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著作梁慧星
❶ 有什么关于合同法的书推荐
我国的:王利明老师:合同法研究一二卷,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他的著作对于普及法律版知识和打基础的话权很是不错的江平老师:合同法精解韩世远老师:合同法总论,违约责任研究还有陈小君老师,李永军老师的也不错国外民法比较全面,可以看一下欧洲合同法,我国法学专家的观点好多都是借鉴外国的
❷ 哪里能够找到梁慧星写的《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条》如能帮助,不胜感激!!!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条
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上传时间:2003-11-3
合同法通过后,关于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无权处分制度,在解释上出现分歧,特撰本文与理论和实务界同行讨论。
讨论第五十一条无权处分制度,须从本法关于买卖合同的定义说起。本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此与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关于买卖合同的定义,有重大区别。该条规定:“称买卖者,谓当事人约定一方移转财产权于他方,他方支付价金之契约。”区别在于:我国台湾民法将买卖合同定义在“约定”,即学说上所谓“负担行为。”负担行为指发生债权债务的行为,即债权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处分行为”,指直接发生权利变动的行为,即所谓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按照台湾学者的解释,该条系采德国民法严格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立法理论,买卖合同性质上属于债权行为,仅发生当事人间的债权债务,要发生标的物所有权移转,另须由双方就所有权移转达成物权合意,即区别于买卖合同的物权合同。鉴于我国大陆学者通说,不采德国民法关于物权行为的立法理论,及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将所有权变动作为合同的直接效力,因此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关于买卖合同的定义,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一体把握,将处分行为纳入债权行为之中,视标的物所有权变动为买卖合同直接发生的效果。
此与法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立法思想是一致的。与买卖合同的定义相应,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移转标的物所有权是出卖人的义务。”依据该条,买卖合同不仅产生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义务,还产生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移转所有权,直接依据买卖合同,而不须在买卖合同之外,再有什么关于所有权移转的合意即物权行为。
既然买卖合同的效力包括了标的物所有权移转,则当然要求出卖人对出卖之物有处分权。因此,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处分权。不属于出卖人所有且出卖人无处分权的物,不构成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换言之,合同法立法思想,不承认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这与拍卖法第六条的规定是一致的。该条规定:“拍卖标的应当是委托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权。”法律不允许出卖他人之物,是为了维护财产的静的安全。此与法国民法典第一千五百九十九条的规定相同。该条规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买卖,无效。”违反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条,即属于无权处分行为。如果对一百三十二条作反对解释,无权处分行为本应无效,似无专设规定的必要。但考虑到经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虽然属于无权处分,如果权利人追认或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没有理由强使其无效。故设第五十一条规定无权处分制度。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之拟定,也曾参考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民法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1)非权利人对标的物所为的处分,经权利人事先允许者,也为有效。(2)前项处分如经权利人事后追认,或因处分人取得标的物时,或权利人成为处分人的继承人而对其遗产负无限责任时,为有效。”我国台湾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1 )无权利人就权利标的物所为之处分,经有权利人之承认始生效力。(2)无权利人就权利标的物为处分后,取得其权利者,其处分自始有效。”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民法的上述条文,通常被解释为“处分行为有效”,以区别于“买卖合同有效”,在权利人未追认的情形,仅“处分行为无效”,而“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这是以严格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立法理论为根据的。如前所述,合同法不采该立法理论,而对买卖合同一体把握,将处分行为包含在债权合同之中,因此第五十一条不称“处分行为有效”,而规定为“合同有效。”依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权利人追认或者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的,合同有效;反之,权利人不追认并且处分人事后也未取得处分权的,合同无效。这里说的无效,不是处分行为无效,而是无权处分的合同无效,即买卖合同无效。不能解释为买卖合同有效,仅处分行为无效。有的学者作这样解释,实际上是以债权合同与物权行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为根据的,与合同法立法思想不符。
