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传统现代二分法回应中国社会变迁

传统现代二分法回应中国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 2022-01-27 07:22:38

A. 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及根本原因

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来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丧失领土主权,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资产阶级未能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今,1956年,中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体制,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一、经济政治与国家变迁
表现:1、张謇与中国近代植棉业的发展
2、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二、思潮涌动与观念变迁
表现: 1、洋务运动科学技术引进的社会功能 、近代社会的男女平等思想的变迁 、近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2、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社会新思潮发展的启明星 、五四时期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和蓬勃发展之原因 、中国早期合作主义传播和实践中的社会力量
三、新旧教育与文化变迁

四、市民生活与社会变迁
五、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

B. 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处于过渡时代。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两个过程相互矛盾,又相互连结、相互制约,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进步,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则无法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 阻止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在于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反抗英国鸦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两次民族战争,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这种人民的伟大斗争。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它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决不能和人民的伟大斗争相提并论。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洋务运动和人民斗争之间,又存在着曲折的联系,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被民族战争的炮火所惊醒,探索战争胜败的因由,利用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新局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而完全抹煞。 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炮、仿造战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李鸿章的“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一脉相承,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以夷变夏”的清醒的认识。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经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统治。太平天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推行由洪仁牙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这种前景也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成为现实,灿烂的前景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的假设.严峻的历史事实却是:农民战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太阿从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没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种局势,使李鸿章等人能够依靠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成为新权贵;这些新权贵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权柄,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的学习西方的主张着手付诸实施,并扩展开来,持续达数十年之久,形成了一个“图富强”的洋务运动。对于李鸿章等人来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然是罪恶滔天;但镇压之后,他们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进取,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为学习西方而对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至少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因此,洋务运动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曲折地反映了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严重地阻得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戕害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以至历史进入了近代却还没有诞生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始初阶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来承担。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质。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酉学为用”的口号,恰当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封建主义是地主阶级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务派并没有破毁这个根基的意愿,而只是想在这个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本意甚至还在于强化这个根基。要求地主阶级不去维护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为地主阶级,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开明的表现。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始初阶段仍有其积极意义。“中学为体”,历来如此,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并不需要特别强调或者着力捍卫,洋务派揭橥“中学为体”,无非企图表明他们不是离经叛道。“西学为用’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想,它针对封建顽固派妄自尊大、拒绝一切外来新知识的昏庸和愚昧,因而强调必须向西方学习。如果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便不难看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时的着眼点在于提倡和保护引进西学,只是到了后来,当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这个口号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

C.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可从哪些角度写

从"衣"来说,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膳食结构和营 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 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娱乐手段多样丰富.原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传 入;民族独立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等.

D.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怎么写

  1. 服饰

    近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旗袍。

    现代:改革开放前:灰蓝单调、款式单一。改革开放后:款式色彩多样,追求个性,多彩时尚。

  2. 饮食

    近代:传统饮食丰富;出现西餐馆,西式的糖、烟、酒、饮料和糕点传入且逐渐被百姓接受。

    现代:改革开放前:食物简单;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主要消费品都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饮食;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3. 建筑

    近代: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大城市;民国时期,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里弄流行。

    现代: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陈设简单。

    改革开放后: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并出现“装修热”,追求拥有现代设备、环境优雅舒适的住宅成为生活时尚;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

  4. 社会习俗

    近代: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缠足”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穿着打扮、居住条件、流行语言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休闲方式多样;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5. 交通

    铁路: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
    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较快。
    飞机和航空业: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大幅度增多,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6. 通讯
    近代:

    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迅速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跃居世界第二。近年来,互联网时代到来。

  7. 传媒

    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多为外国人创办,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成为宣传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
    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恢复生机,各种专业性报刊雨后春笋般出现。

  8. 电影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使电影进入实用阶段;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超过以前。

  9. 广播

    1926年,哈尔滨广播台开播(第一座);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开播(全国性)

  10. 互联网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美国建成互联网,90年代以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1994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E. 如何运用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来看待中国的现代化

