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中国梦

依法治国中国梦

发布时间: 2021-01-20 18:02:51

法治建设在建设中国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做梦不会被打扰

⑵ 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雄厚的物质财富做基础,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需要法治保障。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创造出雄厚的物质财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需要法律法规的调节与约束。依法治国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尊重市场行为;有效维持市场主体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市场有效有序运转,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法治原则是:对于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更是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强化了政府的市场思维,调节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政府职能从聚焦于事前审批,转换到依法建立健全积极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上来。政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都只有一个依据,就是法律。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视察深圳时就曾发出感慨,“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定下法制基调。“法治”和“市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关键词。据说这一年,北京新成立的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8月份即全数发光,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对社会的激活、法治对市场的促进,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既管住政府这只手,又用好政府这只手?关键词有两个:一是简政放权,二是加强监管。事实上,很多对投资项目的前置审批都是不合理的。搞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谁投资谁承担风险,大部分投资决策就应该下放给市场主体。这样的审批不取消不下放,不仅不能优化投资,徒做无用功,还会为权力寻租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减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的监管必须跟上。目前,我们的监管随意性较大,一有问题就搞“突击”监管,搞“大检查”。这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失位和错位越位并存,令选择性监管大行其道,将直接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因此,法治规范下重规则、重机制的监管方式和手段非常重要。
法治是有效维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秩序的保障。市场主体有效参与竞争和创新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能带来繁荣,有法治保障的竞争才能带来永续繁荣。现在,公平的市场秩序没有完全形成,对侵犯知识产权、搞假冒伪劣或坑蒙拐骗惩治不力,这样,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成本相对就高,这是不公平的,也必然会影响竞争的效率和市场的活力。
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监管不到位不科学的原因,需要政府完善和创新监管,特别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抽查机制、责任追溯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堵塞缝隙和漏洞。同时,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特别是产权归属不明晰,产权保护不得力和纠纷解决机制不固定,结果不确定等原因。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导向,就是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通过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同时,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以更多激发市场活力、更快释放改革红利、有效遏制权力寻租,有效抑制腐败。

⑶ 为什么依法治国"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的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湿实现的法治回目标——“依法治国基本答方略全面落实,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9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法治国”提到了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司法公信力不断提脯亦将为面临下行压力与转型难题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法治是基本条件,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更是刻不容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⑷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实现抄中国梦的必然路袭径

  1.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大基本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维系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法治护航

  2.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没有宪法,就不会有法治,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没有宪法,民主的事实将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没有宪法,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将无法得到实现。宪法还是检验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家的标准,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家,在于是否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所以在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核心就是要坚持依宪治国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依法治国这一强大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要发挥依法治国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建成更加完善的法治国家而不断奋斗

⑸ 求 有关 法治梦中国梦的朗诵稿 最好自创 只要回答合理我会给金哦 !最好推荐几首适合法治朗诵的 背

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注定从巨变到渐进,从革命叙事到日常话语,从革命动员回归常识理性。公共权力受到全面制约,司法权力独立运行,公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不是靠唱高调就能实现的,需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我们有理由期待现代中国法治之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成熟

