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印度刑事诉讼法

印度刑事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1-11-15 22:36:53

Ⅰ 如今的拿破仑在法国是什么地位

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

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

(1)印度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拿破仑的相关影响:

1、拿破仑捍卫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时期的成果,保护了法兰西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既得利益。使得1815年法国的君主专制最终复辟之时,受到了人们的反对。

2、《拿破仑法典》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宪法、商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制体系,构成了拿破仑时代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法国六法体系。

3、1797年12月,从意大利凯旋的拿破仑被授予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头衔。拿破仑远征埃及时还成立了埃及科学院,任命蒙日为院长,自任副院长,并时常将科学院的人召集起来讨论问题。

Ⅱ 宋代的代表性刑法是什么

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内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容法典。
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合计213门。

Ⅲ 急求英语作文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比较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classifications of legal system, according to various standards and criterions, among which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law modalities could well be deemed as one universal practice. As is much accepted, there could be 2 prominent legal systems in the world of capitalism. One is Civil law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More details would come as follows: Civil law system (also named as Continental law system, Roman law system, or Codification law system). It started with the Rome lex, but its solid foundation is French or Gallo Civil Code. It is no doubt that French law and German law should be its two profound feature lex. --------Based on Civil Law and codification oriente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lso called as common law system or British law system) It started with the Norman Conquest (11-14 century), with the common law as its sole and most important foundation. America and Great Britain are the two outstanding leges. -------Great emphasis is put on the Case law, not the statutory law.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witnessed great progress in law, much more mature and stable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others. But their inner distinctions should never be neglected. Herein is the general comparison between Civil law system an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1. Different sources of law . The former tends to give authority to Constitutional Law and other statutory ones , though it respect the important role cases play, never would it credits cases to be one source of law. While the latter thinks the other way, both cases and statutory laws as well are treated as sources of law, which delivers the massage-----Judges could make law rules . 2. Different inner structure or classification The former tend to put its law into Public law (Constitution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Criminal Law ,and Procere Law) and Private one( Civil Law , and Commercial Law) , but the latter makes no such categories, and it comprises the common law as the staple and equity law as a supplement for inadequate remedy. 3. Different compilation methods The former has a special favor for codex, easily put, the codification .While the latter takes to singular rules. That is to say, the compilation of the former is much strict, compared with the flexibility enjoyed by the latter. 4. Different legal proceres and formulae The formal adopts the inquisitional proceedings , with the judge be the anchor . The latter choose the adversary system , the judges and jury plays the role of impartial fact-finders. 5. Difference in legal terminology and concepts For example , the civil law system rules that the common law should be the whole set of laws except the Constitutional Law ; while the latter thinks the common law is equal to case laws , with some trivial distinctions ( the interpretation made by judges). All in all , their difference is narrowing down , but it is absolutely impossible for the two to achieve absolute accord .

Ⅳ 我国现行刑法是

少杀慎杀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死刑政策,该政策包括三层含义:1、我国现阶段有必要保留死刑;2、我国当前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3、彻底废除死刑是我国刑法应当努力的方向。当前应切实贯彻这一死刑政策,从立法司法两个方面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关键词」死刑,刑事政策,思考

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可以说,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律的灵魂和指针,而刑事法律是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定化。深入并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的死刑政策,对于正确适用死刑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 少杀慎杀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死刑政策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执政党就提出了“保留死刑、少杀慎杀”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指导我国死刑适用的基本政策。长期以来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表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我国执政党对死刑的性质和作用的理性认识。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犯罪现象的日趋严重和“严打”斗争的进行,有学者对于“少杀慎杀”是否仍是我国当前的死刑政策提出了异议。他们针对1983年“严打”开始以来,我国死刑立法不断扩展,死刑适用人数骤然增多的现状,指出我国的死刑政策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即由“少杀慎杀、限制死刑”转向“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注重适用死刑”,并将现阶段的死刑政策概括为“强化死刑”。 [1]

