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76条案例
❶ 合同法案例分析
个人认为:
1。姜某不予将那电费的行为不是在行驶同时履行抗辩权。 所谓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前,有权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它的构成要件是:1、须双方因同一合同互负对价债务; 2、须行使抗辩权曲当事人没有先给付义务; 3、须双方债务已届请偿期; 4、须对方当事人未为给付或提出给付。 所以,从构成要件来姜某就不符合第一个要件,因为这两个义务不是同个合同中的对待给付义务,不能成立同时履行抗辩权。
2。A公司无权因为姜某拖欠电费而将其断电。理由是:A公司欠姜某500元,而其所欠的的电费是310.28元。姜某以此提出的拒绝履行电费的给付可以理解为债的抵销的意思表示,并且该意思表示已经通知给了对方,可以成立债的抵销。债自抵销之时就已经在相应范围内消灭,,即姜某已经不欠A公司电费而A公司却还欠姜某500-310.28=189.72元的租赁费用。故A公司无权以此为由而将其断电。
3。A公司不能将柜台再出租给别人。理由是:姜某的停止营业系A公司拒绝为其供电,更何况停止营业不能成为A公司认为其自动退出的理由。A公司的做法系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❷ 合同法的一个案例
一、该合同属于有效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无法律规定的无效或者可撤销的版情形。
二、乙公权司的行为不属于违约。因为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的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在本案例中,甲公司未办理房屋的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未履行其义务,那么乙公司当然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即有权拒绝支付余款。
希望我的答案令您满意,张亮律师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
❸ 合同法案例(急)
1根据《合同法》和当事人的约定,还合同已经成立。因为被告发出的450万的价格的书面专材料是反要约,构属成一个新的要约。并约定了承诺的期限,即原告应该在4月3日前答复。所以要约应当在要约约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合同法》26条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是生效。承诺生效是合同成立。所以在本案中合同应该已经成立了。
2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该合同的生效不需要其他要件,即一般成立即生效。所以被告的行为是预期违约行为,原告可以主张违约责任。
❹ 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请写详细点
1、供电人权利义务: 1、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约定供电2、中断供电的通知3、及时抢修
用电人权利义务: 1、支付电费。2、安全用电
2、应当赔偿。供电人因供电设施计划检修、临时检修、依法限电或者用电人违法用电等原因,需要中断供电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事先通知用电人。未事先通知用电人中断供电给用电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应当赔偿水泥厂因断电所造成的损失。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用电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及时交付电费。用电人逾期不交付电费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经催告用电人在合理期限内仍不交付电费和违约金的,供电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中止供电。
4、水泥厂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用电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安全用电。用电人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安全用电,造成供电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❺ 合同法的几个简单案例分析
(1)汽车买卖合同有效。因为双方主体资格有效,订立合同的程序、标的物均专合法。
(2)卡车受损应由工厂属承担责任,因为根据《合同法》142条的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本题卡车尚未交付,受损的风险应由工厂承担。
(3)甲有权要求退车,因为根据《合同法》111条的规定,受害人有权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减少价款等违约责任。
(4)甲不能既请求工厂支付违约金,同时要求双倍返还定金,因为根据《合同法》116条的规定,不能同时选择两种罚则。
(5)甲可以同时请求工厂支付6000元的违约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迟延履行违约金。因为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这两种违约金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形,对应于两种不同的违约行为。
❻ 合同法案例
1、服装抄厂有权解除合同,因为服装袭厂行使的是法定的合同解除权。法定的合同解除权的事由之一是迟延履行,按《合同法》第94条第(三)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相对方催告后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对方得解除合同。本案中约定的履行交货义务的期限是4月15日,但纺织厂经服装厂几次催告,并在8月10日之前一直未履行合同,应视为在催告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合同,因此服装厂有权解除合同。
2、法院不应支持纺织厂的主张。因为按照《合同法》第96条,法定合同解除权是形成权,形成权是单方意思即可发生法律效力的权利,因此服装厂的解除合同的意思(即5月20日的通知)到达纺织厂即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形成权的行使不须对方同意。
3、服装厂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因为按照《合同法》第97条,合同解除后,解除权人有损失的,可以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本案中服装厂因对方迟延履行而从别的渠道进货造成损失,该损失因纺织厂违约而起,因此有权要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❼ 合同法案例分析(详细点哦!)
1、射幸合同
2、如果在奖券上有标注竞奖期限,无权获得
未标注及在报纸上也未说明,则有权。
3、追加的效力待定的行为。
❽ 求合同法的案例!!!!
