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环境法是社会本位法

环境法是社会本位法

发布时间: 2022-03-01 11:41:53

① 环境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区别

在我国,环境法就是环境保护法。
我国法学界比较公认的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环境保护法,狭义上指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关于环境法的称谓,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称谓。 在美国,多称为“环境立法”(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或“环境法”(Environmental Law),此乃其广义之称谓;而其狭义之称谓则为“环境保护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或“环境政策法”(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前西德一般称为“干扰侵害防护法”(Immissionsschutzgesetz); 前东德则通常称为“国土整治法”。 西欧国家大多称为“污染控制法”; 而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则普遍称为“自然保护法”,其包括了环境保 护、名胜古迹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等。在日本,过去均称为“公害法”。 在我国,则称为“环境保护法”。 环境法内容主要包括污染防治和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两个方面,而“污染控制法”等称谓容易被人理解为只限于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而未能概括环境法的全部内容。为此,采取这一称谓的国家在保留过去称谓的同时,也称其为“环境法”。 另,环境法的任务并不只限于对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我国“环境保护法”这一称谓则只见“保护”,不见“改善”,未能全面概括环境法的任务,为此目前已趋向于使用“环境法”这一称谓。 关于环境法的概念存在着比环境法的称谓更多的主张,且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一致公认的环境法概念。 我国法学界比较公认的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 环境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1、环境法律制度在适用对象上具有特定性。

其适用的对象、范围、程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法律后果都是特定的、具体的,其灵活性较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适用法律的随意性。

2、环境法律制度在规范的组成上具有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

正因为环境法律制度有系统性的特征,所以环境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促进环境法律规范的系统化、条理化以及环境法体系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环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可以为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环境法的实施分为公力实施和私力实施两大类别。

1、所谓公力实施,也称国家实施,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凭借国家暴力进行的环境法的实施活动。

其中行政机关对环境法的实施活动发挥着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作用,而许多国家的环境法也都明文规定设立专门的环境行政机关,由环境行政机关负责环境法的执行和实施。

2、所谓私力实施,也称公民实施,是指公民个人或公民组织依据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环境法的实施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参与环境行政决策,依法对违反环境法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公民个人提起环境诉讼或进行检举、控告,与排污者签订污染防治协议。

③ 《环境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环境法在我国又叫环境保护法。它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制订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以法律手段保护人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也包括人们劳动创造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土地、大气、水、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风景游览区和各种自然景观等;人造环境是指运河、水库、人造林木、名胜古迹、城市和其他居民点等。有了环境法,就可以对那些破坏环境的集体或个人予以制裁,使环境保护顺利进行。

环境法规定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规定他们在这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护环境的措施;规定国家管理环境的制度和机构;规定危害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追查责任的程序。国家通过制订各种环境法规,建立了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并严格地贯彻执行,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④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法条有哪些

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包括: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一原则和国际环境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协调发展”着重从横向关系上,即制约发展的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可持续发展”则是从纵向历史发展过程,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上提出要求。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的。这一原则在各部环境法律中均有体现。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这里提到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就是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体现。此外,我国环境立法中确立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三、鼓励综合利用的原则。综合利用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四、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者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者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例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并负责处理。

⑤ 环境保护法属于社会法还是行政法

行政法吧。

⑥ 环境法的中国

在中国,通常把环境法称为环境保护法。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在法律上作过一些零星的规定。中华民国时期,颁布过《渔业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狩猎法》(1932年)等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人民政府颁布过《闽西苏区山林法令》(1930年)、《晋察冀边区保护公私林木办法》(1938年)、《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1941年)等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50~60年代,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规。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批转了这次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并就全面规划、工业合理布局、改善老城市环境、综合利用、土壤和植物的保护、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投资和设备10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规定。随后,又制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其他一些法规以及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随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日益加强。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中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1980年)、《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通知》(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的决定》(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1年);《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1982年);《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1956年);《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62年)、《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9年)、《国内植物检疫试行办法》(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82年)、《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防护规定》(1974年)、《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3年)、《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979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976年)、《渔业水质标准》(1979年)、《农田灌溉水质标准》(1979年)等等。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1979年)等法规中,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⑦ 环境法学2