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尽管自1983年“严打”开始以来,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中确有扩大死刑适用的倾向,但据此反推我国的死刑政策有了根本变化并无充足理由。应当说,实践中一度出现的死刑过度扩张的倾向是不正常的,它是“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的结果,而并不意味着这一政策本身有了根本变化。“保留死刑、少杀慎杀”这一基本死刑政策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同刑罚发展的国际趋向也是基本吻合的。1998年10月5日,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特别强调对公民生命权利的保护,倡导各国应将废除死刑作为最终目标,在一时不能废除死刑的国家,应将判处死刑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可以说,“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同上述《公约》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仍应当坚持这一政策,使之真正成为死刑立法和死刑司法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

二、 我国现阶段死刑政策的内涵解读

我国现阶段的死刑政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应当全面、系统地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我国现阶段有必要保留死刑

从宏观的历史大视野看,死刑的废除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刑罚现象演进的必然结果。但死刑的废除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各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死刑的废除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表。就我国现状而言,废除死刑的诸多条件尚不成熟,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死刑的存在仍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原因和理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废除死刑的物质条件尚不具备。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也比较低,而“在一个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社会,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大,人的生命价值相对低,因而缺乏死刑废除的必要物质条件。” [2]反观国外废除死刑的国家,大多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由此可见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死刑存废的决定作用。

2、严峻的治安形势不允许。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犯罪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凶杀、伤害、抢劫、强奸、爆炸等恶性案件的发案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安全感,在如此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下,彻底废除死刑是不现实的。

3、缺乏社会心理基础。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未曾接受过近代西方那样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的洗礼,因而权利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加之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人的生命价值尚未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观念极为浓厚,杀人偿命几千年来被视为天经地义之事,这一思想至今在广大民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而死刑的存在目前仍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全然不顾这一现实而强行废除死刑,不会得到广大国民的认同,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当前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在我国现阶段有必要保留死刑这一问题上,人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类似西方那样的死刑存废之争在我国并未出现。但在我国存在另外一场关于死刑问题的论争,即所谓的死刑限制与扩张之争。1979年刑法典颁行不久,我国即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代,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的犯罪日益严重,社会治安状况趋于恶化。在此背景之下,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主张扩大死刑适用的思潮,认为扩大死刑是同犯罪作斗争的形势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只有通过严厉打击,才能遏制犯罪日益猖獗的势头,争取社会治安形势的根本好转。持死刑扩张论的学者尽管在刑法学界不占多数,但这种观点得到司法实务界及大多数民众的赞同和支持,因而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一度产生重大影响。在立法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死刑罪名激增,从1981年到1995年的14年间,我国的死刑罪名增加了40余个,平均每年增加3个多,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各国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另外,立法者还通过修改有关法律使死刑核准权大范围下放,从而为扩展死刑的适用提供了程序上的便利。在司法方面,死刑的扩张主要体现在死刑适用标准的降低,甚至有个别司法机关提出“可杀可不杀的杀掉”;同时,死刑案件中不注重程序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有的司法人员把“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简单理解为“速判快杀”,死刑复核往往流于形式。

然而,死刑的急剧扩张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0多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在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刑罚量与犯罪量同步增长的“两高”局面,严重刑事犯罪依然居高不下,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令人担忧。针对这种局面,我国刑法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急剧膨胀的死刑立法进行理性的反思,并指出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3]正如死刑限制论者所指出的,死刑的威慑力是有限的,死刑的作用一旦被夸大、神话,死刑的威慑力度就必然会减弱,刑罚的公正性也会受到损害乃至丧失殆尽。作为立法者,对死刑的作用应有冷静、客观的认识,立法不应一味去迎合、满足普通民众出自本能、情绪性的报应要求,而应当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正确引导人民群众。 [4]

近年来,限制死刑、减少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已成为刑法理论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立法者的重视。在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典中,尽管并没有大幅度地削减死刑,但在死刑的限制方面还是有所动作,如取消对未成年人可以判处死缓的规定,严格盗窃罪、故意伤害罪等的死刑适用条件,等等。可以预见,尽管死刑扩张论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有相当市场,但严格限制死刑必将成为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主流趋向。