这里牵涉到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七条所规定的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该原则所说原因行为,当然是指债权行为,如买卖合同;所说物权变动,是指物权变动的事实,非指物权变动的合意或物权行为。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的立法思想,不采德国民法关于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的理论,将物权变动作为债权行为的法律效果。因此,所谓区分原则,只是在此前提之下,对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合同的生效条件及生效时间,与作为债权合同法律效果的物权变动事实的发生条件与发生时间,加以区分。按照区分原则,买卖合同的生效,与买卖合同生效后所发生效果的标的物所有权移转,应予区分并依不同规则:买卖合同自成立生效,标的物所有权依公示方法,动产依交付移转、不动产依登记移转。这与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基本规则,是一致的。该条规定:“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其中所谓法律另有规定,指不动产所有权依登记移转。所谓当事人另有约定,指保留所有权的买卖合同。
与无权处分制度有关的一个重要制度,是善意买受人的保护,即善意取得制度。无权处分制度规定在合同法,仅解决无权处分合同有效无效的判断问题,善意取得制度将规定在物权法,解决善意买受人的保护问题。合同法建议草案曾经将两种制度联系起来,关于无权处分的条文草案规定:“权利人不追认,处分人事后也未取得处分权的,合同无效。但其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修改中考虑到善意买受人的保护,即善意取得制度,属于物权法制度,应当在物权法上作完整的规定。因此将无权处分条文的但书删除。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善意取得的一般规则:“基于法律行为有偿受让动产且已占有该动产的善意受让人,即使让与人无处分权,仍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第一款)。受让人在受让动产时不知让与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为善意(第二款)。第一款所称动产,以法律许可者为限(第三款)。”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占有脱离物的特别规则:“受让的动产若系被窃、遗失或其他违反本意而丧失占有者,所有人、遗失人或其他有受领权之人有权在丧失占有之日起1年内向受让动产的人请求返还(第一款)。但前款动产若系由拍卖、公共市场或经营同类物品的商人处购得,非偿还受让人支付的价金,不得请求返还(第二款)。第一款所称动产若系货币或无记名有价证券时,不得请求返还(第三款)。”因此,判断无权处分合同之是否有效,应当依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在无权处分合同无效的情形,判断权利人可否从买受人取回标的物,应当依据善意取得制度。
与此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第五十一条无权处分制度如何与第一百五十条关于权利瑕疵担保的规定相协调?第一百五十条规定:“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能出现第三人向买受人主张权利的情形,大概有四种:其一,出卖他人之物;其二,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其三,出卖抵押物;其四,出卖租赁物。在第一种情形,出卖他人之物,属于第五十一条所规定的无权处分行为。依照该条规定,买卖合同成立后,如果权利人追认或者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的,买卖合同自始有效,不发生权利人(第三人)向买受人主张权利的问题;如果权利人未追认且处分人事后也未取得处分权,则买卖合同无效,可能发生权利人(第三人)向买受人主张权利的情形。这种情形,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买受人属于善意,则自交付时已经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原权利人已经丧失权利,自无适用第一百五十条权利瑕疵担保规定的余地。如果买受人属于恶意,则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而权利人可依对标的物的所有权行使取回权,从买受人处取回标的物。鉴于买受人属于恶意,即订立买卖合同时已知出卖人无处分权(存在权利瑕疵),因此买受人也不享有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可见,出卖他人之物,属于第一百五十条但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情形。在第二种情形,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出卖人为共有人之一,不属于无权处分,不适用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买卖合同应当有效。