案情简介:
××年5月18日,广东省某市海化贸易公司(以下简称海化公司)委托供销员吕某某和孙某某持本单位介绍信和盖有单位图章的空白合同书到浙江省临海县订购蛇皮。吕某某和孙某某来到某镇蛇类养殖场(以下简称养蛇场),看样后比较满意,于5月24日将情况电告海化公司,征求订货意见。海化公司复电:“要求坚持质量标准,脱鳞不要,有多少订多少。”吕、孙接到电报,即与养蛇场洽谈,于5月25日签订了购销眼镜蛇等7种类型、3种规格的无脱鳞蛇皮5万张的合同。合同规定:总价款为40.75万元;由海化公司先付给养蛇场货款总值的30%作为定金;养蛇场收到定金之日起10天内到深圳北站交货,运费自理;如一方违约,按货款总值的25%支付违约金给对方。合同签订后,养蛇场即行备货。吕某某也将合同的内容电告海化公司,并让海化公司快给养蛇场定金。海化公司复电时未对合同的签订及内容提出异议,只讲银行不给款。此后,虽经吕某某多次催促,海化公司一直没有汇出定金。同年6月21日,海化公司发给吕某某的电报称:“长度欠标准,外商不签订合同,银行不给款,此批货不接收,说明情况,你俩即回。”吕某某收到电报后,将电报内容转告养蛇场,并欲回海化公司,一走了事。此时养蛇场已备好蛇皮25000张,对吕某某和孙某某拒不放行。双方遂发生争议。养蛇场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海化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海化公司辩称:5月25日所订合同无效,因为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且合同规定的定金未付。
问题:
1、 本案宜如何处理?
2、 本案各有关方面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分析:本案应该属于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谨慎防范的“成约定金”合同。否则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复杂纠纷,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请看:双方在合同中这样约定:总价款为40.75万元;由海化公司先付给养蛇场货款总值的30%【双方约定的定金过高应属无效,应该不超过总价款的20%,超过的10%无效】作为定金;养蛇场收到定金之日起10天内到深圳北站交货,运费自理;【也就是说,收到定金之日起10日内才进行交货这一主要合同义务,不收到定金则不用交货,这点上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所谓成约定金,是指作为主合同成立要件而约定的定金。合同是否成立,是否发生法律效力,取决于定金是否交付。交付了合同就发生法律效力;不交付,合同就不成立。既然合同不成立则养殖场就不能主张海化公司的违约责任。【从这点上来看,对蛇类养殖场非常不利,但本人认为应该还不至于彻底悲观】
‘
因为: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当事人没有支付定金,但是主合同已经履行或者已经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响主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此时,已经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合同就不再以定金交付与否作为成立或者生效的标志,即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再有权宣称合同不成立或者不生效。履行合同的主要部分,指履行合同的主义务,如买卖合同中的供货义务,而不是合同的次要义务、附随义务,如通知义务、说明义务等等【而蛇类养殖场确已完成备货并准备交付的主要合同义务】。基于上述分析的情况下,我个人的意见是应当认定双方约定的定金合同无效,但主合同有效,蛇类养殖场有权主张违约责任。考虑到继续履行会导致双方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应该不予支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二十一条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百分之二十的,超过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一百一十六条当事人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主合同成立或者生效要件的,给付定金的一方未支付定金,但主合同已经履行或者已经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响主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
❾ 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9条内容以及处罚内容
案例19机动车与自行车相撞,各承担部分责任,自行车主要求保险公司承担强制险责任,遭法院驳回案情简介2005年5月25日,投保人王某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某支公司签订了一份保险金额为5万元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保险期限自2005年5月25日起至2006年5月24日止。(实践中,保险合同的期限都是1年;保险人与投保人每年一续签。)2005年10月14日,王某驾车与骑自行车的李某相撞,导致乘坐李某自行车的贺某受伤并住院。交通事故责任书中,认定李某负事故主要责任,王某负事故次要责任,乘车人贺某不承担责任。2006年4月8日,法院依据贺某的起诉审理本案,并追加某支公司为被告。法院经审理后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和《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作出一审判决,判令李某和某支公司承担7660.25元的赔偿责任。判决后李某不服,认为王某参加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金额为5万元,而贺某的全部损失不足2万元,故保险公司应在王某保险限额(5万元)内承担全部责任。2006年8月21日,二审法院开庭审理李某的上诉案件,并判令驳回上诉人李某要求某支公司赔偿的上诉请求。法律分析本案中,机动车驾驶者王某参投的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而不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所以,李某引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要求王某的保险人某支公司在王某的保险限额(5万元)内承担对贺某的全部赔偿责任,法院不予支持。实际上,除了北京法院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视为“带有强制性的商业险”外,我国其他地方的法院在实务中并未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视为强制险。《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后,许多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受害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之规定,将保险人诉至法院,法院也判决了一些保险人在第三者责任险限额内直接赔偿的案件,而另一些情况是法院驳回了受害者的请求,如本案中李某要求某支公司在王某的保险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就被法院驳回了。大家需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涉及三方当事人、两种法律关系,即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法律关系,其适用的法律依据是《保险法》和《合同法》;被保险人与第三者之间的侵权民事法律关系,其适用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前者属于保险合同法律关系,根据保险法和合同的相对性原理,保险人与第三者之间不可能产生任何法律关系,而侵权法律关系是基于一定的侵权事实而产生,其责任的承担应该根据《民法通则》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来确定。