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A. 从性质和特征看,为什么国际法是一个特殊的法律体系
国际法作为一个独特的法律体系,其性质和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这些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和平等的地位,不存在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或世界政府。国际法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性,与一般法律相似,都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以下是国际法的一些基本特点:
1. 国际法是平等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系。由于国家拥有主权,国际法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等地位,这是其核心特征。
2. 国际法的制定过程由国家本身完成。国家通过明示或默示的协议,在合作与冲突中共同制定或认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3. 国际法缺乏超越国家之上的强制机关。其执行依赖于国家的单独或集体强制力作为保障。
4. 国际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这些文件体现了国家间的共识和协议。
5. 国际法并非单纯反映某个或某类国家的阶级意志,但它也不超脱于阶级之外。在任何时候,国家都会根据自身利益来主张、解释和利用国际法。
国际法的国际性进一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基础的国际性:国际法的基础是国际社会,而非单一国家的国内社会。
2. 调整对象的国际性:国际法主要调整国际关系,即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际法律关系。
3. 形成方式的国际性:国际法是通过国家间的交往,以共同同意的方式,如习惯或条约,形成的法律。
自国际法形成以来,它一直以国家为中心。然而,自20世纪起,国际法出现了一些变化。国际法不仅是关于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且更加注重以下价值和目标的追求:
-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 促进国际合作
- 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
- 确保公正和公平的国际关系
这些变化表明,国际法在不断适应新的全球挑战,并在国际社会的法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 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时期,出现了国际法的萌芽。主要是习惯规则,但也有成文的类似于现代条约的一些文件(如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和赫梯王国皇帝订立的同盟条约)。国际法形成于近代时期。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可称为国际法的转折点。主权国家的出现与主权观念的确立是国际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罗马帝国的“世界主权”已不复存在,国际社会开始探索在一个平行的国际社会,如何建立一种大家都需要的秩序(否则,像三十年战争这样的灾难会不断发生),于是,国际法应运而生,成为建立这种秩序的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国际法的原则与规则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一些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国际法原则与制度,如主权平等、国际关系民主、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条约神圣、公海自由、尊重人权与人道主义等得到确认和发展。国际法的领域不断扩展和充实,如外交法、战争法、条约法、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海洋法、领土法、空间法、国际争端解决法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国际习惯法与条约法规则。也出现了一些像巴黎联盟、伯尔尼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专门性的行政联盟,也可以称为是现代专门性国际组织的前身。但总的来讲国际法的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的制度也不够完善。而且,这一时期,作为国际法的主体的国家还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欧洲之外的国家大多还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或者是列强的附庸。一些原始而反动的原则与规则还保留着一些残余,如武力征服的合法、势力范围、领事裁判权、殖民地、不平等条约等还是较为普遍存在的。
C. 从国际法角度看( )是国际法的基础。 A.核不扩散原则 B.基本人权原则 C.国籍管辖权原则 D.国家主权原则
【答案】:D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统治权力。对一国国内而言在国家权力之上不得再有权力;对其他国际社会成员而言为独立存在的权力,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管辖和支配。但各国在行使主权时不得违反其承担的国际义务。从主权与国际法的关系上看,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基础,国际法是在主权基础上产生的,其产生的本身是对主权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