只是因为存在权利瑕疵,当他共有人向买受人主张权利时,出卖人应当依据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对买受人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合同法草案第三稿,曾经将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与无权处分行为一并规定,而后面的草案将其删去,说明立法思想有所修正,认为共有人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不属于无权处分。因此,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属于存在权利瑕疵,应当适用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第三种情形,出卖抵押物,抵押权人可能行使抵押权,扣押、拍卖标的物,显然应当适用第一百五十条,由出卖人对买受人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第四种情形,出卖租赁物,依据第二百二十九条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买受人不得以所有权对抗承租人的权利。如果买受人于订立合同时属于善意,即不知标的物已经出租,当然可以依据第一百五十条向出卖人主张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由此可见,第五十一条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与第一百五十条关于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并无冲突。
❸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否构成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法律,不属于作品。
相关法律规定:《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权法》
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
(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❹ 合同法哪本书写得好
司法考试选择钟秀勇的,主编《民法》系列教材,著有《三校名师讲义》等司考培训教材
一般的学问选择:王泽鉴、王利明、王轶都是著名的民法学家的书
❺ 全中国合同法著作谁写的最好
! 首先你要分析下目前我们国内的民商优势学科在哪几个学校 哪几个人那里!!! 这样你就有目标了 王利明老师虽然备受谴责,但是不可否认 他写的著作对于普及法律知识和打基础的话很是不错的 代表作:合同法研究一二卷 还有合同法新问题研究 李永军:这个人在合同法研究方面也还是可以的 他的观点论证都深含英美功底哈哈 江平老师的 合同法著作肯定是不能少的哪 哈哈 他毕竟是中国民法界的大师啊~代表作:合同法精解 清华大学的:崔健远的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可以 说 是现在的经典之作,也是权威之作了~~写这本书的作者里面包含了现在合同法方面的 新锐人物 比如王轶!!! 韩世远 老师的合同法也不错 也是他研究的重点项目,他的著述有,合同法总论 违约责任研究 都是很值得一看的!!! 陈小君:她在合同法领域也是研究很深的一个人,她些的著作也是比较不错的 很值得看的!!! 既然是全中国嘛 我就不得不说下台湾的现状 哈哈 台湾的民商法研究比大陆不知道要领先多少~~ 值得关注的有王泽鉴、林城二 郑玉波、丘聪智 史尚宽 黄立等认了 另外推荐一本 英美法里面 合同名著!!!! [英]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科宾论合同也是经典啊!!!
❻ 梁慧星的简介
梁慧星
曾担任职务来:第十届自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合同法》起草委员会组长、《物权法》、《侵权法》、《民法通则》起草组核心成员。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起担任第四届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届特邀咨询员、公安部第二届特邀监督员,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2007年担任中央政治局《物权法》专题讲座主讲人。主要著作包括:独著:《民法》、《民法总论》、《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研究》、《民法学判例与立法研究》、《民法解释学》、《裁判的方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经济法的理论问题》、《民法债权》、《物权法》、《中国物权法研究》、《中国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编:《民商法论丛》、《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从书》等。
❼ 请问谁有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民法总论2009版(王泽鉴)民法总论(梁慧星)《合同法研究》(王利明)PDF
做实务就王泽鉴更系统更接地气,做理论就后者更前沿更有空间
❽ 梁慧星:劳动合同法:有什么错为什么错
很多现行法律,颁布实施十多年,社会生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应当进行执法检查,却没有安排执法检查。为什么劳动合同法2007年颁布,2008年生效,常委会就进行执法检查?是因为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对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的结果,有个明确的交代。这部法律有无错误之处,有无欠当之处?如果法律没有错误,没有欠当之处,则存在哪些障碍其贯彻实施的问题?如果法律本身存在错误或不当,则应当如何予以补救?
