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道德规范议论文
1. 找一篇有关医生的道德品质的议论文
如何理解道德原则、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一、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
心。他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
道德原则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从道德上规定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
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道德行为的整体方向。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没有本质区别,两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则是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
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和评价行为
是非、善恶的标准。
道德原则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特点。一般说来,经济基础、阶级关系
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道德原则是不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
义,而资产阶级根本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主义。
二、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
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一,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
观内容和表现形式,一定的道德行为持续不断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
第二,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品质
的内在因素。
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以他的一贯的道德行为为依据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时期的伦理学家都对自己阶级的成员提出了道德品质的要求。例如:1、
我国古籍《中庸》一书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智”、“仁”、“勇”三个品德。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的道德
品质。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坚定勇敢、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
三、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1、一定是与他人或社会集体发生利害关系的行为。
2、是自知的行为,即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明确认识的行为。
3、是行为者本人意志自愿选择的行为。
因此,也就能够从道德上对其进行善恶评价,行为者负有道德责任的行为。
道德行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
行为,又叫善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
的行为,又叫恶的行为。
那种不受道德意识支配,或同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无关,又不能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即
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或非伦理行为。
2. 以价值不是衡量到的尺度的标准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专理论属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3. 关于仁义礼孝1000字作文素材
“礼仪”是人们对社会文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是由内在道德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传统中国的“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举止规范,而且还是包括内在修养的一整套道德伦理规范。传统礼仪文化不仅讲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恰当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关系,还表现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领会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从仪式崇拜到“德诚于中”
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求顺天应时,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赋予“天”某种道德性的品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就要求人们“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仪式的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也是为了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顺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1]。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中原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顺应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事实上是被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在客观上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到了夏商周时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广泛存在,原本属于社会规范的礼仪文化渗透、蔓延到政治领域,以尊卑贵贱亲疏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周礼”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维持政治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秩序、规范了家庭及个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为”因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固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社会动荡、礼乐崩坏的局面,原先的礼仪文化只剩下了繁琐的仪式和复杂的程序操作。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意在恢复周代意识形态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恢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不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仪式上,还为外在的仪式注入了思想内涵,即把“仁”纳入了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论语•颜渊》)。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礼治,“礼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外有礼乐、内有仁义,礼追求社会秩序,乐追求社会的和谐适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以礼节和”。礼乐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按照礼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孔子提出的礼制思想还表现在做人做事讲究秩序和规范上,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季氏》)。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在构建社会秩序上,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在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中充实了“道德”和“仁义”等思想内涵,使外在的礼仪行为具有内在的精神灵魂,“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记》),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精神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比如孔子曾反问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难道仅仅玉帛、钟鼓就是礼乐吗?所以孔子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们通过外在的礼仪表达内在的道德诚意[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二、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让统治者服从道德规范并遵从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以此垂范天下,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复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模式。在西方社会,柏拉图最初追求的理想国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让“哲学王”统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让品质优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来统治社会,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经过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实验,柏拉图的政治设想遭到了失败,当发现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在现实中行不通时,他改变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学家当王的最高理想,转而求其次,也就是转到追求“次优状态的国家”的主张,那就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乌托邦,也就是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他认为法律是实现国家正义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这样写道:“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3]柏拉图的这个转变非常重要,表明他从推崇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变。正像柏拉图设想的那样,西方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最终走向了分离和分裂。在个人行为方面,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为上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政治最终也相互分离开来,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则通过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规范达成,二者不相互干涉。这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特点之一,与中国崇尚德治、礼法并重的传统治理模式形成对照。