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与法治的利弊
㈠ 乡土中国礼治和法治的区别
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册,读起来却极有味,费老先生对乡土中国的深深情感更是充满字里行间。读罢此书,受益无穷。
不过在该书关于《礼治》这一个章节,读了后,还有稍许不同感受。
该章节首段摘录如下: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由此费老先生推论出说: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对于费老先生提出的礼治说法,我觉得颇有道理,以此来表述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无不可。关键是,费老先生对于法治的理解,我认为有所偏颇了。
中国传统社会有没有法律?中国当代社会有没有法律?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的历史上也好,现当代也好,能称得上法治社会吗?肯定不能。那么假如承认费老先生所谓中国的传统统治模式是礼治,那么当代社会还是礼治可以概括么?显然不再像费老先生所说:“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而能解释了。
㈡ 中国是礼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
古代中国注重礼法合一,当代中国强调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㈢ 法治、人治、礼治和德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
1、概念不同
法治,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社会主要法制思想邓小平所提出的观点。
人治以人来治理国家,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弊端,封建社会已经灭亡是不可行的。
礼治和德治是阐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礼仪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准则,但是用礼仪和道德治理国家,那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法律没有强制性了,如半夜睡觉不关门,人人如己。
3、来源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人治是个舶来词。遍考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
如德治、礼治则是在我国传统的著作如《礼记》等等中可以找到、证其渊源的。
联系:
1、就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本身而言,在中国近代以前专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从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开始则逐渐向民主、法治思想转变,而德治贯穿社会生活。
2、法治社会是基于人、礼、德演变过来的,如果没有了人文、缺少了礼仪更别说道德那也就是说法治不健全没有了说服力只有强制性,可见法治是社会进步所产生的。
3、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㈣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礼治和现在提倡的法治
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礼治”维系的社会,而并非如西方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矛盾,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法治模式转换,这样的考察和探讨对于未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既有其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研究入手,对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两种政治文化观念在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上的差异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中国传统“礼治”一脉相承的反思和对西方法治的普适性价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与矛盾冲突,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与互不相容进一步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大国从事法治建设,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是空前的.在历史的考察中国百年法治进展缓慢及传统“礼治”对法治建设阻碍的现象后,对现代法治模式转换进行了探讨: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关键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以实现传统“礼治”向现代法治模式的转换.具体说来,应从思想观念与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使执政者和全体公民真正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政治与法律文化的创新,即完备和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制度,健全法律体系、确立法律权威、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监督有效. 本文旨在说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规律, 又要适应个性的国情差异;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经验,又要承受传统“礼治” 根深蒂固的影响;既要吸纳外学,又不能割裂传统.由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承认西方法治文化的价值,从中借鉴和汲取宝贵资源,作 为构筑中国法治文化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对传统“礼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塑,将其激活,更新传统观念,对于欠缺法治成长 的精神根基,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吸收西方法治精华,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 以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㈤ 《乡土中国》中礼治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礼治,被混同抄于旧礼教,在上世袭纪初倡导新文化而同旧礼教决裂时被一并抛弃,差不多已经一个世纪了。在谋求建立近代法治国家时,德治、礼治都曾被当成和法治截然不相容的东西,而遭到全盘否定。
其实,这既是对德治与礼治的误解,也是对法治的误解。要了解礼治的当代意义,必须正确认识礼与礼治的根本性质,礼治与德治、礼治与法治的内在联系,以及礼和礼治在维系当代各伦理性实体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伦理与道德、伦理与法理、法理与道德之间的歧义乃至冲突,现今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礼与礼治必须进行再创造。而革新及再创造,则应当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间习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要对现今既有的各种礼仪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得力辅弼,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㈥ 道家是怎样批判礼治和法治的
道家精神的核心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所以道家根本不会多管闲事去批判礼法。
㈦ 中国是法治社会还是礼治社会
中国是法治社会。这是治国的根本大法。但也讲究礼冶。历朝历代延续下的公民基本道德,民俗民风还是遵循提常的。例如做人要文明礼藐,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等这些美德都会提倡,学习的,
㈧ 古代的“礼治”和现代的“法治”有什么不同
礼制是现代政治的制度,也就是制度要比法律更重要。因为法治也必须有人和制度的回保障才能实施,如答果领导者自私自利,贪赃枉法怎么实现法治?如果制度不完善,让邪恶的人担任了领导有怎么办?这就需要规定不同的层级要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物质要求,也就是以礼治国。
㈨ 法治在现代社会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代社会还需要礼治吗为什么
你好,法制社会应该是从大体情况下都能够处理好问题,但不一定是所有。
因为所有的程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并不是全能的。
㈩ 儒法的礼治与法治之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之争主要是围绕道德教化和法律强制二者的作用而展开。儒家重道德教化而轻法律强制,主张“礼治”、“德治”、“人治”,法家则重法律强制轻道德教化,因而主张“法治”。
儒家虽然强调道德教化作用,但不否认法律强制作用.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
在当代中国,法律和道德,作为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两种手段来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仅重视一个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