常委会工作报告首先说: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直接关系”“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这样的认识,未免失之片面。常委会工作报告然后说:“我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弄清法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常委会工作报告并没有告诉我们,常委会的执法检查,究竟弄清了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哪些突出问题?常委会工作报告接着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劳动合同签订率明显上升,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新签劳动合同的平均期限有所延长,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然后便把话题转移到“劳动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显而易见,常委会工作报告没有回答社会各界对劳动合同法的疑问。
劳动合同法刚一颁布实施就引发争论。实施尚不满一年,常委会就匆忙启动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究竟发现了哪些突出问题,得出什么样的检查结果,劳动合同法本身是否存在错误或者不当,常委会工作报告均避而不谈。如何能够使人信服?二、劳动合同法的定位常委会工作报告将劳动合同法定位在“民生”立法,说劳动合同法“直接关系”“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有将劳动合同法误解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之嫌。劳动合同法,难道与千千万万企业的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难道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直接关系?难道与国家整体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一看到“劳动”二字,就想当然地将劳动合同法定位在“民生”立法,混同于劳动者保护法。这样认识和理解劳动合同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劳动合同法不同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犹如合同法不同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合同类型。劳动合同法属于民事法律,是现行合同法的特别法。
现行合同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中所谓“自然人”,在劳动合同法上称为“劳动者”;所谓“法人、其他组织”,劳动合同法上称为“用人单位”,亦即各类企业。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据此可知,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有关劳动关系的协议,属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之间,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我们说,劳动合同是现行合同法上的合同的一种;劳动合同关系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劳动合同法是现行合同法的特别法,其立法根据和法理根据,就是现行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
因此,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违约责任的追究,应当遵循现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及总则性规定。片面夸大劳动合同的特殊性,否定劳动合同作为民事合同的共性,背离合同法基本原则和总则性规定,将劳动合同法混同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无视劳动合同法的民事法律性质,是劳动合同法的错误根源。
三、劳动合同法的指导思想特别应指出的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有所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谓中国特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在如何认识和处理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上,即认为劳动者与企业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伟大目标之所以可能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都是致力于兼顾、协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建构和谐劳动关系。而建构和谐劳动关系,有赖于切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合同法第4条)。劳动合同法,未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夸大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对劳动合同当事人即企业和劳动者双方依法享有的合同自由,即依法自愿订立合同、决定合同期限和解除合同的权利,进行了不适当的限制和干预。
特别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劳动合同法第一条规定“立法目的”,仅仅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对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只字不提。可见,劳动合同法无视企业的合法权益,忽视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源于“立法目的”之偏颇。充分表明,劳动合同法立法指导思想,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偏离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验,并且无视劳动合同法的民事法律本质,误将劳动合同法混同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不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国民经济难于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发生动摇,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难于继续推进!所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必定落空!四、我国企业的复杂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存在着复杂多样、千差万别的企业形式和经营形式。既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同时又有各种各样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还有许许多多合伙企业、个体企业,许许多多小作坊、小商店,还有诸如“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难于归类的企业。而且各种企业在经营形式、劳动管理形式上差别甚大。例如,有的实行计时工资制、定时上下班,有的实行计件工资制、自由上下班。特别像“来料加工”、“三来一补”之类,有材料、有订单就加班加点干,没有材料、没有订单就闲着。有的行业季节性强,旺季就多招工、多用工,淡季就少招工、少用工。特别是一些服务行业,就指望节日、假日赚钱,平常生意很少。这就要求规范劳动关系的立法,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不能套用规模化、现代化工业生产企业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遗憾的是,劳动合同法没有注意和重视这一点,而是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采用一个标准,采用一个模式,搞一刀切。例如,一律要求签订书面合同,追求长期限的合同,以为合同期限越长越好,对解除合同的权利严加限制,甚至强制签订所谓无固定期限合同,等等。常委会工作报告说,“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 93%”,而“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正好说明劳动合同法未注意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企业之间的差别,搞一刀切。
五、照搬照抄西方制度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外国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我们不搞。”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一节规定的“集体合同”,就是这种盲目照搬西方的、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法律制度。必须注意的是,所谓集体合同,不是合同法上的合同类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明的处理劳资关系的特殊制度。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制度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独立工会制度和集体谈判制度。所谓独立工会,被认为是劳动者利益的唯一代表者和捍卫者,而且独立于政党、独立于政府。所谓集体谈判,即由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就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险、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条件,与企业主定期举行集体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即是集体合同。对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政府不作干预。工会用来对企业主一方施加压力的手段,是组织工人罢工。工会每年一次为在集体谈判中争得有利地位而组织的罢工,在日本称为“春斗”,在韩国称为“夏斗”。
所谓集体谈判,通常在三个层级举行:一是中央级集体谈判,由全国总工会与全国企业主协会谈判;二是行业级集体谈判,由全国性行业工会与行业企业主协会谈判;三是企业级集体谈判,由各企业工会与企业主谈判。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多数欧洲国家,以中央级和行业级集体谈判为主,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则以企业级集体谈判为主。
我党在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曾经试行过集体合同制度。建国初期,劳动部等曾发布关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文件,限于在私营企业试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但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今天的半个多世纪,从来没有实行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我之所以断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关键理由是:我国不实行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独立工会制度。在我国,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绝不仅仅是工会,而首先是居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其次才是工会、青年团和妇联,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职工代表大会。我国的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助手。我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与美国的劳联-产联、法国的五大工会、波兰的团结工会以及日本的工会、韩国的工会等所谓独立工会,是根本不同的!绝对不应混为一谈!