孔子也曾在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实验过他的崇尚道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柏拉图不一样的是,孔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坚持着他的“德政”理念,这使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礼治,而没有转向法治。孔子阐发的“礼仪”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笔者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更倾向于德治,他所倡导的礼仪规范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和外是一体的,不是分离和割裂的。他所强调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道德行为,道德与礼仪是贯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则有舍弃外在礼仪形式,追求内在“仁义”的倾向,把礼仪内化为心理情感的准则[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强调外在的强制性,儒家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律,并强调内在的道德信仰要与外在的礼仪行为和谐统一。事实上只有内外合一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导致后来中国在治理社会上出现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张内外兼顾的,但是到了宋明时代,外来佛教主张内在的心性修养,强调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径,使儒家也开始追求内在的超越,这就使得传统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强调由内而外的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更强调个体的内在规范及内在修养,而非仅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仪式。
三、中国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们现在所谓的“礼仪”,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现与礼貌行为,这是日常语言中“礼仪”的所指,是由传统的由内而外的礼仪行为发展演变而来,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惯性规范和准则,很多情况下省去了内在的道德性,有点接近于西方社会的外在行为规范。我们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应该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当然,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内在的修养品质要与外在的行为规范一致,并且内在的品质要通过外在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及思想实质,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对道德品质的极高诉求,又要懂得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礼仪行为,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而不能起到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有的作用。那么,学习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价值何在呢?从传统儒家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其价值和意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国现代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于丢失了传统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专门探讨过中国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伦理规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灵,因为在中国不具备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对诸如孝道、仁义礼智信之类的道德信条则特别看重。这即是说,中国人特别注重现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级、亲情、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信仰”,如果连这一点也丢了,就失去了中国传统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东西。第二,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人与人之间除了要具备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还应该通过一些礼仪性的行为展现内在的道德情怀,不然的话,学习传统道德只能成为一种空谈。这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礼仪行为规范之外,还要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学习和了解现代礼仪,比如商务礼仪、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等,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和交往法则。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不是简单地学习传统礼仪的具体仪式,而是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外在的礼仪行为是内在德性修养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结合起来,并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够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三,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方面。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稳定家庭秩序、维系家庭和谐、解决家庭纠纷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有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这需要在借鉴传统家庭道德和家庭礼仪的基础上,重建现代血缘亲情关系,解决现代家庭中出现的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现代家庭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只有靠每一个人的积极维护才能够实现。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在内心世界坚守礼仪道德准则,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只有坚持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才能够形成互敬互爱、文明礼貌的和谐社会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内在道德和精神信仰与外在礼仪行为的和谐一致,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义,特别是礼仪文化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现象,使得外在的繁琐仪式与内在的精神品质貌合神离。因此,传统礼仪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应重在强调社会个体的自律自省和内在道德修养,而不只是把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功夫用在学习外在礼仪形式上。另外还应注意到,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被意识形态化之后,逐步丧失了其道德性的内涵,而沦落为满足权力秩序的工具,这样的礼仪文化是应该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们应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态度看待和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
4. 价值不是衡量品德的尺度的作文事例
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这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去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奖他品德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已的学生受赞扬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因为人们假如垫钱续回了奴隶而又不报账,自己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这个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见。
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比之于袁隆平的贡献,这500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奖励。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想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我国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突破,奥运会后国家重奖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发很多议论,责难之声不时充盈于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我们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是丧失了道德。女排姑娘们不是就集体把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问题,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该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立意
一、道德尺度并不能成为衡量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
认的道义有时候并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为人的悲悯之心是与生俱来的且因人而异的,而制度的确立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与进步。
而体现价值的标准需要的不只是悲天悯人,更是人们的反思与从善如流。(有一句话说得好“都说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难道凭民愤就可以杀人么?)
二、成全
苏格拉底临死前拒绝了学生的救援,因为他相信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比古希腊的民主与法制更加进步了,所以他选择遵循(尽管不尽合理)。因为整体的环境是好的,所以值得人们成全。
三、榜样作用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更要注意对后者的榜样作用。可以引申到现实,比较容易联系实际,如名人效应等
四、反弹琵琶
不在乎社会舆论,只在乎对得起道义和良心,认为是对的值得的就去做,没有物质的牵绊与世俗的眼光,做好你自己。
ps:前两种是比较正规的思路,但如果缺乏很强的逻辑能力和议论水平,最好还是不要涉及。如果议论论点明确,层层推进,有理由破,论据充足,完全可以拿高分。
第三种比较讨巧,不需要多少技巧,只要语言流畅,言之有理,不偏题应该可以上二类文
第四种没有一定写作功底的不要涉及,很容易跑题,跟材料意图南辕北辙,不过如果材料运用得当,言之有理让人心服口服就可以上一类。请在此输入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5. 关于恪守道德规范的议论文600字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回,做好资料的搜集答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6. 节约粮食 道德引领更重要 比节约粮食规则约束更重要 更好的800字作文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
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