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生效前用工
⑴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临时工规定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已经没有临时工。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其时已经没版有临时工。自1995年1月1日劳权动法实施,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所有劳动者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没有正式工与临时工之分,只有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享有平等的权利。
劳动部办公厅
《对<关于临时工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劳办发〔1996〕238号
一、关于是否还保留“临时工”的提法问题。《劳动法》施行后,所有用人单位与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各类职工在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此,过去意义上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的临时工名称已经不复存在。用人单位如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使其享有有关的福利待遇,但在劳动合同期限上可以有所区别。
⑵ 新劳动合同法生效前为什么公司会让签劳务派遣合同
1、新劳动合同来法生效前公司会让签源劳务派遣合同,用人单位这样的做法,就是想规避用工风险,把劳动关系转移到劳务派遣单位,同时中断员工的工龄,不过最高法院的解释对此有特别的说明。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第五条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一)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
(三)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
(四)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
(五)其他合理情形。
⑶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补偿金工作年限的计算
【经济补偿 范围来】《劳源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⑷ 劳动合同法未生效前,劳动合同法之“用工之日”建立劳动关系,是否溯及
08年以前适来用劳动法
第十源六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第九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⑸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临时工合同问题
劳动合同法中没有临时工一说,临时工在法律上称非全日制日用工内。
《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六十八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七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⑹ 新的劳动合同法有没有溯及力
新的劳动法没有朔及力。 详见下列: 第九十七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 继续履行;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 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 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 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解析】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施行的过渡性条款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法施行的过渡安排。从理论上说, 就是回答劳动合同法的溯及力的问题。所谓法律的溯及力, 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后,对它生效前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论,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应当在法律中明确。 本条规定就是回答劳动合同法哪些规定有溯及力, 哪些规定没有溯及力。 从1994年劳动法通过, 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正式确立到现在已有十多年, 目前企业已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法对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现行的劳动合同怎么办, 这是劳动合同法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本条的规定就是要解决劳动合同法生效以后, 现行的劳动合同该怎么办、相关的制度如何衔接等问题。 本条的规定有以下四层含义: 一、本法施行后,正在履行的劳动合同怎么办 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 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论,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 应当有效,应当继续履行。这样,不至于形成新法施行, 劳动者都需要跟用人单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避免劳动关系发生大的波动。 二、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如 何计算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 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 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 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法施行后, 就要回答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从哪一次计算。 根据本条的规定, 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 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即劳动合同法生效前订立、劳动合同法生效后仍在履行的劳动合同, 不计算在连续订立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内。 如一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了一个两年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生效时刚履行完一年,还有一年的合同期限。 如果这个合同期限到期, 该劳动者还与用人单位订立一个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 这个正在履行的劳动合同,不计算在连续订立的劳动合同次数内, 也就是说连续订立是从新订立的劳动合同开始计算。 三、本法施行前的事实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劳动合同制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签 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发生劳动争议, 处理起来没有合同依据,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个问题,本法做了相应的规定。如本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对超过一个月还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第八十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 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对于本法施行前已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根据本条的规定, 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否则,也应当承担本法第八十二条的法律后果。 四、经济补偿的年限如何计算 经济补偿是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 用人单位对在本单位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的货币补偿。 它既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本单位辛勤工作的回报, 也是对劳动者重新找工作期间的一种生活补助。 劳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根据这一规定, 1994年劳动部制定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具体规定了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形和标准。本法根据实践的情况, 结合劳动法制定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 在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七种情形, 在第四十七条规定了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与现行的做法相比, 本法扩大了给予经济补偿的范围, 即除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要给予经济补偿外,对劳动合同终止, 也要给予经济补偿。也就是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劳动合同自然终止,用人单位也要支付经济补偿。 虽然这种做法是为了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的举措, 但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用工的成本。对这部分成本, 原来用人单位用工时并没有考虑。 如果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如果从本法实施前开始计算,显然不合理。 因此, 本条规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 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同时,考虑到劳动部制定了《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做了具体规定, 目前企业也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做的。另外, 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也要支付经济补偿, 虽然这个暂行规定执行到2001年6月被废止, 但劳动合同期满支付经济补偿也要执行到2001年6月。 而且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 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也规定劳动合同期满, 也要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经济补偿。目前这个规定还有效。 本法需要与现实的做法相衔接,因此本条规定, 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 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http://www.laodonghetong. org/957a.html
⑺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经济补偿金是否该分段计算。
可以,之前有《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里面对经济补偿金做了规定,2008年1月1日后的按照《劳动合同法》执行!