首先,在恢复和完善建国以来形成的高度统一的政治权威体系,维护和巩固中央权 威,并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方面的作用的前提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党中央对以往受到“左”的思想严重侵蚀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 调适改造,彻底否定和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错误路线,牢固地确立了实现现代化在整个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全党、全 社会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地位,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了意识形态以及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在引导社会变迁重新步入现代化的正轨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 规范的不断健全,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一方面 ,国家重大决策的制订与实施逐步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政治生活开始步入理 性化的轨道,有力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失误,克服了过去 那种无休止的群众运动造成的混乱无序状态,及其给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冲击。另一 方面,法律规范秩序的逐步确立,也使每个参与社会变迁的行为主体对行为过程及结果 的预测成为可能,这极大地加强了社会行为的理性化演变进程。可以说,现代化建设, 由奇理斯玛领袖人物的思想动员所掀起的社会政治运动,转变为亿万人民在法律制度规 范约束下进行的自主性的理性行为,这正是20年制度变革与创新给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
再次,20年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创新性的现代化变革事业 确立了一个自主性的空间,极大地释放和调动了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 动性与创造性,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从默许基层群众 为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而采取某些同旧体制相抵触的自主性行为,到顺应民心废除束缚 人们手脚的种种旧的管理体制,再到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 体制,贯彻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始终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广大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着眼于千方百计地调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自主 精神的制度变革,不断拓宽着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空间。而一旦社会为人们 提供了这样一个自主性空间,确立了一个合理、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人民群众蕴含的 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原先在吃“大锅饭”的体制下养成“等、靠、要” 心态的人们,转眼之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异常敏锐的目光和灵活机智的变通能力, 捕捉住现实生活给他们提供的机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原先被视为愚昧、 保守、狭隘的农民,现在却以走在改革最前沿的开拓者形象载入了中国改革的史册。从 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 江模式”等等农村工业化模式的涌现,到股份合作制等等的发明创造,它们本身既是社 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制度创新激发出巨大的社会创造性活力的深刻体现。可以 说,正是20年的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才初步解决了现代化的社会动力问题,它使现代化 变迁转化成了每个人基于个体理性的自主行为,并由此而铸就了现代化变迁不可逆转的 历史趋向。
复次,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 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从根本上改 变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它将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立 足点,从依靠少数人的英明决策,转移到了依靠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和每个人的创造性活 动上。这不仅有效地分散和化解了社会变迁发展的决策风险,而且真正赋予了每个人在 现代化变迁中的主体性地位。正如林德布洛姆所指出的:“市场制度激励了千万个首创 举动。这种制度是骚动不安的和完全开放的制度,它可以在无数点中的任何一点上改变 或增长。这种制度为发明创造和革新进步,为个人和各地的资源开发,为大量的挑战和 潜在的反应留下了广阔的地盘。”(注:林德希洛姆:《政治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109页。)市场机制的引入, 一方面为每个社会个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以及与此相 关的各种保护个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又为每个人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 动精神与创造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保障。这正是改革开放20年,中国现代化变迁始 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

F. 对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感悟或认识

写作思路:可以从身边发生的变化开始着手,人们的衣食住行的转变,消费习惯的改变写起。

从“吃”的方面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建议教师解释好“菜篮子工程”,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菜篮子工程与环境保护》,使学生深入了解本地“菜篮子工程”实行的情况。

从“穿”的方面来说。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G. 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给我们什么启示

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要继承下来。把一些拜金主义,从尚明星的思想压下去。

H.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大家共所周知的,这些我就不在这里说了。我要说的是我们大家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道德基础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和主导现今社会发展的中坚人群分不开的,这些中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导致出现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他们要影响我们几代人甚至更多。大家责怪我们的政府,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政府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问题的人群来管理着,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这些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就是执政党的利益是高于还是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系问题

I.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
,由于受内外各项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阶层、人口水平流动、都市化发展方面有显著的变迁
,同时
,这一时期的思想也由传统思想变迁到近代新思想。随着以上各项的变迁
,传统的聚落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J.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经过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来又逐渐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当时侵华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后发展为孤立、封锁、包围。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热点内容
信托公司股权质押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5-08-14 21:19:10 浏览:560
法官人 发布:2025-08-14 21:14:26 浏览:112
余姚市法律援助中心搬 发布:2025-08-14 21:03:45 浏览:744
经济法调整某些经济关系 发布:2025-08-14 20:59:21 浏览:244
关于道德高中作文 发布:2025-08-14 20:50:27 浏览:262
本溪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发布:2025-08-14 20:41:58 浏览:651
从法院下海 发布:2025-08-14 20:33:24 浏览:615
民法典城市的土地 发布:2025-08-14 20:28:28 浏览:839
经济法税收优先权 发布:2025-08-14 20:11:34 浏览:701
刑法上的打击 发布:2025-08-14 20:05:15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