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争议时效
1. 单位违反劳动法起诉的时效性是多久
申请劳动仲裁的一般时效为一年。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一年的时效期间还不能保护回劳动者的合法权答益。如在有的行业,尤其是建筑业,拖欠工资问题比较突出,工人的劳动报酬很多到年底才结算;还有些劳动者为了维持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对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不敢主张权利。如果都适用一年的仲裁期间,不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已经终止的情况,则没有维系劳动关系这样的顾虑,因此本条第四款作出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的规定。
2. 劳动法仲裁争议时效
对方来是否有权利要求申仲裁,需自要看对方要求对哪些事由进行仲裁。不能一概而定,要看案由。
劳动者只要附合下列条件,便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1、申诉人必须是与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劳动者;
2、申请仲裁的争议必须是劳动争议;
3、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必须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4、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有明确的被诉人 和具体的仲裁请求及事实依据;
6、除非遇到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申请仲裁必须在规定的时效内;
7、申请书及相关材料齐备并符合要求。
3. 劳动法诉讼时效是几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专裁的时效期间为属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3)劳动法争议时效扩展阅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目的: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时间及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范围: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4. 劳动法一年的时效是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
所谓一年的时效,劳动者及其近亲属和工会申请工伤认定时效为一年,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5. 劳动争议案件诉讼时效
1年。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根据《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 天内,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劳动法争议时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结合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主体既有法人, 又有劳动者个人, 以及劳动争议必须及时处理等特点和要求, 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管辖一般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具体讲, 对于案情比较简单、影响不大的劳动争议案件, 一般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作第一审; 对于案情复杂、影响很大的劳动争议案件, 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有困难的, 可由中级人民法院作第一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