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

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

发布时间: 2022-02-19 15:52:35

合同法中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

根据《合同法》108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回方可以在履行期限答届满之前要求承担违约责任。救济方式有例如向毁约方在履行期到来前履行合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以及解除合同

⑵ 预期违约的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同时在《合同法》第94条第2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 拒绝履行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这在中国是一种创新的制度,对中国《合同法》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具体操作中的困难。预期违约制度是积极、主动的制度,一经认定预期违约的构成,债权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让违约方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承担违约责任,这也是最大的一个特点。

在实践中,鉴于明示预期违约当事人采取明确的意思表示,属于一种明显的、确定的毁约,比较容易判断,但在实践经济活动中,比如金融活动中,明示毁约就鲜有发生,默示毁约的情况偏多。如何判断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可以从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同时也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而不仅限于依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合同法》94条第2项规定了“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方面判断默示预期违约,而没有规定从客观事实方面判断,容易导致预期违约制度的滥用,并有违鼓励交易的合原则。

⑶ 在合同法里如何解释"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就是指对方明确表示或者以其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另一方可以提前主张违约责任

⑷ 请问这是否属于法律中的预期违约现象

合同行为(契约)和违约行为都属于法律事实,因为二者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只是在进一步的划分上,二者属于不同的归属,合同行为属于法律行为,违约行为属于事实行为。(需要附带指出的是,传统民法上,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定并未加入合法性的考量,所以事实行为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等,这些都属于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据法律规定的要件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实。国内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以梁慧星教授为代表,认为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行为,合法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在这种分类中,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只能作为违法行为的子概念,同时不能归类为事实行为。北大魏振瀛教授为代表的则采取前一分类。民法的司考命题人、召集人是李仁玉,其是魏振瀛的弟子。所以你直接按你看的书来答题。我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供参考。)
回到你所提出的问题,违约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以一个合同的整个过程来给你介绍一下。 1月1日甲就出售名贵古画给乙签订合同,约定乙2月1日支付货款,甲4月1日交付古画。乙于2月1日支付了货款。
(1)若甲至4月1日拒绝履行(或者交付的古画并非事先约定的古画),这都属于实际违约(合同法10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
(2)若甲于3月1日函告乙,该画不卖了(或者甲于3月1日明确告诉乙已将该画赠与了丙),这属于预期违约(合同法108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前者为理论上说的明示预期违约,后者为理论上所说的默示预期违约)。
这是完整的案件事实。逐一分析,甲乙签订合同这一合同行为引起了法律关系的变动(产生了合同债权债务,甲负有交付古画的债务,享有请求乙交付货款的债权,乙负有交付货款的债务,享有请求甲交付古画的债权。因为合同行为才在甲乙之间产生这一法律关系。)而在甲违约(不管是实际违约还是预期违约)场合,因为甲的违约行为,使得违约责任的债权债务发生,即守约方(乙)有权请求甲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为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得继续履行、赔偿损失、违约金等债权债务发生。在合同签订后,甲能请求乙付款,乙请求甲交画。在违约后,乙请求甲继续交画同时赔偿损失(或者给付违约金)。这两种条件下,债权债务是因为不同的法律事实发生的。 上面案例中的第二种情况就是预期违约,预期违约在我国合同法上规定在第108条和94条第二项,另外第68条不安抗辩权也吸收了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预期违约场合,发生预期违约(在履行期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守约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即乙可以在4月1日后5月1日前就请求甲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给付违约金等违约责任。而不必等到5月1日才主张。使得救济更为及时。

⑸ 合同中预期违约和如何解除合同

因预期违约导致合同解除问题是: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即拒绝履行;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债务人须有明确的拒绝履行的表示,这种表示是明示的而不是默示的。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⑹ 在合同法中应该如何表述,预期违约的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⑺ 合同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中国《合同法》第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同时在《合同法》第94条第2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
这在中国是一种创新的制度,对中国《合同法》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具体操作中的困难。预期违约制度是积极、主动的制度,一经认定预期违约的构成,债权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让违约方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承担违约责任,这也是最大的一个特点。
在实践中,鉴于明示预期违约当事人采取明确的意思表示,属于一种明显的、
确定的毁约,比较容易判断,但在实践经济活动中,比如金融活动中,明示毁约就鲜有发生,默示毁约的情况偏多。如何判断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可以从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同时也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而不仅限于依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合同法》94条第2项规定了“当事人一方的行为”
方面判断默示预期违约,而没有规定从客观事实方面判断,容易导致预期违约制度的滥用,并有违鼓励交易的合原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等四种情况作为默示毁约的合理理由。《合同法》68条规
定:先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当对方出现经营状况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时,对方当事人刊登不安抗辩权,要求提供担保而不得的,也可认为其有确切证据,则构成默示毁约,对方当事人可以要求其承担预期违约的责任。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可以适用《合同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可以让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履行提供担保或要求债务人恢复他的履行能力,如果债务人拒绝提供或在合理期限没有恢复履行能力,债权人则有权解除合同,也可认定债务人构成预期违约,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8条规定:造成预期违约的,非违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合同法》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个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原则上讲,有几种方式可以适用。
(1)适用赔偿损失责任时,履行期到来之前,法院让债务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个期间是债务人本应当享有的期间利益,那么在这之前就承担违约责任,实际上是剥夺了债务人的期间利益。在操作时应当适当作一些扣除,不能够像实际违约场合那样计算出来一个数额以后,算出多少就让债务人承担多少,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2)违约金责任时,违约金是当事人约定的,一旦违约了,就要承担这种责任,这种责任在预期违约场合,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法院可以判决让违约方承担这么一种违约责任。
(3)强制履行,原则上《合同法》没有把这种责任给予排除,当事人如果请求,也可以在预期违约场合适用强制履行。究竟怎样适用呢?对此,在英美衡平法上也确实有这类案件,他们的做法是,在履行期到来之前做出这个判决,但是实际履行要等到履行期到来,才让去履行,他们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员工请假未归 发布:2025-07-18 10:09:04 浏览:555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如何收费 发布:2025-07-18 10:06:40 浏览:487
工厂静电法规 发布:2025-07-18 09:38:09 浏览:528
承诺遵守法律法规自我声明 发布:2025-07-18 09:32:25 浏览:231
护士采血刑法 发布:2025-07-18 09:22:16 浏览:261
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记录 发布:2025-07-18 09:17:27 浏览:224
劳动法2017答案4月 发布:2025-07-18 09:05:52 浏览:420
员额法官管理 发布:2025-07-18 08:59:54 浏览:754
司法部新规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7-18 08:53:46 浏览:670
余姚法院美女 发布:2025-07-18 08:49:37 浏览: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