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优于法律
Ⅰ 怎样辩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1)道德优于法律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Ⅱ 辩论:当道德与法律相违背时,法律优于道德.(一辩陈词)
从法来学和法理学的角度来源看法与道德的相悖与否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论题,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无关或至少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恶法亦法,而自然法学派之观点恰与之相反,因而从纯学术角度来看这二者根本没什么可比性,各有其理,原因在于“恶法亦法”确认了法的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认可了法的国家强制性,而后者“恶法非法”强调和确认了人的理性以及发的目的性和法的价值特质。
Ⅲ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20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纵观历史长河,朝代的更迭伴随着一步步法律的倒台与;????为阐述我方观点,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道德所具有的不只是对于自身行;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两者的影响范围上看还是从两者的;1、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谐的灵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2、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先有道德后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
纵观历史长河,朝代的更迭伴随着一步步法律的倒台与出现,而人类的道德光芒却依旧代代传承下来,追根溯源,道德的积累与实践是法律出现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这个基础才使得各种法律得以萌芽。?
????为阐述我方观点,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道德所具有的不只是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良好的道德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道德所具有的这些作用是法律所不具有的,因此与法律相比,除了约束的作用外,道德因其无法替代的附加价值,因而具有无法逾越的地位,更进一步讲,道德的影响不仅会改变个人,对于全社会而言,道德更是会促进社会全面的和谐与发展,它是人类千年传承发展出的美好文明,只有在道德风尚广播的作用下才社会才会维持稳定,因此从道德与法律的影响范围上讲,道德的作用更加具有广泛性。?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虽然在执行上具有很强的力度,但是如果道德不被重视,一切用法律解决的话,社会必将混乱,况且法律至今尚未完善,在这种不健全的制约下,道德是唯一可以填补法律漏洞的方式,而且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受到的也多是道德约束力,有些法律也只能针对个别的群体发挥效力,所以比较道德与法律的效力,道德的效力更优于法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两者的影响范围上看还是从两者的作用效力上看,我方坚持认为道德比法律更为重要。?
1、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谐的灵魂,道德是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吗?而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吗?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就是和谐社会的依据吗?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原材料”就是道德。道德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所以,推进和谐社会,道德自然比法律更重要!
2、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先有道德后才产生法律,进而才有法制。我们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时间先后互补性,汉代思想家贾谊曾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道德的作用在事先,法制的作用则在事后.其次,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养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约束因素,它对人的作用是由外而内的。而道德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法律的实施要靠人们的自身修养,如果放弃道德那么人们就不会自觉遵守法律。
3、法律是强制性的,(法制是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而道德是靠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法律只是对违法的行为进行惩处,而对“缺德”不违法的行为是不干涉的;道德则是通过社会舆论对“缺德”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减少犯罪。
由此可以说明,推进和谐社会,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4、法律规定的是做人的最低标准,而且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道德则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其次,法律它也不是完美的,而且会过时,它有它的阶段性和局限性。法的稳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滞后性;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用僵硬的、机械的规则,难以取代充满个性色彩的现实生活的“个案”。这就需要道德的补充,无论立法、执法全过程中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所以,相对于法律而言,道德这种力量更具人性化,更有力量,更加完美。
(5、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和遵守,必须依赖于道德的支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体现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如果法律违背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不仅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而且会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的发展。这样,又谈何而来推进和谐社会呢?)
