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振法学
❶ 辕固生的人物故事
学术思想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秦代循名责实,严刑酷法,横征暴敛,怨声载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这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就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了。秦王朝的覆灭,标志了法家暴力统治思想的破产。汉高祖刘邦不敢再步亡秦的后尘,改而与民休养生息,奉行道家黄老的无为而治。这种道家无为政策的推行,造成了汉初“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局面。但是,“无为”并不真能像《老子》书所说的那样“无所不为”,还在汉文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就日益激化,北方匈奴外患严重不说,内部,淮南厉王也图谋造反。“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汉家天子统治国家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儒生贾谊继陆贾之后指出:“礼禁将然之前,而法禁已然之后。”要求朝廷仁义与法治结合,敬士爱民,对老百姓施行仁义;同时运用权势法制,打击、镇压那些飞扬跋扈,与朝廷对抗的地方诸侯王。遗憾的是,汉文帝没有接受这种主张,一味强调无为而治,对于地方诸侯王纵容迁就,造致他们的势力恶性澎涨。汉文帝去世仅仅4年的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就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
法家的暴力统治思想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破灭了,道家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也破灭了。而经过陆贾、贾谊等人宣扬、阐释的儒家思想,则得到了包括汉景帝在内的众多统治集团中人的注目。这时,秦代“挟书之禁”已被废除,躲过秦代焚书浩劫,藏存于民间的一些古籍,陆续开始在世面上流传,旧秦博士伏生献出了他偷藏起来的《尚书》28篇,汉文帝派晁错去济南师从他学习。此外,传授《易经》的,有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田生;说《诗》的,于鲁有申培公,于齐有辕固生,于燕,还有另一个韩太傅;言《礼》,有高堂生;研习《春秋》,有董仲舒和胡毋生。他们都被汉廷立为博士,成为皇帝的顾问之官,儒家文化和儒家的学术,得到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接受和信奉儒家学术思想。
但是,儒家思想与儒术的复兴和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汉景帝年青,朝廷大事,往往是由他母亲,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后窦太后作主的。汉文帝行黄老之术,贬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窦太后双目失明,是个瞎子,也“好黄帝、老子言”,汉景帝和她窦氏族人,都不敢不研读《老子》,尊崇道家的那一套。最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那一天,黄生与《诗》学博士辕固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革命”问题。辕固生说桀、纣荒乱,天下归心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是受命,是正义的。黄生从法家的立场出发,说桀、纣虽然失德,总是君王,成汤、周武王造夏桀和殷纣王的反,是犯上作乱。汉景帝偏袒辕固生,窦太后召问他,这儒生说黄生是奴仆僮隶之言。惹得那窦太后勃然大怒,说是如此尖牙利舌,何不下栏斗猪!要他与捉来关在栏圈里的野猪决斗去。汉景帝明知辕固生言之有理,却又眼见窦太后生气,不敢劝阻,只好发给这秀才一口上等利刀。辕固生持刀下栏斗野猪,一刀剌中,那畜牲应声而倒,窦太后默然说不出话,难为这儒生才免了一死。
❷ 三户亡秦的成语解释
发音 sān hù wáng qín
释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本义为:“楚国即使只有三户人家,最终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人。”表达了楚人对秦国残暴统治的极度仇恨和复兴楚国的巨大热情。这句成语简单明了,本无须解释,但是,历代注家妄生枝节,几乎把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完全掩盖起来。【集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引者按:此为正解。)【索隐】:臣瓒与苏林解同。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说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正义】:按:服虔云“三户,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括地志云“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於三户,故出此言。後项羽果度三户津破章邯军,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谶。钱穆则说:韦昭曰:“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几户人家解三姓,望文生解,非其义矣。陈婴之母,亦知骤贵不祥,欲倚名族,兴灭继绝,复国报仇之大任,期之谁何三家小民,亦可明矣。(钱穆语略)。