□丁国强
高全喜等著的《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将中国的法治变迁融入了近现代历史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既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冲突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打破治乱循环,追寻法治价值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离不开法治观念的浸染和法治价值的构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实质上也是法治对传统中国进行改造的过程。梁启超认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在这种功利状态下,法治注定无法在舒缓、积淀中平和发展,这显然影响了法治的成熟完善。但是,法治作为一种价值和社会理想在消解专制、抵制独裁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中国的法治之路是在西方的冲击之下而产生的文明力量。
法治是难以效仿的历史过程
在革命激进主义现代性模式下,法治话语总是在呼吁人们关注权利、秩序和日常生活。实现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的转变,法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法治是人类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没有法治,无论是传统还是革命的成果都难以转化为现实福利。革命固然可以瓦解旧规则、旧秩序,但是,如果没有法治建设的努力,仍然难以走出静止社会。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革命,单纯靠传统社会的缓慢变革则无法回应西方带来的现代化冲击。在来不及进行充分的理性启蒙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法治改造社会、控制社会、建设现代国家必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着巨大风险。费孝通有言:“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法治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法条和书本知识的完美,而在于与实际生活贴切的紧密程度。如果法治只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渗透到价值、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层面,就只能是一张好看的外衣。作为一种理性之治,法治不是统治阶级的治理工具,而是整个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因此,法治是一个不可复制、难以效仿的历史过程。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是在中国与西方的权力冲突、利益冲突、文化冲突中展开的对良好社会的追求。
《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一书通过对晚清以来所开启的现代法治的古今之变的考察,对激进主义的中国现代性之路进行梳理和检讨,以确立一条更为健康合理的现代性之路。笔者认为,这一努力体现了法治的历史观。缺乏历史观是中国当下法学研究的通病。一些法学研究者喜欢将法学知识从历史背景中剥离出来,将法学知识表述嫁接到西方知识系统上,法学知识的历史性、实践性被搁置和疏淡,使得法学知识缺乏历史语境和现实考察,成为一种抽象的真理,一种无所凭依的全球化、世界化。法学本身就是民族国家政治意识生产的一部分,法学知识生产无法脱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法治只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没有复杂的历史过程,也就无所谓“现代法治”。
邓正来先生曾经呼吁结束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旧法学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其实,追问“中国法学向何处去”首先要思考中国法学从哪里来。社会历史传统不仅决定了法治的源流和脉络,也深刻影响了法治的体系、方法和修辞。法治是历史的形成的,过分强调法律理性的非历史性势必会陷入自我认识缺失的误区。
用法治视角审视中国近现代
《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一书以法治之变来总结中国现代性的历程,从戊戌变法、晚晴立宪、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军阀政治、国民党训政到建国以后的废旧法运动、依法治国入宪,用法治视角审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说到底是去普遍性之魅、去抽象法治之魅。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是在曲线中发展的。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国家,中国的法治之路呈现出“冲击—反应”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法治完全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西方的现代性诱因促进了中国法治的启蒙与生长,却并不能替代中国的法治文明探索。中国的传统文明和中国人对生活秩序的理解把握依然是中国法治的基因。
法治既是一种治理技术,否定专制主义的利器,也是一种政治理想、社会价值。法治的常态是稳定的、持久的,而不是变幻的、飘忽的。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有变法而无法治,有变道而无治道。此种状态是历史的无奈。现代中国的发育是被动的,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也根本不可能在平和商谈中进行。变法所驱动的社会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变。启蒙知识分子认识到,变法是图强无法绕开的路径。只有打破王朝更迭的循环,才能建设现代政制;只有打破“夷狄”之说,才能融入世界体系。戊戌变法、清末立宪和辛亥革命作为现代性意义的变法以激进的形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
康梁的改革计划庞大而缺乏可行性,超出了当时社会的承受力,只能具有宣言和号召价值。晚晴新政体现了统治者企图挽救清王朝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努力,吸收借鉴了西方和日本的宪政经验,原本可以勾画出一副宪政蓝图,却因清王朝缺乏立宪的诚意而成为“名义性宪政”,堵塞了在旧法统下开出现代法统的道路。
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暴力手段构建现代共和国,却因意外和早产,而造成革命制宪的脆弱,军阀混战、帝制复辟以及党制国家的出现都损耗了“把君权换成民权”的实效。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良好的政府,是中国现代法治孜孜以求的探索。革命固然可以摧毁旧的政制,但只有建立日常的宪政体制才能真正实现革命的诉求。
《临时约法》以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积累了现代国家的制宪经验。创制宪法是一个现代国家最深刻的国家记忆。清帝逊位诏书将政权禅让给中华民国,用契约的方式确立共和立宪国体的合法性,其法理得失值得琢磨。宪政的目的在于限制主权者,宪政意味着人民出场,让人民来安排权力、限制权力、监督权力。
《现代中国法治之路》一书认为,临时参议院和国会参众两院以及众多议员还是多少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这是中国政治史的创举,由人民代表而不是君主厘定乾坤,是具有宪政意义的标志性举动。至于贿选事件所导致的人民制宪权的流产,袁世凯的帝制复辟等则反映出宪政道路之艰难。
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说:“宪法史不应是党派史而是制度史,不应该是斗争(过程)史,而应是结果史。斗争是暂时性的,而结果则是长久的。”革命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宪政构建日常政治,约束权力,制止暴力,都是让权力、秩序回到日常状态。
《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强调,迈向现代法治必须要消除革命思维、革命逻辑,从革命文化转向法治文化,从革命法治走向常态法治。该书对1975年宪法进行个案剖析和症候分析,称它是“百年中国革命激进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极端表述”。宪法不应是革命的号角,它天性是与革命相对峙的,是革命的终结。回到日常政治、常态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必然。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注定从巨变到渐进,从革命叙事到日常话语,从革命动员回归常识理性。公共权力受到全面制约,司法权力独立运行,公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不是靠唱高调就能实现的,需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我们有理由期待现代中国法治之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成熟。