(三)彻底废除死刑是我国刑法应当努力的方向

虽然在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具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消极等待,而不能有任何作为。在当前刑法理论界,一些学者似乎非常忌讳谈死刑废除问题,这种态度应当改变。死刑的废除注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从现在就开始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而朝着这一目标迈进。除了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外,观念因素是中国废除死刑进程的最大障碍,而学者们正可以在启迪民智、引导舆论方面有所作为,这也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应当在积极倡导人权、法治观念的基础上,逐步淡化广大民众的报应思想,促成刑事立法及司法者树立理性的死刑观,破除对于死刑功能的盲目崇拜,以严加控制死刑的适用。在促使全社会死刑观念更新的前提下,应抓住时机,积极推动刑事立法的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削减刑法中的死刑罪名,最终达到完全废除死刑这一宏伟目标。只要全社会为之作艰苦不懈的努力,相信这一目标尽管是长远的,但并非遥遥无期的。

三、贯彻“少杀慎杀”方针,严格限制死刑适用

在我国现行死刑政策的贯彻上,最为关键的是合理限制死刑的适用。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死刑虽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加严格限制而放任死刑的扩张,必然同世界刑罚文明的演进趋势相背离;同时,限制死刑也是朝着废除死刑的目标迈进的具体举措,正是在不断对死刑适用加以限制的基础上,死刑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消亡。
对死刑适用的限制可分为两大方面,即立法限制和司法限制。

(一)立法限制

应当说,1997年颁布的新刑法典对死刑立法做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时新刑法典颁布以来,在一系列的单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中,至今没有再增加死刑条款,体现了立法者对死刑问题保持着较为审慎的态度。但是,我国现行刑法中死刑条款过多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进一步裁减死刑罪名应是我国刑事立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刑法中共有近70种死刑罪名,其数量之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即使像印度、蒙古这样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国相当甚至不如中国的国家,其刑法中的死刑罪名也不超过10个,因此,以经济发展水平低为我国如此庞大的死刑立法辩解,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我国对一些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妨害风尚犯罪等也规定了死刑,仅刑法分则第三章所规定的可以适用死刑的经济犯罪达16个之多。这在当今各国刑事立法中是极为罕见的。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条的规定,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有关文件中,将这里的“最严重的罪行”解释为类似于谋杀这样的严重危及人身的犯罪。从各国立法看,对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妨害风尚犯罪不设死刑几乎成为通例。因此,我国立法上的死刑适用范围仍有相当大的缩减空间。笔者认为,刑法分则第三章中的死刑罪名,除了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几个直接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犯罪之外,其余均不必保留死刑。此外,刑法分则第六章中的传授犯罪方法罪、组织卖淫罪等死刑条款,也有裁减的必要。尤其是组织卖淫罪,属于无直接受害人的“风化犯罪”,其性质有别于逼良为娼的强迫卖淫罪,最高刑为无期徒刑完全符合罪刑均衡原则,实无规定死刑之必要,而且从实践看,公众普遍对这种犯罪的死刑判决缺乏认同感。例如,1998年北京马玉兰因组织卖淫罪被判处死刑后,据媒体的调查,人们普遍认为量刑过重,许多人对刑法规定对该罪可判死刑表示不可理解。因此,应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删减这些不是很有立法必要同时缺乏群众心理基础的死刑条款。

对于那些目前仍有必要保留的死刑罪名,应严格限定死刑裁量的具体标准,尽力杜绝在死刑条文中出现用语模糊笼统、可操作性差的局面。例如,刑法第125条规定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以“情节严重”作为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但何谓“情节严重”,立法上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潜藏着因执法的随意性而导致死刑滥用的危险。今后在修订立法过程中,应对这些概括性过强的死刑条款予以明晰化和具体化,将某些影响死刑适用的酌定情节予以法定化,以严格统一死刑的适用标准。