臣瓒、苏林初解“三户”为三家,韦昭以为此三户当指楚国三家旧贵族,钱穆的话不知所云。《索隐》以地名释三户,《正义》更以项羽从三户津渡河破章邯最终灭秦,断定发出此谶语的楚南公“辨阴阳,识废兴”,类似巫师。按:万事开头难。最先起兵反秦,实由陈胜吴广被逼入绝境铤而走险,揭竿而起,然后旧贵族、野心家、破落户才乘势而起,起先都是孬种。此不能解三户为楚国贵族昭屈景也;“三户津”不在楚国,说三户是指三户津纯属地理盲。以此解“楚虽三户”完全不成立;亡秦的正主是刘邦。刘邦听从正确的建议,避免与秦军主力对阵,从间道直插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才灭掉秦王朝。擒贼先擒王,秦国无王,秦军自然瓦解,灭秦之功应该算到刘邦头上。刘邦灭秦没有经过三户亭(津),刘邦的军队之前也没有到过三户亭、三户津,此三户并非地名明矣!项羽只知打仗,被秦军拖在函谷关以东,没有战略全局的考虑,丧失灭秦良机,只能耍无赖、炫暴力,以武力逼迫刘邦退出咸阳,强占胜利果实,但从古至今没人说灭秦是项羽首功,义帝怀王明确表示要让刘邦分封天下反秦诸侯,还是项羽依仗武力,抢夺分封的权力。既然灭秦不是项羽首功,那么自然与“三户津”毫无关系,由此可知楚南公并非巫师也。即使说主战场是项羽力战,然而项羽身世不明,《史记》没有记载,其是否出自楚昭、屈、景,史料中证据不足,且一人自不能当三姓,从项羽最后分封的诸侯看,他手下的部将,除了他自己本家嫡亲的叔伯、兄弟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楚国旧贵族参加,所以灭秦的主要功劳也不能算在楚国旧贵族的身上。那么,三户也不是三姓贵族的意思。
出现这些妄解、别解,说到底是解读者心中根本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宁可相信那些破落贵族甚至巫术。楚国从战国时代就跟秦国积下了深仇大恨,每个人都想手刃秦王而后快。只是迫于强大的秦军和残酷的法律,不能复仇。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起义从楚地爆发,最终灭秦的也是楚人。解读者有意忽略了“楚虽三户”的“虽”字。从古至今,“虽”字都表示“哪怕”、“即使”的意思。全句串起来就是“楚国哪怕只有三户”,难道能解释为“楚国即使只剩下昭、屈、景三大贵族”?“楚国即使只有三户津(亭)”?这些狗屁不通的解释,竟然堂而皇之地列入《史记》注释内容,真是添乱!
所以最畅达的解释,还是臣瓒、苏林所说: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灭掉秦国的,还是楚国人。这用来表达正义的力量即使暂时还很弱小,但最终能够推翻暴虐的反动统治的必胜信心,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❸ 豪壮的话
史上最具豪情十句名言!
1、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
比较是人类心理的共性,相信当时还有许多人有类似的想法或许也说过类似的nb话,但只有这两句流下来了,因为他俩这样去做了,并且做到了,这就是豪言壮语和吹nb的区别。
2、大泽乡,雨夜,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声呐喊鼓舞了千百年来无数一无所有的小人物向权利颠峰发起永不停歇的冲击,奴隶石勒、赌徒刘裕、盐贩黄巢、乞丐朱元璋最有资格对这个问题做否定回答。
3、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破敌十万,封狼居胥,二十岁的冠军侯,皇帝的外甥,将两瓶御酒洒在河中与将士共享的浪漫将军,在皇帝舅舅给他安家时不屑的迸出了这几个字,爱慕英雄和白马王子的美女们失望之余难免尖叫:“帅呆了,酷毕了!”
4、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他给汉帝的汇报中的,随同汇报一起递向长安的是北匈奴直至单于的首级。“911”后小布什在国会上罗嗦半天哪比的上这几个字有力,虽有古今中外之别,情形却是如此相似,拉登授首之日不远矣!今昔对比,何日华人方能重吐此豪言壮语?
5、冉闵――冉闵战败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冉闵勇力堪比霸王,为阶下囚仍气势逼人,然为异姓夷狄将兼假子二十余年,期间所杀汉人非少,其后弑君篡位,尽屠羯族,反称夷狄为禽兽,若云卧薪尝胆,敌营二十年未免太长。与吴三桂到是决配,其言不配其行。
6、王安石――“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真正的改革家需要的勇气并不比沙场上的猛士少,深渊地雷阵之语表明今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愿今人有王总之志之能,无王总之果。
7、完颜亮――“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虽是胡儿,偏爱风骚,联想到他爷爷爸爸还是文盲和后来的满族同化之快,女真对汉文化吸收之快是有遗传的。评价是典型志大才疏
8、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敌人,抢夺他们的土地财富,听着他们的妻儿哭泣。”
侵略者内心血淋淋几近变态的独白,令人不寒而栗,最恐怖的是他的确做到了
9、汪精卫――“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汪精卫在刺杀满清亲王被捕后说的,同样是“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的意思,但是有文化的人谈吐就是不同。人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类似的还有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有人说这两句是康有为改过的,故不入选。
10、彭德怀――“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