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消费者概念
⑴ 大家好根据《合同法》回答,举例说明至少3种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合同法 电信管理条例
http://www.gdgs.gov.cn/cyfg/XFZQYBHf.htm
这个是消费者权益保护
http://www.gdgs.gov.cn/cyfg/HTf.htm
这个是合同法
http://www.brandwz.com/ShowNews.aspx?ID=8635
这个是电信管理条例
http://vsearch.cctv.com/plgs_play-CCTV2prog_20080310_2934406_0.html?
一个很有宣传力的消费者权益历史
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合同法关系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维护的对象是确定的,贯彻特殊保护原则,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于消费者的受损权益如何救济,而不是具体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因此,只有是消费者的身份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自然人,必须是依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形才适用该法。例外是农民在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也参照该法来执行。 另外,营业执照、展销会、柜台出租、虚假广告等情况下所产生的消费争议的解决也是司法考试重要的出题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2,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自然人或法人)关于建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此类合同是产生债的一种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根据,故又称债权合同。
①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②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③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④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 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
3,二者区别于联系
A, 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个特别保护法,消费者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而经营者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合同法中对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这并不是说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没有义务、经营者没有权利,而是因为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经做了具体的规定。
B, 在经营者的义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营者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若作出了不利规定,则规定也是无效的。 而合同法中消费者和经营者权利义务是经过协商确定的,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都是有效的;
C,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存在两种情形:
一种是轻微后果,如商品不符合质量,可以通过退货等方式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规定,合同法也有规定,也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另一种是造成严重后果,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财产损害的,则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这个规定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 .
D,在具体诉讼过程中 ,选择使用不同的法律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⑷ 请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称的消费者,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这句话对还是错盼分析!
这是对的呀,消费者从概念上讲,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单位,而法人就是一个单位的代表,说法人,其实就是指单位。但消费者从字面上讲是人,所以要用法人而不是单位
⑸ 如何理解“消费者”的含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加倍赔偿”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有力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约束经营者的“紧箍咒”。
适用这一规定的前提至少有两个:一是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故意采用欺骗的方法诱使他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二是受害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消费者”主体资格。近年来,一些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向法院要求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加倍赔偿的规定索赔时,没有获得法院的支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符合该法中“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规定。本案即为其中一例。因此,正确理解消法中的“消费者”,对于准确维护自身权益非常重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严格地说,受当时立法条件的限制,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一般的理解就是:消费者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不包括用于生产目的的消费。我个人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指的“消费者”原则上仅限于人,而不应当包括单位集体消费。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公民个人。作为单位消费,单位和销售商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没有强势与弱势之分,不存在保护与否的问题。单位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当受《合同法》调整而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如果是集合消费和联盟消费就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这两种消费方式的消费终端是独立的个人。例如某单位中秋买月饼发给职工,这种消费是属于个人消费行为,不算是单位消费,因为终端消费者是单位的员工,仍是独立的个人。
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行为和过程,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以行为目的性来确定消费者主体身份:一是看商品和服务是否经过流通过程,通过购买者或他人付费获得;二是看这种消费行为是否为了满足生活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消费品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概念正逐步升级,各种原本昂贵的消费品正大踏步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商品的种类、价格已不再是衡量是否生活消费的判定标准。由于目前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对“生活消费”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对此容易理解不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要求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呼声日涨。据悉,国家工商总局已着手进行。
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合同法二者是什么关系
合同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属于民法范畴,消法属于经济法范畴,二者是平行的。
⑺ 合同纠纷是适用合同法还是消费者权益し
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导致人身受到损害,基于其与消费者订立的消费合同,消费者选择合同诉权来维权,应当优先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该法有合同法性质。
⑻ 合同法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的作用
大部分消费都会涉及到合同法的内容,可以这样说,每一次买卖双方都会建立一个合同关系,若之间出现消费纠纷可以适用合同法的相关条文来维权
⑼ 合同法与消费者法中格式条款无效规则有什么不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合同法》
第四十条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可以对比一下,无效规则的区别很明显。
合同法是规范任何一种合同的。它对格式条款有所限制,但将格式条款归为无效还是比较慎重的,格式条款无效的条件是52、53条,也就是和其他非格式条款适用相同的无效条件。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情形。
而消法是特别法,对格式条款的限制更严。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更多了。只要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格式条款,都可归于无效。
不过老实说,消法这个规定太粗糙了。甚至还没有合同法规定的具有可操作性。更不要对比国外的《格式条款法》、《消费者合同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