(二)司法限制

死刑案件的处理关系人的生死存亡,而人死不可复生,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便会铸成永远无法弥补的大错。一次错误的死刑裁判不仅会错杀一个或几个人,而且会动摇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和对司法机关的信赖,其危害较之一起严重的刑事犯罪,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死刑适用的司法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严格依法裁量死刑,严禁法外用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在死刑裁量中的要求和体现。死刑的裁量必须严格遵循刑法所设立的规格和标准,包括刑法总则规定的适用死刑的一般条件和刑法分则规定的适用死刑的具体情节,绝对不能逾越法定的界限滥施死刑。例如,刑法总则规定对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不能适用死刑,对此决不能随意突破,哪怕犯罪时差一天就满18岁的人,也不能判死刑。

2、必须从严解释和把握死刑立法。由于现行死刑立法的一些条款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实践中需要司法人员根据死刑政策和立法精神,结合具体案情予以把握。对于某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疑难问题,最好由最高司法机关作出统一而明确的解释,而对于涉及死刑适用的司法解释,一定要符合立法本意和刑事政策精神,贯彻从严解释的原则,不能借助于司法解释来扩张死刑的适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凡关系到死刑适用的,只能限制解释,不可随意地扩大解释。[5]

3、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特别注重程序公正问题。我国刑事立法对死刑案件的办理规定了比普通案件更为严格的程序,从而为防止错杀、滥杀提供了程序法上的保障。在办理死刑案件过程中,从侦查、批捕、一审、二审、死刑复核直到临刑监督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必须解决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消除刑讯逼供、非法取证、超期羁押等违法行为,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4、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从严把握,罪行极其严重的事实必须清楚,证据必须确凿。对于基本犯罪事实虽然清楚,但某些影响到罪行轻重的事实情节仍存在疑点,不能有力佐证的,即使能定罪,也不能适用死刑。在司法实践中,当办案人员内部对于犯罪是否属于罪行极其严重,是否属于可杀可不杀等重大问题存有疑问时,原则上不应判处死刑。

5、要理性对待民愤。死刑的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正义感中,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体现着人民意志的死刑立法同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感是基本一致的。应当承认,平息民愤是死刑适用时应当酌情考量的一个因素,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将民愤对于死刑适用的影响力夸大到不应有的程度,因为民愤毕竟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而感情不能代替证据,义愤不能代替理智。民愤这一情节只有在经过法官独立判断之后,才能对死刑的裁量发生适度影响。在实践中,由于社会公众很难全面细致地了解全部案情,加之某些传媒为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事实进行炒作,有意渲染案情或认为地取舍案情,从而会形成错误的舆论和民愤。在此情况下,法官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要敢于顶住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依法秉公而断,决不能盲从或屈服于不正确的民愤,从而牺牲法律的公正性和司法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办的死刑案件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铁案,才能杜绝冤杀无辜的悲剧发生,也才能真正体现人民法官对生命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6、要注意把握死刑裁量中的平衡原则。死刑裁量的平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纵向稳定,即从时间因素看,如果未发生战争、大规模动乱等突发性事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没有剧烈的变化,则死刑适用的标准和总量应大体保持稳定,不能忽高忽低,忽宽忽严。二是死刑裁量的横向协调。即从空间因素看,在同一时期内,死刑的裁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法院之间,应大体上保持一致,不应出现死刑适用的标准相互间差异过大,对近似案件所判结果过于悬殊的情况。在死刑裁量的纵向稳定方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司法机关过分强调紧跟形势,导致对死刑适用标准的把握时紧时松,甚至将形势需要凌架于犯罪事实本身和预防犯罪的目标。例如,有些法院在“严打”期间,把一些论罪不该处死的犯罪人也判了死刑,这种片面强调形势而置法定标准和死刑政策于不顾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在死刑裁量的横向协调方面,主要问题是不同法官、不同法院之间在死刑案件中量刑失衡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法官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判决的公正性。为此,应当选拔最优秀的法官来从事死刑案件的审判,确保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不出差错。为了减少死刑案件中的量刑偏差的问题,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精神,将1983年以来下放的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尽快收回,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以促进死刑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Ⅳ 印度吉二代哪里有代购

.