我国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维护,主要靠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例如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关于社保医保的规定,关于劳动安全的规定,关于劳动卫生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关于休息休假的规定,等等。中央人民政府对企业增加工资实行政策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出面解决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纠纷,解决企业拖欠员工工资问题,更是常见。当然可以而且应该采用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合同示范文本引导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成功经验,由劳动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制定各种行业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劳动合同的签订,完全没有必要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所谓集体谈判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
怎么能够设想,像西方国家那样,由全国性工会与全国性企业主协会进行集体谈判,由行业工会与行业企业主协会进行集体谈判,由企业工会与企业主进行集体谈判,通过订立集体合同以规定工资福利、医保社保、劳动工时、劳动安全、劳动卫生、休假休息等等条件?怎么能够设想,像西方国家那样,在中央级、行业级和全国所有的企业,就增加工资福利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每年一度地举行所谓集体谈判、工资谈判,每年一度地搞所谓“春斗”、“夏斗”?怎么能够设想,像西方国家那样,允许工会动不动就发动企业罢工、行业罢工和全国大罢工?我国工会是党和政府的助手,绝不是所谓独立工会,绝不可能这样做!并且,这样做、这样折腾,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是违法的!六、在法理上的错误按照民法原理,合同必须有期限。法律不允许订立无期限的合同。未约定期限的合同,被视为当事人双方随时可以解除的合同。劳动合同由传统民法上的雇用合同发展而来,其实质是,企业取得对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支配,劳动者必须按照企业的指令进行劳动。劳动能力是人格之一部,劳动是人身自由之一部。有鉴于此,现代民法绝不允许订立无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未约定期限,当事人双方均有权随时解除合同。劳动合同约定了期限,即使期限未满,当事人双方亦有权解除合同。无论是劳动者解除合同或者企业解除合同,劳动者均应得到一笔补偿金;如果是企业解除合同,还应再向劳动者支付一笔解约金。
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所谓“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亦即民法上所谓未约定期限的合同,按照民法原理,当事人双方均有权随时解除合同。但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允许当事人解除的合同。劳动合同法还特别规定,在若干情形,强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甚至“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端限制、剥夺劳动者和企业订立劳动合同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正当民事权利。更有甚者,劳动合同法竟然将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对企业的惩罚(第14条第3款),并对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企业进行惩罚(第82条第2款)。劳动合同法关于所谓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不仅在法理上是错误的,也是与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相抵触的。
按照民法原理和现行合同法,当事人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包括自愿决定合同形式的权利。现行合同法第十条规定,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法律法规要求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按照现行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即使法律法规要求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如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合同成立。可见,即使在法律法规要求采用书面形式的情形,此书面形式也不是合同实质要件,不具有决定合同成立、生效的法律效力,只具有证明合同成立及合同内容的证据效力。对于劳动合同关系来说,除书面形式即合同书之外,职工登记表、职工名册、职工工资薄册和工资单,等等,均可作为证明劳动合同关系成立的证据。
我们看到,劳动合同法片面强调劳动合同的书面形式,夸大会同书面形式的意义和作用,否定合同的口头形式,不考虑各种企业的差别,一律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甚至动辄对未及时订立书面合同的企业施加“支付双倍工资”的惩罚!(第82条第1款)劳动合同法这样对待合同的形式,不仅在法理上是错误的,也是与现行民法通则和现行合同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相抵触的。
