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中对企业合并
Ⅰ 经济法中的法定合并会计上并没有
经济法讲的是法律形式上合并。必有一家公司消灭。
会计讲的是经济实质的合并。指具有控制力或影响力就必需编制合并报表。实际上还是独立两家公司。
Ⅱ 经济法 企业合并
是的,经济法上的企业合并,指的是具有不同法人资格的两个企业之间的行为
按照法律意义上讲,分公司属于企业的分支机构,不剧透独立的法人资格,子公司才有法人资格
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才能成为法人主体和法律主体
Ⅲ 关于经济法的问题
1、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有
1.企业组建手续简单、费用低,只要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即可;
2.无须向社会公布企业的财务报表;
3.一般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
4.政府管制较少,企业只要遵守有关规定即可;
5.企业对自己的债务负无限责任,当个人的资产不足以偿还债务时,用个人的财产偿还债务;
6.企业寿命有限,为往往随着业主的死亡而告终;
7.企业资本一般由个人筹集,一般为个人的财产,很难筹集到大笔资金。
2、设立合伙企业应具备条件:①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②有书面合伙协议;③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④有合伙企业的名称;⑤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3.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法定人数是指法定资格和所限人数两重含义。法定资格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可以作为股东的资格。法定人数是《公司法》规定的注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限定为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
2.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司类型企业最低注册资本
咨询人民币三万元
贸易人民币三万元
服务类人民币三万元
房地产人民币三万元
投资服务人民币三万元
金融人民币三千万元
生产、研发人民币三万元
电信增值人民币一百万元
特定行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需高于前款所定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如:拍卖业至少需100万元注册资本;典当行至少需要300万注册资本)。
3.股东共同制定章程。 制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是设立公司的重要环节,公司章程由全体出资者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经全体出资者同意,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除其名称应符合企业法人名称的一般性规定外,还必须在公司名称中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组成、产生、职权等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要求。公司的组织机构一般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或股东会、执行董事、一至二名监事、经理。股东人数较多,公司规模较大的适用前者,反之适用后者。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4、股东大会的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4、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审议批推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
7、对公司发行债券做出决议。
8、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做出决议(本项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议特有的职权)。 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做出决议。
10、修改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章程规定需由股东大会决定的事项。
5、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分类
1、学理上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合同分为:
(1)以法律是否设有规范并赋予一个特定名称为标准,合同分为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2)以给付义务是否由双方当事人互负为标准,合同分为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3)以当事人取得权益是否须付相应代价为标准,合同分为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4)以合同的成立是否须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为标准,合同分为诺成性合同与实践性合同。
(5)以法律对合同的形式是否有特定要求,可将合同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6)以合同相互间的主从关系,可以将合同分为主合同与从合同。
(7)其他分类
2、按照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分为15类:
(1) 买卖合同。指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供用水、供用气、供用热力合同,则参照供用电合同的有关规定。
(3)赠与合同。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与赠与的合同。
(4)借款合同。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5)租赁合同。指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6)融资租赁合同。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7)承揽合同。指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8)建筑施工合同。指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9)运输合同。指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的合同。
(10)技术合同。指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
(11)保管合同。指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
(12)仓储合同。指保管人储存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合同。
(13)委托合同。指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14)行纪合同。指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15)居间合同。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6、合同的内容
合同条款。
合同条款的解释。
合同的法律适用。
.格式条款。
免责条款。
Ⅳ [CPA经济法]关于并购
独立法人
Ⅳ 关于并入集团公司做合并报表的确定范围。
非常简单。通常来说,达到“控制”是指拥有50%以上的股权,因为根据经济法中的规定,公司遇到重大事件,如果章程没有约定的,需要全体股东过半数以上同意。因此一般认为控股达到50%以上就算“控制”。实际工作中要看具体的章程规定。
例题1的答案就应该是甲、乙公司纳入合并范围。W直接控制甲公司,间接控制乙公司。
而例题2来说,既然说了是“重大影响”,那就是说没有达到控制啊。没有达到控制自然不需要并入公司做合并报表了。
根据你提出的问题,只有达到“控制”才纳入合并报表,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均不纳入。
你的迷茫在于,例题1中W只是对乙公司达到35%的股份对吧?但是别忘了,W子公司甲还拥有乙公司26%。因此等于W直接拥有乙35%,间接拥有乙26%,合计拥有乙公司61%。间接控制不是相乘,而是直接相加。(另,只有“控制”才谈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根本谈不到间接控制)。假如例题1中,W持有甲公司40%的股份,那么W既不控制甲,也不控制乙。
Ⅵ 经济法中企业和公司有什么区别
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版术等)权,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与企业是种属关系,凡公司均为企业,但企业未必都是公司。公司只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态。
Ⅶ 经济法中讲的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它公司合并要回购股份,是特指吸收合并吗控股合并完全没必要回购吧
经济法中讲的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要回购股份,看来是指吸收合并。
Ⅷ [CPA经济法]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成什么公司
[答案]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后,存续企业仍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Ⅸ [CPA经济法 公司法]合并、并购、兼并的区别
并购抄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
兼并 —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 — 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与并购意义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完成后,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兼并一般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的合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原来公司的权利与义务由新的公司承担。按照新公司是否新设,兼并通常有两种形式: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股票等,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按照收购的标的,可以进一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
兼并和收购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兼并是企业之间合为一体,而收购仅仅取得对方控制权。由于在实践中,兼并和收购往往很难严格区分开,所以习惯上都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简称并购。
Ⅹ 经济法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一)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所干预、管理和调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a.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规范组织的法律,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的出现,从组织上保证市场经济顺利发展。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等。
b.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是经济法的重要调整方式,这方面的法律有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
c.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日本学者丹宗昭信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现代经济法的核心是垄断禁止法。这方面的法律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
d.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此种经济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各部门运行协调,使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平稳。这方面的法律有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
基本原则
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实质公平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