12、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向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 )。
A. 鱼苗的费用
B. 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
C. 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费用
D. 饲养鱼苗所付出的劳务
E. 饲养鱼苗所需的饲料费用
13、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所遵循的专门性原则是( )。
A. “三化”原则
B. 全过程控制原则
C. 分类管理原则
D. 集中处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原则
E. 综合利用原则
1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所指的“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是指干扰他人生活的( )。
A. 生产企业噪声
B. 文化娱乐场所噪声
C. 商业经营活动噪声
D. 家庭等场所使用的声响器材噪声
E. 室内装修活动噪声
15、下列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是( )。
A.一级保护区
A. 二级保护区
B. 三级保护区
C. 四级保护区
D. 五级保护区
16、关于征收排污费的规定,下列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的说法是( )?
A. 达标排放者无须缴纳排污费, 超标排放者累计缴纳排污费
B. 达标排放者需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者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C. 达标排放者需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即为违法,由环保局予以罚款
D. 达标排放者无须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者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E. 达标排放者无须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即为违法,由环保局予以罚款
17、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 )。
A. 法定取得
B. 开发利用取得

⑧ 环境法是否具有阶级性

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些“奇特”,好问题!
法律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的规则属,如某类关系具有“阶级性”,相应地法律也就具有“阶级性”了。这里就依据“鸡蛋里挑骨头”原理出发,分析环境法中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们由于具有强大的资源占有和使用能力,因此他们是环境污染以及其它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环境问题对于“资产阶级”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生产经营而得到补偿及获益。
“无产阶级”则相对而言,则是污染制造的相对较小的群体,承受更多受污染的侵害,却同时却没有获得补偿的途径和方式。
环境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调整二者之间这种过于“不公平”的利益来设定的。应该说,勉强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祝好

⑨ 环境法的原则是什么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保法所遵循、确认和体现并贯穿于整个环保法之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是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准则,是环保法本质的集中体现。环保法的基本原则有:

1.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正确处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问题及环境损害的发生;在预防为主的同时,对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用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而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办法,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整治,以提高治理效果。如合理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加强企业管理、开发综合利用等。

3.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的原则。
该原则也称“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是明确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与资源者承担其治理和保护的义务及其责任。

4.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有最高的行政管理职责,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以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损害。

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该原则也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指人民群众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进行群众性环境监督的原则。

⑩ 如何理解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是指它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 社会本位要求经济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亦即都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国家代表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但在具体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中,它是以具体国家机关或者某种经过授权的组织,作为特定的物质利益实体和社会组织的身份、地位出现的。在具体经济关系中,国家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和权利,对社会负责,不得以不当或过度的行政权力和长官意志,妨碍或损害市场主体及非国有主体依法行使权利,不能非法损害和侵吞其他主体的物质利益。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也要对社会负责,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不得片面强调自身局部利益,置社会利益于不顾,借口对抗行政干预而损害他人或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不是不讲权利,只讲责任。相反,它强调并全面贯彻权利(力)、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它主张要正确把握权利(力)、义务设置的出发点和基础,理解权利(力)的来源和获取、行使的条件。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个人等,都要首先对社会负责,在对社会尽责的基础上享有权利(力)、获得利益。因此,社会本位不是义务本位,更不是企业或个体义务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的。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中2018年婚假新规定 发布:2025-07-12 12:11:17 浏览:865
2014财经法规复习资料 发布:2025-07-12 12:11:15 浏览:84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 发布:2025-07-12 12:05:55 浏览:175
属于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有 发布:2025-07-12 11:59:31 浏览:79
用什么土方法治疗痔疮 发布:2025-07-12 11:51:17 浏览:185
普通冰冻血浆有效期法规 发布:2025-07-12 11:40:13 浏览:261
两法衔接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12 11:39:29 浏览:730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法律顾问 发布:2025-07-12 11:33:07 浏览:270
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 发布:2025-07-12 11:32:22 浏览:18
肇事逃逸律师 发布:2025-07-12 11:27:24 浏览: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