❾ 梁慧星的主要著作
物权法(第5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梁慧星,2007-6-1版
生活在民法中(法学家讲演录)/梁慧星著,2007-3-1版
民商法论丛(第37卷)/梁慧星主编,2007-5-27版
民商法论丛(第36卷)/梁慧星,2006-11-1版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搞附理由-债权总则编/梁慧星,2006-10-1版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设稿附理由-亲属编/梁慧星,2006-10-1版
民商法论丛(第35卷)/梁慧星,2006-6-1版
民商法论丛(第34卷)/梁慧星,2006-2-1版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梁慧星,2006-1-8版
物权法(第3版)(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梁慧星 陈华彬,2005-9-1版
民商法论丛(第33卷)/梁慧星,2005-8-1版
民商法论丛(第32卷)/梁慧星,2005-5-1版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编/梁慧星,2004-12-1版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梁慧星,2004-12-1版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 继承编/梁慧星,2004-12-1版
民商法论丛(第31卷)/梁慧星,2004-11-1版
物权法(第2版)(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梁慧星 陈华彬,2003-1-1版
民法总论(第2版)(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梁慧星,2004-9-1版
民商法论丛(第30卷)/梁慧星,2004-6-1版
民商法论丛(第29卷)/梁慧星,2004-3-1版
民法总论(第2版)(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梁慧星,2004-1-1版
中青年法学文库:民法解释学/梁慧星,1995-1-1版
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44)/梁慧星,2003-9-1版
民商法论丛(第28卷)/梁慧星,2003-11-1版
梁慧星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精萃)/梁慧星,2003-10-1版
民商法论丛(第27卷)/梁慧星,2003-7-1版
民商法论丛(第26卷)/梁慧星,2003-4-1版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梁慧星,2003-5-1版
合同法总则精讲(VCD)(5碟)/梁慧星,2003-3-1版
裁判的方法/梁慧星,2003-4-1版
物权法(第2版)(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梁慧星、陈华彬,2003-1-15版
民商法论丛(第25卷)/梁慧星,2002-12-25版
民商法论丛(第24卷)/梁慧星,2002-10-28版
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梁慧星,2002-7-15版
民商法论丛(第23卷)/梁慧星,2002-6-15版
民商法论丛(第22卷)/梁慧星,2002-5-25版
民法总论(2001年版)(高等法学教材)/梁慧星,1996-8-1版
民商法论丛(第21卷)/梁慧星,2001-12-1版
物权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商法系列)/梁慧星 陈华彬,1997-9-1版
民商法论丛(第20卷)/梁慧星,2001-9-1版
加拿大国际私法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2001-12-1版
离岸金融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2001-11-1版
国际银团贷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梁慧星,2001-9-1版
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2001-8-1版
从近代民法到与现代民法-梁慧星先生主编之中国大陆法学/梁慧星,2000-10-1版
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先生主编之 现代世界法学名著集/梁慧星,2000-10-1版
民商法论丛(第19卷)/梁慧星,2001-6-1版
民商法论丛(第18卷)/梁慧星,2001-3-1版
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编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3集)/梁慧星,2000-9-1版
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编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2集)/梁慧星,2000-9-1版
迎接WTO-梁慧星先生主编之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1集)/梁慧星,2000-9-1版
民商法论丛(第17卷)/梁慧星,2000-12-1版
民商法论丛(第16卷)/梁慧星,2000-8-1版
民商法论丛(第15卷)/梁慧星,2000-7-1版
自由心证与自由裁量/梁慧星,2000-9-1版
民商法论丛( 第14卷)/梁慧星,2000-4-1版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梁慧星,2000-3-1版
海事国际私法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 王国华,1999-2-1版