杭 州 五 舟 可 以为 客 户 购 买印 度已 经上 市、印 度 正 规医 院、

开 具 正 规 处 方 的 吉 三 代,

杭 州 五 舟 会 先 安 排 患 者 在 自 己 家 中 进 行 印 度 医 院 专 家 视 频 会 诊,

会 诊 后 工 作 人 员 会 将 药 物 及 医 院 处 方 等 以 快 递 的 方 式 寄 到 客 户 家 中,

客 户 可 以 足 不 出 户 就 能 买 到 安 全 放 心 的 丙 肝 药 物(索非布韦、达卡他韦和吉三代)。。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刑事证据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所有证据都应当具有证明力和证据能力.证据证明力是指证据对于待证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证据的证据能力,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这是证据的基本特征.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也基本反映了上述特征,具体表现为: 1.客观性.诉讼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主观猜测和虚假的东西.诉讼证据的客观性,是诉讼证据的本质特征,是由案件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证据的本质是事实.证据事实的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诸如物品、痕迹、文件等客观存在的物质;一种是被人们感知并存人记忆的事实.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的事实,都可以成为证据.二是证据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事实.伴随着案件事实的发生,证据事实便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了.证据的客观性,为公安司法人员调查收集证据,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真相,提供了物质基础. 证据的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应当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和真实的描述.无论是在刑事诉讼中,还是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行为人行为的实施及其后果的形成,必然会对所作用的环境、人或物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这些事实材料可能表现为一定的物品、文书,也可能是为在场人耳闻目睹,有所感知,而表现为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上述事实材料都是对案件事实的真实反映,是不依办案人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诉讼证据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那些虚幻或虚假的情况,一切主观的东西,都必须排除在诉讼证据之外. 在刑事诉讼中,所有的证据都必须具有客观性.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使用二定的手段、方法实施的,必然会相应地在客观外界留下证据.从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到其实施犯罪的过程及犯罪现场,总是要与外界的事物发生联系,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人和物,从而留下一定的人证和物证.由于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犯罪人既然实施了犯罪,侵犯了一定的人和物,那就必然会在客观上引起一定的变化,留下相应的痕迹、物品,或者为周围的人耳闻目睹,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和记忆.这些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据此便能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 2.关联性.诉讼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诉讼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的联系.证据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必须是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事实.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所有的客观事实都能成为证据,只有那些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的事实才能成为证据.证据之所以能够对案件事实起证明作用,正是由于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联系.凡是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对查明案件有意义的事实,就可以作为证据;凡是与案件事实无关的,对查明案件没有意义的事实,不论其是多么真实可靠,都不能作为证据. 证据是伴随着案件的发生过程形成的,所以,证据和案情之间应当具有某种客观的联系.证据和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有的是因果联系,有的是非因果联系;有的是必然联系,有的是偶然联系;有的是肯定性的联系,有的是否定性的联系;有的是时间上的联系,有的是空间上的联系;等等.证据事实可以是案件事实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案件事实发生的方式方法,或者是案件发生时的条件.只要与案件的某一方面、某种情节存在客观联系,对查明案情有意义,就可以作为证据.所谓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就是指证据与案件存在的客观联系的程度,以及对确定案件事实的作用. 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客观联系的事实不能成为证据.那些具有假想联系、主观联系的事实,不但不能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反而会误导办案人员.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办案人员对收集到的各种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即办案人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除了要对证据的客观性进行认定外,还必须查清证据是否确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 3.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证据的这一特征表明:其一,诉讼证据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无论是公安司法人员收集证据,还是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证据,都应当合法,否则就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为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确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无论是在刑事诉讼中,还是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各种证据的取得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非法取得的证据,在证据理论和诉讼理论上,严格讲是不应当具有证据效力的,更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其二,诉讼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即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形式上必须符合法律要求,否则,就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我国诉讼法对证据的种类作了明确规定,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2款规定了七种证据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其他诉讼法也作了相应规定.同时还对各种证据的形式也作出明确的要求,如物证、书证必须附卷,不能附卷的要通过照相、录像、制作模型等方式附卷;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当事人陈述,应当以书面形式加以固定,并经核对无误后,由证人、保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民事或行政诉讼当事人签名盖章;鉴定结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由鉴定人签名盖章;勘验、检查笔录、现场笔录,根据需要分别采用书面笔录、绘图、照相、录像等形式,书面笔录要由勘验人员、现场见证人签名盖章;等等.其三,诉讼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出示和查证.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物证必须当庭出示,让当事人辨认;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未经法庭查证属实的材料,均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Ⅵ 1像什么2像什么3像什么4像什么5像什么6像什么7像什么8像什么9像什么10像什么

