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礼品
① 请问在法律上, 送出的礼,礼品归哪方所有.
赠与在赠与物品(就是你所说的礼品)交付时,礼品的所有权转移给被赠与人。因此版交付权是一个时间点。
在交付之前,赠与人有权随时撤销赠与。
在交付之后,依据合同法192条,被赠与人有以下法定情形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1、严重侵害赠与人的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的(民法上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对赠与人有抚养义务而不履行的。
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② 新婚姻法关于婚前赠予对方的现金
婚前赠予现金属于结婚生效条件,如双方缔结,赠与行为发生法律效回力,现金属受赠人答所有。如果结婚不成,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现金应该返还给赠与人。
属于婚前赠予财产的有以下三种
1基于习俗,一方给付另一方钱款或物品作为订婚的标志,通常称为彩礼;
2.一方赠与对方贵重物品及生产生活资料,如汽车、住房、紧银首饰等,一般是婚前赠与财产;
3.相互赠送小额钱款、礼品及衣物,则属于双方的礼节性往来。
针对上述三种婚前给付的财产,如果双方没有结婚,因此而发生争议的,一般按以下原则处理
1、以结婚为目的的,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给付彩礼的行为可以视为以结婚为生效条件的附条件赠与行为,而不是一般的无偿赠与。如双方缔结,赠与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彩礼属受赠人所有。如果结婚不成,赠与行为则失去法律效力,彩礼应该返还给赠与人。如果结婚之前的确从彩礼中有合理的支出,也应该酌情返还。
2、如果当地虽然没有赠送彩礼的习俗,但一方以结婚为目的,在婚前赠送贵重物品及生产生活资料给另一方,则应认定是以结婚为生效条件的附条件赠与。
3、一方或者双方自愿赠送小礼品、衣物等,属于日常往来,一般按无条件赠与处理。
③ 婚前男方送给女方的彩礼钱,离婚时男方能否要回彩礼钱,礼品钱
婚姻法解释复二第十条规制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费;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费;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所以想要回彩礼,看你的情况是否属于上述三种情况之一,如果有就可以,没有就不行。你自己对照下。
④ 男方要退婚现在上诉要女方退回所以。彩礼钱包括送的礼品见面礼。。。上诉受法律保护吗
双方可以协议退赔,达不成协议,可以起诉解决,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
⑤ 婚礼的礼仪,常识
符合国家婚姻法规定,履行法定手续,便可结婚。结婚,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建立家庭、面对新的人生的重要阶段。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人们特别重视这一礼仪。一般说来,当代婚礼大致经过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礼仪方面有很多讲究。
青年男女处对象,一般都是先由“介绍人”给“介绍对象”,然后再进入“处”的阶段。“介绍人”(也有称“红娘”或“媒人”的),来往于男女两家或双方之间,相互介绍对方情况,进行“提亲”。男婚女嫁要经媒人介绍,这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明媒正娶的一种传统婚俗。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明媒正娶的传统婚俗已从根本上受到了冲击。但由于男女双方不认识、不了解,经介绍人给“介绍对象”,这种情况今天仍比较普遍。双方是同学、同事或同乡,互相熟悉,早已了解,并有一定感情,自由恋爱,自己“处朋友”、“处对象”的情况,正日趋增多。也有因性格缅甸,心里有意,不好意思开口,特意请人从中给“搭桥”,穿针引线的,这在社会上也为数不少。还有通过电视、报纸进行征婚的,或通过中介机构“婚姻介绍所”介绍的,目前尚属新生事物。
青年男女处对象,除自由恋爱的以外,一般都由双方父母、直近亲友出面帮助相看,俗称“见面”、“相亲”。基本同意后,开始约会、相处。双方一“处”上,便开始接触婚礼礼仪方面的问题。
结婚礼仪
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成熟以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双方同意结婚的,经过政府指定的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身体检查,合格后便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然后举行婚礼。举行婚礼,俗称“办喜事”,这是婚礼仪式中最为隆重、最有讲究的。尽管政府一再提倡节俭,但往往都要大操大办。
确定婚期
传统礼俗是由男方找人“看日子”,选择“良辰吉日”,确定婚期,再直接或由介绍人通知女方。结婚日子一经确定,一般不轻易改动。改动认为对男方父母不好。现在婚期往往由双方共同确定。婚期一般选在节假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即喜庆,有纪念意义,又因放假有时间;选公历和农历都逢双的日子的比较多,意在成对成双;也有取谐音图吉利,选“六六”(六六大顺)、“八八”(发发)、“九九”(天长地久)、“五.一七”(我要妻)、“五.二七”(我爱妻)、“九.一七”(就要妻)、“九.二七”(就爱妻)的;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个别也有找人专门择日子的。
订婚礼仪
对象处到一定程度,男女双方都同意选对方做终身伴侣,一般都要“订婚”。这时,介绍人沟通双方情况,商定好给女方的聘礼(主要是衣物和钱)。订婚时往往是男方在长辈陪同下,携带双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礼到女方家去,这种情况也叫“串门儿”。“串门儿”也叫“过彩礼”或“过财礼”。
民间普遍都比较看重“串门儿”。“串门儿”时,女方亲友长辈都到场,还摆上几桌酒席。“过彩礼”后,男方对这顿酒席要赏“厨钱”。解放后,订婚仪式一度从简。有的男女双方同意终身为伴,照张订婚像,相互交换一下纪念品。有的男方将女方及家长和介绍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饭后向女方赠送礼品及钱物。
现在,订婚过程又渐被看重,而且,有的是男女两家分别举办订婚仪式。串门儿时主要是男方给女方过彩礼,此外,双方一般还要给对方买套高档衣服和高档鞋,男方给女方“三金”,即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男方老人根据自己的条件,还要给未来的“儿媳”“99”元或“999”元作为“见面礼”,意在未来的“儿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又取其谐音九九十成,表达老人的美好愿望。现在又兴给“101”元或“1001”元的,也是寓意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女方也有给男方金戒子的。订婚时往往介绍人在场,彩礼由介绍人经手。(除聘礼外,赠送首饰和钱,也有的在结婚仪式上进行。)
⑥ 求问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赠与另一方的礼物应当认定为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
《婚姻法》有明文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赠与另一方的礼物一般认定为另一方的个人财产,除非双方协定作为共同财产外。
⑦ 婚姻存续期间男方给女方买的礼物,离婚时如何分配
在离婚诉讼中,没有关于礼物的定性,只有属于共同财产和属于一方财产之分。版所以,如果权双方离婚,就财产问题不能协商解决的,可以采取诉讼的方式解决。法院关于财产分割是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⑧ 订婚后,女方提出退婚,男方该要回礼金、礼物这些吗
女方提出退婚,男方应该要回礼金,礼物和红包就不用要了,毕竟是你们交往期间,你自愿给买的礼物
⑨ 男方起诉时要求退还彩礼,五金,礼品钱,应该全部退还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释(二)中的规定,只有符合以下情况,人民法院才专支持返还彩礼:1、双方未办理属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如果不符合这三种情况,法院不支持返还彩礼。”
⑩ 婚内丈夫赠送给妻子的礼物,离婚时要还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
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四十条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四十二条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因此,如果夫妻未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进行约定,则婚后一方赠与对方的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