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仲裁证书考试时间怎样考
⑴ 报考仲裁院劳动辅助人员有什么资格证书
《劳动法》《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劳动人事争议办案规则》《劳动实施条例》
这只是一些大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政策性文件,是在实际操作中适用的。
⑵ 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多长时间
仲裁申请人应当提复交书面制的仲裁申请,并依照被申请人的数量提交副本。申请书应载明法定内容,包括: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仲裁委员会在受到申请后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或5日内不作出任何答复的,申请人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决定受理的,应当制作受理决定并送达申请人,并在受理后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10日内提交答辩书,但是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仲裁。
⑶ 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院工作人员考试内容
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院是全额事业单位,考试内容要看是否有专业知识考试,如果在招考简章上列明需考专业知识,则考试内容包括法律知识,重点为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
⑷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的考试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而设立的,其指导思想是大力推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用人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专业管理人员。其基本要求是: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具备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调和沟通能力,基本调研能力。服务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及其中介机构和企业相关部门。
三、业务要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共设置6门。6门课程全部合格后,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
四、考试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3314 培训与就业 7 证书课程
3315 劳动关系 6 证书课程
3316 养老保险 6 证书课程
3317 失业保险 6 证书课程
3318 医疗与生育保险 7 证书课程
3319 工伤保险 6 证书课程
五、课程说明
1) 培训与就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管理体 制、现状;职业培训的基本理论;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及其改革方向、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政策;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我国的就业形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业的基本理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管理;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基本政策;特殊群体的就业政策;涉外就业和农村就业。学习本课程能够全面了解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培训基本理论、政策、原则及方法。了解我国就业基本制度、政策;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目的。
2) 劳动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和发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知识;无效劳动合同的判断方法;劳动争议的社会背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的立法内容、组织机构、程序等问题;结合案例分析介绍劳动争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是一门改革性、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考生加深对劳动关系相关内容和政策的理解,掌握处理劳动争议的正确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 养老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现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养老保险经办工作流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考生初步掌握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熟悉有关养老保险政策法规,了解当前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掌握养老保险业务知识及经办工作基本流程。
4) 失业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内容有:失业保险制度概况,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争议及处理,失业保险管理;国外失业的保险制度;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及发展方向等。通过学习,使考生了解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过程,熟悉失业的基本政策,初步掌握失业保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5) 医疗与生育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与改革;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现行制度的政策规定,包括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基金的筹资与管理、医疗服务,待遇支付、费用结算,管理信息系统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生育保险制度的政策规定、基金筹集、管理与待遇支付。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了解医疗、生育保险的基本理论,熟悉并掌握医疗、生育保险政策及经办工作,从而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6) 工伤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工伤保险制度的各项政策规定;包括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差别与浮动费率的确定方法,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及经济补偿标准,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了解工伤保险的基本理论,熟悉、掌握工伤保险政策及工伤评残标准。
六、报名及注意事项
1)报名方法
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的考生,到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教育部门或助学基地报名(报名时须预订学习媒体并缴纳相关费用),由各市劳动保障局或助学基地汇总后报省助学办,由省助学办向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办理集体报名手续。报名时,考生需填写《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报名登记表》。首次报名者需提交个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及近期一寸免冠照片2张,其他报名者需提交近期一寸免冠照片1张。
2)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
上半年的报名时间为3月份,考试时间为5月中旬,为期一天半。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及代码分别为:《就业促进与职业能力建设》(3314)、《养老保险》(3316)、《工伤保险》(3319)。
下半年的报名时间为9月份,考试时间为11月中旬,为期一天半。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及代码分别为:《劳动关系》(3315)、《失业保险》(3317)、《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12325)。
注:各地的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略有调动,如要报考见当地考试服务中心公告。
3)考试费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考试费,按照原劳动保障部统一规定执行:130元/人/科/次。教材费总价112元(外地报考者需邮寄教材的,另收教材费20%的邮寄费)。助学费每人每科次7元。
注:教材费用不同地区略有区别,这里提供的是2012年11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的教材。
4)相关要求及规定
1.原则上新从事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的人员和现年龄在40周岁以下人员,要求在三年内通过学习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
2.现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未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人员,要求在三年内完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3.现年龄在42周岁以下、未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在三年内完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历教育。
4.将参加“双证书”学习与干部的培训、使用、晋升及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对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任用。
⑸ 劳动关系协调师报考条件报名时间|报名条件|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
每年5月、11月全国、省统考,一般在考试前45天截止报名。考生可提前两三个月咨询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或者关注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布的通知。
2、报名条件:
劳动关系协调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报名方法:
劳动关系协调师报名一般为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
采用现场报名的,考生可在当地指定报名点或培训机构进行报名,在校生一般在本校指定报名点报考。
采用网上报名方式的,考生需登录网上报名系统,上传个人信息进行申报。
(5)劳动法仲裁证书考试时间怎样考扩展阅读
报名材料:
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考生请填报《劳动关系协调员(师)职业资格鉴定个人申报表》。
并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
(2)大一寸黑白光面照片4张;
(3)学历文凭复印件和职称证书复印件;
(4)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证书复印件;
(5)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或相关职业)年限证明;
(6)不少于3000字劳动关系主题的论文一篇。
⑹ 请问劳动仲裁要经过哪些程序,要多长时间
申请劳动仲裁的流程如下。劳动仲裁自申请至结案,规定45天内完成,最多延长15天。
一、提交申请书: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 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4. 申请仲裁的日期。
二、仲裁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三、开庭审理:仲裁庭应当于开庭的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照撤诉自理,对被申请人可以做缺席裁决。
四、仲裁调解: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未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
五、仲裁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延长期限不超过十五日。仲裁庭裁决后应当制作仲裁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