违约损害赔偿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 韩世远,1999-1-1版
民商法论丛 (第13卷)/梁慧星,2000-1-1版
民商法论丛 (第12卷)/梁慧星,1999-6-1版
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二)/梁慧星,1999-1-1版
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梁慧星著,1999-1-1版
民商法论丛(第11卷)/梁慧星,1999-1-1版
民商法论丛(第10卷)/梁慧星主编,1998-10-1版
中国物权法研究/梁慧星主编,1998-6-1版
民商法论丛(第9卷)/梁慧星主编,1998-5-1版
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梁慧星,1995-1-1版
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1998-2-1版
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1998-1-1版
反垄断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1996-2-1版
环境法原理(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梁慧星,1997-12-1版
物权法(九五规划教材)/梁慧星 陈华彬,1997-7-1版
民法总论(九五规划教材)/梁慧星,1996-8-1版
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梁慧星,1993-5-1版
中青年法学文库:民法解释学/梁慧星,1995-1-1版 中国产品责任法——兼论假冒伪劣之根源和对策 /梁慧星,,
引文索引
恶意抗辩与合同无效的认定 /张建平,,
浅议典当的法律性质 /陈兆利,,
浅谈世界法律发展的趋势 /朱烈松,,
物权行为理论之重构 /陈召利,,
从法律行为的成立及生效要件看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及其限制 /王斌周,,
关于构建中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几点意见 /李俭,,
物权公示主义研究 /陈华锋,,
新型永佃权——开启农地制度困境的钥匙 /玄朱,,
浅议公司型基金的法律性质及其引进 /何小明,,
禁止多层次直销的立法研究 /周禅,熊焱,
再论“诚信原则”——以法哲学和社会学为视角 /罗亚海,,
股权转让优先权的适用及其除外 /罗亚海,,
论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雷云汉,,
法人独立责任之我见 /王红良,,
论精神损害赔偿/肖婧,艾阳,
《合同法》第80条关于债权转让之我见 /王 晶,,
海域使用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叶知年,,
论违约责任中的过错归责原则 /叶知年,,
民事诉讼行为与诉讼时效中断之关系辨析 /叶知年,,
《合同法》第80条关于债权转让之我见 /实用法学,,
房屋买卖中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问题 /刘京柱,,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商品房买卖中的适用问题 /刘京柱,,
道路交通事故严格责任原则研究 /翟巍,,
“消费者”概念之法律厘定 /张颖璐,,
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原则探析 /翟巍,,
完善担保法若干问题研究 /廖炳光,,
引入情事变更原则之研究 /潘志国,,
浅议法律行为的条件及相关问题 /苏望,,
论电子合同 /谢波,,
论中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王巍,,
取得时效制度概述 /何旺翔,,
论中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王巍,,
论物权法定主义及物权自治趋势 /滕之杰,,
新交法“机动车负全责”解读 /胡银月,,
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 /唐伟元,,
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相关问题 /唐伟元,,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探讨 /唐伟元,,
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思考 /易昕,蒋津泉,
浅析契约自由原则 /周建,,
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研究 /宋绍青,,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性质研究(上)---- 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理论缺陷 /肖义方,,
不动产收益权质押贷款研究 /秦凤伟,,
论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适度扩大解释——兼议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界限 /潘志国,,
试论中国物业管理制度的立法构建及完善 /冷帅,,
对现行商品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制度的反思 /王兴敏,,
产品质量问题之法律研究--附赠商品质量问题 /郝连忠,,
共有房产可适用善意取得 /邱凯,仲亚励,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刘京柱,,
从中国的监护法律制度看《婚姻法》的立法瑕疵 /郅四清,,
对民法典草案中取得时效制度的几点思考 /王斌周,,
论对不正当利诱性销售的规制 /何旺翔,,
对中国诚实信用原则研究现状的评析 /何旺翔,,
中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李林启,,