向当地教育局或有关部门举报就可以。举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如今很多学校有乱收费以及体罚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遇到之后就要第一时间去举报,举报时候要注意提供有力的证据,这样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证据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我国的法制化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因此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纠纷都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举报的话题,很多官员领导都是被举报之后呗查处,对于任何单位也可以举报,比如就可以举报学校,那投诉学校打什么电话?下面就详细介绍。
▲一、投诉学校打什么电话?
向当地教育局或有关部门举报就可以。
举报有法律依据,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都为了举报提供了法律依据。
《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
《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举报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如今很多学校有乱收费以及体罚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遇到之后就要第一时间去举报,举报时候要注意提供有力的证据,这样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证据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Ⅶ 印度吉二代怎么代购呢,有办法吗

这个很好代沟的,印度易安药房直由吉二代 包海关费,带发漂,可邦代

Ⅷ 对女人最残忍的刑法是哪个国家

非洲一些部落

Ⅸ 印度 死刑的执行方式

《印度刑事诉讼法》第354条第5款规定了死刑采取绞刑的方式。
印度的军事法律(如《空军法案》、《陆军法案》和《海军法案》、《国家安全防卫法案》第115条)中有枪决的执行方式,其判决需经5人审判庭的2/3通过,但目前未见枪决的相关例子。

Ⅹ 军事法庭与人民法庭有什么区别,适用什么法律

军事法院(MILITARYCOURT)是国家设立在军队中的审判机关。

根据总政治部1986年颁发的《关于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所列案件的管辖范围的通知》,军事法院直接受理下列案件:

遗弃伤员案;虐待俘虏案。适用我国《刑法》中专门的军人犯罪。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民事法庭适用《民法》、《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民事案件的规定;刑事法庭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刑事案件的规定;行政法庭适用《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10)印度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我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自然也有专门的军事法,军事的立法、司法、执法、和相关人员单独配备,这也就是军事法院存在的必要性,军事法不同于民法,既在宪法框架内,又有特殊性,有军队的地方,军事法院是必须存在的。

军事法院和民事法院有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审理案件的时间。

普通民事案件,不服审理结果的,可以提起上诉,三级审理最高能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军事法庭就不一样了,军事法庭审理案件的时候,初审就是终审,所有案件一次审理完成。审理案件并决定审判结果。在职权范围内,军事法院可以审判正师职以上人员的第一审,审判涉外刑事案件、 高院授权或指定审判的案件 。负责二审、死刑复核、再审的审判任务。

军事法院可以审理下面几类案件:

1、现役军人(含军内在编职工)和非军人共同犯罪的,分别由军事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国家军事秘密的,全案由军事法院管辖;

2、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军内经济纠纷案件和指定管辖的案件。

3、受理遗弃伤员案、虐待俘虏案。

4、军人违反国家宪法、法律和军事法。

热点内容
中央银行法律制度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0 15:26:04 浏览:483
院长法官 发布:2025-09-20 15:24:37 浏览:905
孕产期女职工劳动法 发布:2025-09-20 15:17:52 浏览:947
新婚姻法对全职主妇 发布:2025-09-20 15:10:37 浏览:425
东莞法律咨询律师在线 发布:2025-09-20 15:01:13 浏览:456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发布:2025-09-20 14:56:35 浏览:107
请律师贵不贵 发布:2025-09-20 14:54:39 浏览:875
校规司法鉴定 发布:2025-09-20 14:28:39 浏览:562
财经法规主要学什么 发布:2025-09-20 14:27:39 浏览:562
治安处罚条例扰民 发布:2025-09-20 14:20:00 浏览: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