2008年1月1日前,关于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主要是依据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有关规定。实务中,在涉及分段计算时,就新旧法之间的主要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劳动合同法》新增的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
在以下《劳动合同法》新增加的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下,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2008年1月1日前的工作年限不予计算:
(1)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
①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②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③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④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职责、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⑤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⑥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2、对于高收入劳动者经济补偿支付标准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对高收入劳动者经济补偿支付标准,按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封顶;《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对于高收入劳动者经济补偿支付标准则不设上限,根据其实际工资确定。
3、对于支付年限的计算
《劳动合同法》对于支付年限的规定上,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均按1年计算。
4、对于支付年限的封顶
《劳动合同法》仅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年限做了“最高不超过12年”的封顶限制,除此之外,任何情形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均不限制支付年限。《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则规定下述两种情形下,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年限受"最多不超过12年“的封顶限制:(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⑻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存在用工问题如何解决
劳动关系成来立及应订立劳动合同自,及从开始上班日期起就算用工之日。
劳动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所以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不以试用期和转正而改变,只要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必须购买。
《劳动合同法》第38条有规定,用人单位不给参保的,员工可以随时辞职,并要求公司支付补偿金和补交社保的。
用人单位非过错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支付1个月工资(代通知金)后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还应支付补偿金,补偿金根据工龄来算,一年补偿一个月。
⑼ 新劳动合同法 对过去的劳动纠纷生效吗
1、以前没有签订合同属于事实劳动关系,你爸爸一样可以得到保护。不必担心。
2、公司既然要求与员工签合同,应该让你爸爸尽快签订,即使合同工资约定的很少也没关系,因为公司不可能真的按照那么少的标准发放薪资,而是依然按照以前的标准。
3、如果你爸爸现在不与公司签订合同,将被视为主动辞职,那样就一点儿补偿都没有了。尽管他可以以合同工资与实际相比过低为理由申请仲裁,也可以得到支持,并获得相当于他现在十几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但是很麻烦。
4、签订合同后要注意保留工资条,作为实际工资标准的证据。一旦发生纠纷,法律认同实际工资,而不是合同工资。这一点很重要!
5、无论是现在还是新法实施后,一旦你爸爸被辞退都将得到补偿,标准是每一年工龄补偿一个月的工资,工资标准按照过去12个月的月实际收入平均计算。新法实施后,如果你爸爸合同期满,公司不再续约,也要按照上述标准予以补偿。
6、你爸爸已经拥有十几年工龄了,这是很重要的资本,要珍惜!千万不要做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事情,因为那样公司可以立即辞退,而不给于任何补偿。
7、《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更加全面,届时企业辞退员工将很困难,而员工和以前一样可以自由辞职。你听说的情况与实际不符,希望你尽快阅读《劳动合同法》,这样对今后保护自身利益十分有利。
⑽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工龄如何计算
劳动合同法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请问2008年以前的经济补偿有什么标准吗?律师解答:区别:劳动合同法以前,不满一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以后,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其它一样。 工龄的相关知识: 计算工龄的方法 1、连续计算法,也叫工龄连续计算。例如,某职工从甲单位调到乙单位工作,其在甲、乙两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不间断地计算为连续工龄。如果职工被错误处理,后经复查、平反,其受错误处理的时间可与错误处理前连续计算工龄的时间和平反后的工作时间,连续计算为连续工龄。 2、合并计算法,也叫合并计算连续工龄。是指职工的工作经历中,一般非本人主观原因间断了一段时间,把这段间断的时间扣除,间断前后两段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如精简退职的工人和职员,退职前和重新参加工作后的连续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 3、工龄折算法。从事特殊工种和特殊工作环境工作的工人,连续工龄可进行折算。如井下矿工或固定在华氏32度以下的低温工作场所或在华氏100度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工作的职工,计算其连续工龄时,每在此种场所工作一年,可作一年零三个月计算。在提炼或制造铅、汞、砒、磷、酸的工业中以及化学、兵工等工业中,直接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职工,在计算其连续工龄时,每从事此种工作一年,作一年零六个月计算。 在计算一般工龄时,应包括本企业工龄在内,但计算连续工龄时不应包括一般工龄(一般来说,因个人原因间断工作的,其间断前的工作时间只能计算为一般工龄)。现在确定职工保险福利待遇和是否具备退休条件时,一般只用连续工龄。所以一般工龄现在已经失去意义。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以后,以实际缴费年限作为退休和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之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