6、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没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努力,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全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在最后,我想说的是,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空气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们血液里静静流淌着的精神!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一、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道德往往并不立即对本人有利,如见义勇为,如随地吐痰。特别是在一个人与人都不熟习的环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显。法律是刚性的,在严格执法的情况下,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在你家乡还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国,只要违法必然被惩处。因此,绝大多数人在法律面前都会谨小慎微的,都会遵守。因为他知道,否则有牢狱之灾。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并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没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会发展得更坏。
三、一个所谓缺乏道德的社会,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从古至今,从没有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的社会。即使原始社会,也存在原始习惯,法学界称之为:习惯法。
四、说法律比道德重要,并不是说没有道德的社会会长治久安。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将有助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专指拥
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国的十类主要部门法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劳动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科教文卫法。
封建社会法律由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或者大臣制定;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制定;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民议会制定。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
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4、法的社会性
①、法的基本属性--阶级性。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中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标准。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道德的功能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的功能是道德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道德以自己特殊的职能和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社会价值正是通过道德功能加以实现的。道德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道德的认识功能。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能帮助人们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的人是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在这一层面,道德是一种认知,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创造人生的指南,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第二,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自己的周围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道德加以调节,即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个人与朋友之间、个人与领导之间、个人与集团之间乃至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它以“应该怎么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人们的行为现状符合于“应当”的尺度。
第三,道德的评价功能。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人们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的。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是人们称为道德纯洁、理想崇高的人。
第四,道德的服务功能。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又反过来为产生他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所以,道德的服务功能立足与解决一个“用”的问题。从道德的产生可以看出,道德是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由于人们生活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为经济基础和人们的生活服务。任何道德的产生都是用自己的标准评价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合理性,否定危害它的社会关系的思想和行为。所以,道德为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并通过一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Ⅳ 道德相对于法律的优缺点
法律被誉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古代法学家倾向于“德主刑辅”,近代法学家们强调“依法治国”。从《汉莫拉比法典》开始,法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具有建构性、确定性、一元性、法律评价的共同性、外在侧重性、程序性、外在强制性、可诉性的特征。道德具有非建构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评价的个体化、内在关注、非程序性、内在约束、不可诉性的特征。个人认为:例如1、法律的缺点是:当代法律觉有不健全性,很多权益无法用法律保障。道德的优点是: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为”或者“勿为”,但根据个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约束或者判断该行为的“可为”或者“勿为”。2、法律的缺点: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时期,人的观念会随之变化,而法律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很多法律问题出现,且法条不能解决时,才会修改或从新解释法律。道德的优点:社会不断发展,物质决的意识,人的思想觉悟会随社会的变化而改变,道德具有灵活性。自身修养的提高,道德水平会随之提高。3、法律的缺点:只惩罚行为。此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道德的优点:可以惩罚思想,也可以惩罚行为。例如,犯罪预备中的中止行为,有些法条可以是不处罚的。都是法律不惩罚行为,而当犯罪嫌疑人后悔时,或者当此行为引起社会公愤时,道德是可以惩罚一个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为结束后,销赃行为的时候不可罚,在道德层面是可以惩罚行为的。总是,道德的层面比法律广很多,法律仅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Ⅳ 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类社会特定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版,法律权属于社会制度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依据。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且强制实施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是依靠人们的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
两者既要相互区别,又需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平安康的国家。
Ⅵ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法律、道德都是行为规范,都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道德是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通俗约成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实施的范围不同
法律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法律不仅仅是属于道德的事情,当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畴,也是法律范畴。
道德不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因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员提出的,如职业道德。
3、保证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道德则是非强制的,它完全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4、处罚的方式不同
违反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
违反道德将受到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良知的谴责。
5、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是要求每个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过于严格的话,那么人们容易造成违法,并且也不现实。