在北京法院系统,为了解决上述适用法律不统一的现实情况,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视做机动车责任事故强制保险,并根据受害人的申请,将保险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随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实践中仅依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将保险公司直接引入诉讼、甚至直接判决保险公司对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的做法将会越来越少。就以本案而言:首先,交通事故的双方当事人王某和李某作为共同侵权人,同乘车人贺某之间形成的是侵权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侵权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当事人一方和双方的侵权事实,在处理的过程中根据过错责任大小并适用《民法通则》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来确定其责任。如果对于此种情形,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去处理,首先是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和公安交警部门关于责任的决定将无法得到执行,其次是交通事故中的侵权责任也将不复存在。其次,保险人某支公司与投保人王某之间是保险合同的法律关系。保险合同的法律关系是基于平等主体之间所签订的保险合同而产生,保险人基于被保险人的责任而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适用的法律依据是《保险法》和《合同法》。如果让保险人在保险责任之外承担其他非保险人应承担的责任,等于是偏离了合同的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以及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强加的责任。再次,《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合同法》都是基本法,属于同位法,二者之间不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但如果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判定具有合同关系的保险人承担全部责任,等于否定了《合同法》和《保险法》的有关规定。这类问题的出现明显地反映出司法实践中还是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简单地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保险混同一体,这与立法精神也是相违背的。这种状况以后将会得到改善。最后,保险人某支公司与受害人贺某(第三者)之间不存在法律关系,因为保险人不是侵权人,保险人与受害人(第三者)之间不存在侵权的民事法律关系。同时,受害人(第三者)也不是被保险人,所以二者之间也不存在保险合同关系。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将两个根本没有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并案审理,进而判定相互之间存在所谓的责任关系或权利义务关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无法理解的。北京法院系统进行了这样的操作,也是权宜之计。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主体一旦因机动车的使用而给他人造成损害,就极有可能产生赔偿责任问题,但如何确定赔偿责任的主体,则比较麻烦,因而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损害适用过错责任的情形,还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为论述方便,以下将非机动车与行人统称为行人)之间发生损害适用无过失责任的情形,都必须确定让谁来对这些损害负责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主体的确定
1.交通事故的直接肇事者肇事者是直接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害的人,因此,如果肇事者系机动车的所有人,那其既是责任主体,又是赔偿主体。
2.交通事故中的替代责任人,即责任主体与赔偿主体相分离
(1)受雇人在执行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雇佣人(雇主)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当“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根据《民法通则》第121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应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意见》)第58条之规定,法人承担赔偿责任。
(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之规定,其法定代理人承担赔偿责任。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与大家密切相关的有关未成年人的情况。未成年人如果经过车辆所有人的许可而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所有人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都应该作为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未成年人如果未经过车辆所有人的许可而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监护人作为民事赔偿主体,如果车辆所有人对车辆的管理有重大过失的话,车辆所有人和监护人都作为民事赔偿主体。车辆所有人就是监护人的,无论未成年人是否获得许可而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监护人作为民事赔偿主体。未成年人如果是应第三人的请求而驾驶或者其驾驶有利于第三人的,第三人(若第三人未成年的,由其监护人)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共同作为民事赔偿主体。
(5)肇事机动车所有人、占有人。机动车致人损害,应由其所有人、占有人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侵权行为法一贯遵循的规则。因而,致害物体的所有人、占有人是该赔偿法律关系的赔偿义务主体,是赔偿诉讼中的被告。机动车共同共有人因内部共同享有权利而共同承担义务,各共有人对外共同承担责任。因此,机动车共同共有人应成为共同被告,互负连带赔偿责任。
❿ 关于合同法的几个案例
你好,合同行为属于民事行为的一种。就合同行为而言,一个有效的合同必须:1、缔约当事人具内备相应容的民事行为能力。2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合意。3、按法律规定需要具备相关形式要件的,符合形式要件。而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显然买昂贵的戒指属于大宗交易,超出了其民事行为能力范围。故该合同因缔约当事人欠缺相应行为能力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需由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追认,合同方为有效,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