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敦煌本
㈠ 为什么有的道德经版本,称为《德道经》
老子写来完了八十一章,在2500年以来的源传世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遗失以及人为地改动,渐渐地失去了原貌。德道经,可以说是最接近老子原著的一种复原,道德经,是后世传播的过程中的现存本,的确有错误的地方,而这些错误的地方,并不是只几个字那么简单,因为后面还有修身的大问题。所以,如果对老子比较感兴趣的话,建议看熊春锦老师修定版《德道经》,可以在当当网,淘宝网里买。
㈡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的敦煌本
经名: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早期道教版的主要著作。东汉末权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据唐玄宗《道德眞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眞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宋代谢守灝《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眞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称:张鲁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也以《想尔》作者为张鲁。《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曾引《想尔》的话,注称“想尔盖仙人名”。《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也有河上公解释《老子》的观点,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今人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为研究该书提供了便利。
㈢ 是谁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经》,这些版本的经文你见识过吗
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生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年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了一本奇书,被后人称为《道德经》,在2500年的传世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遗失和人为的改动,渐渐地失去了原貌。
㈣ 老子的敦煌版道德经大约有多少字
1900年6月22日,住持敦煌莫高窟前下寺的王圆箓道士打开了封闭近千年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5—11世纪的珍贵写本、绢画等重见天日,然而当地政府失于职守,未加看管,致使珍贵文献、文物成为当时横行中国西北地方盗掘文物的西方探险家猎取的对象。敦煌抄本中除《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无注本外,现已知还有11种注疏本,其中《河上公章句》、唐玄宗御注及御疏,明《道藏》收入全本,其余八种汉末至唐代的注疏本均已缺佚。敦煌本的面世为《道德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老子道德经五千文》
道教将《道德经》奉为祖经,令道教徒传习。其所用《老子道德经》文本,是根据《河上公章句》本删定为五千字,故称“五千文”。魏晋南北朝以来《五千文》是道教徒传习《道德经》的主要文本。敦煌《五千文》有甲乙两种文本,甲本卷首有葛玄《序诀》,每章末有小字注,标明本章字数,乙本文字格式大致与甲本相同,但缺少每章末的小字注文以及甲本的四行题记。展品(BD00941号)为唐写本,纵38.2厘米,横50厘米,卷轴装。1900年出敦煌莫高窟。《正统道藏》未收,隋唐道士入道门后,皆须从师受度《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及《十戒经》。此展品为甲本。字迹清晰端正,为国家一级文物。
㈤ 到底是《道德经》还《德道经》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㈥ 道德经卷2选取了道德经多少章的内容
铲
卷二其一选取了十七、十八章
卷二其七选取了二十九、三十章
总共选取了14章
㈦ 那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比较权威
《道德经》只有两个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经,其实都差不多,只是外表不一样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锦帛版的,是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看看不错。
㈧ 有没有学术上的《道德经》注解,名家的,深层次、详细的解读。
给你推荐几个经典注解:1、台湾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任继愈《老子绎读》回;3、高答亨《老子注译》。这几位都是大师级别,学老子者不可不读。如果是初学者入门,首选南怀瑾《老子他说》。至于你说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译文+小故事之类的老子书,是沿用了成功学的套路,七拼八凑而成,没有解读者自己的原创性见解。这种书,可以说,百分百都是垃圾,纯粹骗钱的书,读了完全是浪费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直接去读老子原文。
㈨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㈩ 推荐一本解读《老子》的书
《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是建国后对诸子著作的系统清理,相对于民国时期出版的《诸子集成》来说,后出转精,是目前最好的古代哲学资料。
本书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从事校勘。本书系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重印。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第一辑所收子书舆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重各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浇近文言撰冩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第一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在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运行点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残缺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区别不同情况,有的选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运行补辑或重辑。
(10)道德经敦煌本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