论经济法的精神 /李昌麒,薛克鹏,
理念、体系与规则:合同法域的经济法解读 /刘显刚,,
论网络运营商对用户隐私权的侵害 /管荣齐,,
遗失物制度研究 /蒋拯,,
典权与抵押权并存之问题分析 /赵志琴,,
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 /倪昊,,
论社会转型期中道德法律化的问题 /金泽清,,
试析媒介消费中的民事合同关系——兼论适用合同法的规定保护媒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宋小卫,,
看民法文化的本体价值 /王晓君,,
浅谈“私法根本价值所在”之意思自治原则 /齐汇,,
对中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几点反思和建议 /支太红,,
善意取得法律要件之重构 /奚玮,,
论合同自由原则/齐艳铭,,
法析非典论古今之道 /李百琛,,
对合同生效中“意思表示真实”要件之思考 /俞华权,滕聿江,史明钊
试论中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立法完善 /陈儒,,
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施国明,,
论诚实信用原则是如何被放弃以及怎样重新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孟庆凯,,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 /陈冲,,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黄文强,,
诚信原则的人性检讨 /郑景元,,
论银行抵押贷款业务中的财团抵押权 /肖祖平,,
试论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郑坤山,,
广义趋同论——从《民法典草案》的人格看经济法与民法的合一 /胡颖廉,,
典权制度的价值复兴及其发展 /杨昕宇,,
试论共同抵押 /叶明,,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对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思考 /李洪奇,,
论善意取得 /田翠,,
论担保物权的竞合与实现 /马江,,
试析中国专利权保护的特别规定 /徐巍,,
也论债权人撤销权与无效合同制度的选择适用问题 /梅瑞琦,,
论撤销权的性质及撤销之诉的当事人 /梅瑞琦,,
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之检讨 /梅瑞琦,汪淑华,
让与担保制度的法律构成 /梅瑞琦,,
论遗失物拾得 /李淑梅,郜永昌,
国内民商事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研究 /孙瑞玺,,
浅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李荣冰,,
论情事变更原则 /张安腾,,
公民的健康权及其保障(2002) /苏志,,
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 /李秉勇,,
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性质再评议 /刘成伟,,
民事诉讼中的抗辩和否认 /徐巍,,
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梅瑞琦,,
动产抵押第三人范围研究 /梅瑞琦,汪淑华,
不动产善意取得研究 /梅瑞琦,汪淑华,
公、私法的划分与宪政 /谢维雁,,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逻辑前提之重构 /梅瑞琦,,
未成年人侵权责任之研究 /刘锟鹏,,
论契约自由原则的演变与发展 /林曦,,
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与缔约过失之比较研究 /吕巧珍,,
论刑法的民法化 /姚建龙,,
私法的死亡——兼论私法的后现代性与后现代私法 /涂斌华,,
公民的健康权及其保障 /苏志,,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行使合同解除权的一些法律问题━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时的难点探讨 /焦璐,,
对张学英诉蒋伦芳案判决的三点质疑 /陈岑,,
手机商业短信息广告合法性初探 /林岳澄,,
《合同法》与情事变更 /张照东,郭小东,
论无权处分中权利人承认的效力 /孙毅,,
目前医疗纠纷的法律误区与思考 /欧运祥,,
《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制度的优点和不足 /卜炜玮,,
论表见代理 /饶辉华,,
遗嘱继承法律制度修正完善之我见 /李君友,,
本案中学校应否承担侵权责任——对一起在校学生人格权纠纷案件的评析 /唐胜,刘海涛,
民事诉讼证据立法与诚实信用原则 /刘海涛,,
医患关系和医疗合同立法探析--兼谈对医疗纠纷的本源遏制 /郭锡昆,,
经济法本质新论 /郑导远,,
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王继军,张钧,
论物上请求权制度(孙霞) /孙霞,,
内幕人短线交易收益归入制度简论 /姜朋,,
证据的属性问题研究——浅析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的合法性 /王清镇,,
《合同法》中“合理”的合理性 /许凌洁,,
住房按揭法律问题研究 /王涌泉,,
关于抗辩问题的几点思考 /曹松志,,
判例的引入——“救人索酬案”引出的法律思考 /钟海华,王小红,
格式合同及其立法规制 /胡茂刚,陈元庆,
试析拾得物纠纷的法律适用 /袁江华,曲升霞,
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民法法典化 /曹诗权,
论履行不能 /王利明,,
统一合同法制订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探讨(下) /王利明,
完善中国违约责任制度十论 /王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