生平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部千古名篇是他对自己的思想得不到他人认可的一种迷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在著此篇之初是有入世的思想的,但到了最后,他又有了出世的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思想转变.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可以认为是唯物的,客观的.但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唯物论.他虽然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但同时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是注定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有唯心倾向的唯物主义观点.
❺ 道德经感悟第36章蕴含什么人生价值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
歙,缩鼻也。从欠,翕声《说文》。固,坚决地、坚固、已经。
废,废弃。兴,起也《说文》。
微,小也《广雅》。明,智慧。
不可,不可能。脱,脱离。渊,深潭。利,利铦也《说文》、有利、财利。器,皿也《说文》。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定坚决地扩张它;
想要削弱它,必定坚决地强化它;
想要废弃它,必定坚决地兴盛它;
想要夺取它,必定坚决地给予它。
这就是细巧的智慧。
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能脱离水渊,国家的优势器物不可以展示于人。
理解:
过于翕就会张、过于强就会变弱,物极必反这个精巧的智慧告诉我们:持久的刚强一定会失败。就像希特勒强悍而无法遏制的野心,最终因为过度膨胀而被彻底熄灭一样。所以,柔弱伸缩却是一种实力的保留,就好像《论持久战》所揭示的,保留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暂时的示弱和退缩不是失败,因为柔弱到了极限就是真正刚强。所以柔弱胜刚强。鱼和利器分别是水和国家的核心力量。鱼藏于水中,离开水暴露于空气中会死。利器藏于国家中,暴露于战场会被摧毁。所以即便柔弱,也要保留核心力量,也要有刚。柔中寓刚,以柔护刚,保有以刚作出奇闪击的后续潜力是老子贵柔的有机组成部分。
❻ 从老子<道德经>所蕴涵的自然观论述<中国传统文化>
哥们太长了点儿了吧
❼ 道德经中蕴藏着那些智慧
有与无都是重要的东西,强调无的重要性。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和地都是“有”,但是天和地中间“无”的空间才是大用,因为有了中间‘’无”的空间才有了世界万物的生机。
❽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的辩证法思想是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些哲学原理
一切建立在对立而统一,冲突调和的条件下讲的。非常棒!
❾ 《道德经》蕴含的辩证法思想的分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合;柔弱胜刚强;为大内于其细;外其身身存容,后其身身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将于息之必故张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无为而无不为;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大成若缺,大辩若讷;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多 藏 必 厚 亡 ;出 生 入 死;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这些老子的言论,都充满了辩证的智慧。
❿ 《道德经》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意义
,《道德经》首先应是抄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此时社会正处于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变革过渡阶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现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度改变,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现;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特别是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大的变动和变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的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哲学的产生发展,大都是从“天道观”开始,而后“天人合一”,各抒己见,导致各种学派林立,争斗也十分尖锐。从老子的“天道观”来看,也客观说明了万物起源产生、运动争斗、变化更新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说是沉重打击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这也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为,老子的“道”和“德”同属于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