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生活上,有些东西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Ⅶ 如何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纵观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嬗变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1、儒家的“仁、义”思想是“礼”与“法”嬗变的基础。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对当时中国的法律发挥着重要影响。“三纲五常”等儒家礼教是中国古代正统道德的一般原则。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选择。2、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是“礼”与“法”嬗变的条件。经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向更高文明迈进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经济的兴衰与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关。经济发达时期,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较高,同时自身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这时的法律体现着更广泛的道德。与此相反,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道德表现较之以前欠缺,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也下降,这时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维护封建皇权是“礼”与“法”嬗变的核心。不管法律与道德谁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其首要考虑,这也是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所不可逃脱的命运。4、权力阶层的态度是“礼”与“法”嬗变的关键。申言之,“出礼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须是符合权力阶层意志的道德;重“礼”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须是权力阶层内化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法律与道德因存在差别而有不可调合之矛盾,同时又因二者之间的联系使矛盾之协调成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以实现系统本身的功能优化。通过立法确认某些道德标准为法律标准。
法治的理念来自西方,德治则来自中国传统法文化,两者的结合顺应了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潮流。当我们执着于法律的继承于移植、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时候,请让我们把视角拉到社会调控这个高度上来。我们会顿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发现西方的法治精神对我们进行征服的时候,传统的德治精神正在历史深处遥遥呼唤。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尽管并不排斥道德,但无疑在宣扬法律至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与道德沦丧就是明证;传统的德治却是主张德主刑辅,法是德的附庸,贬抑了法的作用,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对二者都要加以扬弃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内核,进行结构重组,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制法体制。
Ⅷ 法律与道德辩论赛一辩的开场词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来看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俗话说:分析问题要看实质。法律是国家制定、颁布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规则;道德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它们虽然都是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但性质不同,法是调整人们某些行为的规范,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为统治阶级服务,注定它具有狭义性。然道德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调整,其所调整的范围点多面广,因此,更能体现人民的意志。
不可否认,我们已进入法制时代,遵纪守法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制定有效的法律并付之顺利实施来维系安定团结是治国之本,真的能不能以法保持安定团结是要看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意愿。其意志、意愿就是人民在长期生活形成的一种共识的道德准则。我们看下面这个实例,我们大家吃西瓜都是在横着吃的,是很自然,也很习惯的,是经过实践而来的,这时突然有一个人说:“你们应该竖着吃,横着吃不不对。”这明显是不和谐的事,会得到大家的反对,恰好这个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以说法律应该是建立在大多数人认同的基础上,大多数人认同也就是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道德没有理由拒绝道德或是凌驾于之上。
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有着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动力。记得,在前天我乘公交车,一个蹒跚的老人上车,乘务员说:“你没钱,没有证,不能坐车,下去别耽误大家时间。”一个教师模样的中年女人,自己掏出钱给那老人付了,老年人才得以坐车。没钱没证不准坐车,这是法律法规规定里,乘务员严格按标执行正常,因为是法是无情。但人有情的,做到有人可以为其借付。这么做就是道德让人有了帮助他人怜悯之心。我在这里可以说,提高个人素质,加强道德建设,可以更有效地谴责和抑制违法犯罪行为,并可以多涌现一些见义勇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的人,而提高道德素质对法的实施可起到超出国家强制力范围的作用。这来看来,道德力量是高于法律的范畴,因此,法律不可以反出来说道德的“不”,强奸民意。
道德对法还有弥补不足的作用,此话不假,法律是偏面的,只是单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社会上关系需要由法调整的往往并不是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及虽然立法相当完备了,不可能事无巨细“一篮子”全部涵盖。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却要担负起调整法无明文规定的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 在此可以证明,法律基于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狭隘性,也注定了它对道德没有言否的机会。
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间,后者的触及领域和优势远多于前者,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且就道德而言,当国家消亡了,阶级消失了,仍存在于人们心中,支配着我们上行,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一步发展。因此,法律与道德比较,它只是道德范畴上的一个基石而已,所以更谈不法律向道德说“不”了。
Ⅸ 道德高于法律,对吗
1、中国古代源有“除礼入刑”只说,大致就是说你的行为出了“礼”,“礼”约束不了你的行为,哪就用“刑”约束。道德高于法律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影响深远。
2、我们现在用的法,主要来源于西方,所以西方的很多法律思想也伴随来到了中国。沧海桑田容易,思想改变就难,所以就有了你的迷惑。
3、现代社会,道德也好、法律也罢,都是统治民众的一种措施。那种手段好用就用那种,或者结合着来。“八荣八耻”“和谐”这属于道德吧,法治社会、依法行政法律。孰轻孰重?借用李姐的话“剪不断、理还乱”。
4、我个人认为:做人方面道德重要,不求做个高尚的人但求问心无愧! 做事方面,法律重要,是我们的游戏规则,你不能不重视,否则到处是陷阱。
5、中国的现状是道德体系崩溃,法律制度还不健全。造成了一大批追求高尚的人,在做着龌龊的事,受着良心的谴责,却不要受法律的约束。
Ⅹ 论述如何正确认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正确认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需要从根本上面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各自优点和各自缺陷,具体如下:
法律不是万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况下,道德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价值判断标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内在的规律,而核心应该落在社会个体的自律、自觉和对德行的遵从。
法律在与其他事物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法制建设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在法律还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依靠社会习俗、习惯来规范行为。法律是建立在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故二者的产生有母子衍生的关系。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下,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基本不会改变。孟子曾经说“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于此。
(10)道德优于法律扩展阅读:
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行为准则,通过人们的内在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需要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守,不具强制性。而法律是社会强制性的规范准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施行于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应当具有善的意旨,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起码价值标准。
在社会价值标准的考量中,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个人的内心期待实现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国家治理过分强调刚性规制,社会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也容易产生来自底层的反抗;而过分专注于柔性指引又会使治理国家的方案难以落实,使整个社会丧失合理的预期,最终也将很难获得进步;因此,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法律与道德不能分道扬镳,更不能相互对立,而应当相互补充、浑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