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的欺诈

合同法的欺诈

发布时间: 2021-12-11 09:39:47

合同法第几条规定,如有一方有欺诈行为可终止合同

《合来同法》五十二条关源规定,有欺诈行为的合同,是无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Ⅱ 如何理解合同法上的欺诈

所谓欺诈,就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情况,欺骗对方版,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权意思表示而与之订立合同。
例如,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虚假的商品说明书,在没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对外签订合同骗取定金或者货款,伪造资质越级承担工程项目等等。
欺诈具有以下构成要件:(1)欺诈一方当事人有欺诈的故意。(2)要有欺诈另一方的行为。
(3)受欺诈方签订合同是由于受欺诈的结果。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Ⅲ 《合同法》明确了合同一方如果有欺诈的行为,合同无效的问题

1没有登记的抵押权未生效,抵押合同效力待定,需要追认。
2这时的抵押合同生效专,属但是抵押权未生效,所生之效是债权之效。也就是没有优先受偿权。等同于债权。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欺诈,两个原因,一个是一个物品可以多次抵押,已经被抵押的物品未经登记了的抵押权人同意不可以出卖,也就是所有权的变动会影响受偿。但是一个物上是可以存在多个抵押权的,清偿的顺序是 登记的优先,都登记的,先登记的优先。这里就不存在欺诈问题了。
还有一方面,如果房产办理了登记,丙不可能不知道,要不还登记干吗,登记是一种公示方式,为的就是别人知道,这房子已经抵押过了,如果丙部知道,只是他自己疏忽 没有去产权那去看。否则会有注释的。

Ⅳ 欺诈合同法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订立、履行合同的行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主要方式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包括:
1、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
2、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行为;
3、虚假的合同主体欺诈行为;
4、虚假的宣传欺诈行为;
5、虚假的价格欺诈行为。

特点
合同民事欺诈有六个特点:
一、 欺诈人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诱导对方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采取欺诈手段实现签约目的。
二、 欺诈人对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关键性事实作虚假介绍,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向对方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承诺,以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
三、 所签合同生效后欺诈人通过双方履行该合同,达到其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四、 合同欺诈的突出特点是欺诈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或具有一定的实际履约能力,同时可能还积极履行所签合同的部分条款,即通过履行一定的合同义务,从被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五、在合同签订时,故意省略“合同违约条款”,不约定合同违约的相关处罚规定,使得占据强势的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六、在合同签订时,故意预留“陷阱”或者“圈套”,使得被诈骗方在合同执行时有过错行为,使得诈骗方获得不法利益。

与合同纠纷的区别
合同欺诈也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但不同于合同纠纷。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看行为人有没有骗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客观上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有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唯一的标准。
区别一: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根本没履行合同的意愿,签订合同只是为了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这就是合同欺诈行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或主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履行能力,虽经过努力仍不见成效的,则按合同纠纷处理。
区别二:合同签订时和合同签订后行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却虚构事实或制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构成合同欺诈;如果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作失误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Ⅳ 在合同法中,什么情况下是欺诈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专发生认识属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在合同法中,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无效合同或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只有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才为无效合同。而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是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撤销权要在你知道或应当知道对方的欺诈行为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撤销权消灭。

Ⅵ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欺诈合同会被判定为以下哪一种结果

《合复同法》规定,一方以欺制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如果合同存在以上规定内容之一,则合同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热点内容
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 发布:2025-09-08 20:36:09 浏览:764
热水刑法 发布:2025-09-08 20:36:07 浏览:318
tvb讲律师的电视剧 发布:2025-09-08 20:33:23 浏览:459
行政法规英语翻译 发布:2025-09-08 20:24:14 浏览:745
我和民法典视频 发布:2025-09-08 20:19:59 浏览:64
道德让座作文800字 发布:2025-09-08 20:13:57 浏览:621
七师法院汤 发布:2025-09-08 20:13:57 浏览:585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网站 发布:2025-09-08 20:08:50 浏览:887
2016中级经济法课件 发布:2025-09-08 20:06:33 浏览:255
协商立法程序案例 发布:2025-09-08 20:02:22 浏览: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