⑹ 如何有效的依法治国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总书记强调指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才能真正地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落地生根,才能借此不断激发每个中国人的潜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挥巨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实现“法治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英明论断。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依法加强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任何社会矛盾都可以通过法治加以解决,让民众享受到公平正义,完成中国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成功转变。历史证明,不实行法治,不依法治国,中华民族不可能复兴,中国不可能真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更是一个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法治兴则国家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共建共享法治建设的成果,才能享受到法律温暖的阳光。法治,是个人、团体、政党、社会进行一切活动最起码的底线,没有这个底线,任何国家即使再强大、再富有,也只是徒有其表。法高于权,用法律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用法律斩断人们对不义之财的巨大欲望。今天的中国,有很多法律都还处于简单粗陋、有的甚至还处于空白匮乏的局面。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欲集中爆发的一个时期,一些人对权力与金钱的崇拜与欲望超出理性,甚至为其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是要让犯罪之人、腐败之人接受法律的制裁,更是要以法防患于未然,用法律的威严与透明将其快要伸出的手硬生生地给逼回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能够早日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由此走上康庄大道。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社会进入“转型期”,必须通过法治化解复杂的深层次矛盾。对于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法治更加需要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我们的全体人民才能尝到法治所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利。因此,法治将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由此走上康庄大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梦,要依靠全体人民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什么时候法治执行得好,国家就能发展富强;只有通过法治保障,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如果没有法治,社会秩序将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如果没有法治,市场经济将是混乱一片;如果没有法治,人们的权利与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没有法治,权力寻租与贪污腐败得不到控制与铲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执行得越彻底,贯彻得越全面,中国的发展就越科学、越健康。法治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定能够使中国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美好图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治国理政的重大布局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从图景走向现实!

⑺ 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依复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制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⑻ 为什么依法治国"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依法治国”提抄到了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 梦”。2012年的中 共十 八大已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9月30日召开的中 共中央政 治局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更是刻不容缓。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推进依法治国,亦将为面临下行压力与转型难题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法治是基本条件。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

⑼ 法治梦对中国梦的作用

以法治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以法治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回国的基本方略,通过健全答与完善国家的基本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推动依法治国方针落到实处。
国家安定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国家稳定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人权得到尊重、环境得到改善、食品药品真正实现安全。国家安定需要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保障,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日建成能够为国家安定提供源源不断的制度支撑。中国梦的核心是人民幸福,而一旦失去国家安定的局面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幸福的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包括公平、正义、自由、人权等在内的政治文明已经成为了衡量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

⑽ 如何理解用法治保障实现"中国梦

法治追求国富民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国家富强的制度基石。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日益展现出光明前景。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覆盖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各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相伴而行。

法治是民族振兴的制度保障。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开启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方位演进的新征程,追赶上走过几百年历程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现代化中国的国力和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要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必须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与精华,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只有真正实现法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实现中国梦,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公正、民心稳定、人民幸福的关键还是法治。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才能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成长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法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法治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方式。

法治捍卫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法治能够巩固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依据进行各项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经济权益和生存条件,又能够促进人的潜能、创造力的提升;既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服务,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法治增进社会共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不仅是衡量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有助于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还可以通过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定程序来汇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 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根基。始终沿着法治轨道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最终变为现实。

热点内容
民事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期限 发布:2025-05-25 08:07:04 浏览:472
民法典搭便车 发布:2025-05-25 07:52:52 浏览:823
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的相关资料 发布:2025-05-25 07:29:17 浏览:803
2018婚姻法全文txt 发布:2025-05-25 07:24:58 浏览:363
依法治区工作亮点 发布:2025-05-25 07:16:36 浏览:841
社会治安处罚法KTV通宵营业 发布:2025-05-25 06:52:27 浏览:652
天津书法学院 发布:2025-05-25 06:51:53 浏览:936
黄岛司法局 发布:2025-05-25 06:51:48 浏览:727
2015司考题劳动法 发布:2025-05-25 06:51:43 浏览:977
弘扬法治永州 发布:2025-05-25 06:50:09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