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复习资料

行政法的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2021-11-16 01:33:46

『壹』 行政法该复习哪些

看你怎么学了,,想过考试的话用北大姜明安的或者政法张树义的都不错..重点当然是行政处分那一大块了,,,还有作为基础的行政法原则,肯定会考论述题

『贰』 行政法要怎么复习呀

复习《行政法学》之要领
1、通读教材,把握脉络
考生拿到教材后,应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除了比较仔细地阅读绪言,了解教材的指导思想,结构体系,主要内容以及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外,其余部分也应循序渐进地认真地从整体上通读教材。读完一遍教材后,你就会发现全书可分为绪言和总论两大部分,绪言主要阐明了行政法学的一般理论,包括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学习行政法学的意义和方法等。总论又分十二章,第一至第三章主要阐明了行政法的一般理论,包括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作用,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第四至第五章讲行政组织法,包括行政机关组织法,行政机关编制法,公务员法三部分。第六至第十章讲行政行为法,包括行政行为的一般原理和程序,具体讲了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三大部分,还讲了这些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问题。第十一章讲的是行政监督法,主要讲了行政法制监督。最后第十二章讲的是行政诉讼。这些是复习《行政法学》的目录,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细以教材目录为准。
通读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把握教材脉络,另一方面还是为了熟悉教材内容,勾划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考生能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通读教材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解,并注意前后内容的关联性。每看完一章节,可看看目录,看能否联起教材内容,切忌断章取义。因为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容,前后是相互联贯,自成一体,只有系统全面地通读一遍教材,才能使学习了的内容脉络清晰,心中有谱。而且通读教材时,还忌走马观花,只看要点,而忽视对要点的解释。因为每一要点后面的解释都是帮助考生对要点的理解,有利于考生牢记要点,即使考试时忘记了要点,考生也可以根据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以及前后连贯的内容自己概括并提炼出要点来。可以避免死记硬背要点造成相似问题的混淆以及克服一旦考试情绪紧张,容易忘记要点的负面作用。
2、抓住重点、浓缩教材
要真正掌握教材内容,光第一遍的泛读还不行,还应对教材进行复读,复读就是精读、深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难点,才能深入浅出,浓缩教材。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从理解、熟悉概念人手。掌握概念,并非死记硬背,要抓住决窍,掌握概念的中心词,并旁推侧引。比如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应这样理解记忆:作为某一行为是一定社会主体实施的,就行政行为来说,肯定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而行政法所讲的行政行为是与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作出的,并且具有行政法意义的行为,而非行政主体从事的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职权无关的民事行为,行政主体实施的与法律意义无关的事实行为,也不是行政法所要研究的行为。因此,这个概念的中心词就是:“行政主体”,“行政职权,行政法律意义”。另外还要根据这个概念夯推侧引,注意一对或几个相通概念的比较,找出其异同点。比如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立法行为等等,这些概念是同类概念,这几个概念往往只是某个中心词的差异。通过这样比较,不易混淆同类概念,更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行政法学》中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组:行政与行政法;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执法、司法等行为;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行政仲裁和行政裁决;行政监督与行政检查;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法制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行政责任与行政赔偿等。这些概念必须牢固掌握,仔细领会。
其次,要抓住各章重点,领会各章精髓。每章都有各自的核心问题,考生在全面复习时要善于抓住这一核心问题,前后延伸展开。尤其是在精读教材后,要能合上书本将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联想回忆,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点。较好的方法是平时看书时自己能尽量地多找出每一章节可能拟出的论述题和简答题,同时还要注意有时一个论述题又可以分解为几个简答题,要注意题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比如教材第六至八章主要是围绕行政行为展开的,其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执法行为中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检查、行政合同等行为;行政立法行为中的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行为。行政立法行为又是围绕抽象行政行为展开的,涉及到行政立法体制、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行政立法的技术和效力等。
3、勤奋练习,功夫在书外
考生要在无硝烟的考场上做到临阵不乱、胸有成竹、运筹帷幄,还要多做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练习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辅导资料上的同步练习,一类是考生自己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自己根据往年考试中的题型及自己的需要自编的练习,还有一类就是模拟试题和往年的考题。这三类练习,一般是先做前两类,同步练习一般盖着了每章的知识点,考试八九不离十;自编练习往往是考生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容易疏忽忘记的知识点,虽有个体差异但针对考生自己有帮助。通过这两类练习,可总结出自己的错误,并将错误牢记心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直至练习到最后能熟练地做模拟试题和往年的考试题。
另外,考生在做练习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题型如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案例题很多是针对法律条文出题的。“功夫在书外”就是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还应注意我国行政立法的发展动态,熟悉那些没有附在教 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务员暂行条例入《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还应熟悉一些相关的行政管理法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土地管理法》、《海关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等。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对考生进一步了解行政法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使考生答题时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叁』 如何复习六大行政法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相关知识及应用。”
在《公安素质测试》的考试大纲当中,包含了对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另加行政强制法这六大行政法的考查,下文将围绕如何复习六大行政法展开:
(一)、结合重点,复习五大行政法
对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这五大行政法的考查,已经伴随着招警考试走过了好几个个年头,平均每年有 120道《行政执法素质测试》真题。从历年真题来看,对五大行政法的复习是完全有思路可寻,有重点可找的。而今年新增的《公安素质测试》、《社会保险执法素质测试》等科目,与考了多年的《行政执法素质测试》一样,都是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主导命题。《公安素质测试》中的五大行政法命题极有可能会延续往年《行政执法素质测试》的出题思路。考生完全可以利用《行政执法素质测试》的已有复习资源,复习《公安素质测试》中的五大行政法。中公教育专家建议以下几点:
1、《行政执法素质测试》95%以上考查法条
通过分析历年《行政执法素质测试》真题,可以得出95%以上都是考法条,对法条考查比较细,考查形式以真题为例:
【2013年-12】.侵犯生命权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 )倍。 A. 10 B. 20 C. 30 D. 40
【解析】B 《国家赔偿法》第34条规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对死者生前抚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应当支付生活费„„”。本条直接考查法条规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既然对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五大行政法侧重于考查法条,那么考生应讲究复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法条,争取逐条记忆、全面撒网,这是考试拿高分的必备法宝。
2、重点法条,重者恒重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发现《行政执法素质测试》侧重于考查重点法条、有些重点法条每年都会考到,比如,《行政诉讼法》的第11、25、54条„„;《行政复议法》的第6、12、15条„„;《行政许可法》的第14、58、69条„„;《行政处罚法》的第8、20、42条„„;《国家赔偿法》的第5、7、 39条„„。

『肆』 如何复习行政法

今年考完试总结的时来候源,我发现我其实用得是最笨的办法,大概步骤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步:全面抓教材,掌握书本框架。认真仔细的阅读课本,不求记忆,但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包括页脚的注释,每节后面的练习题。
第二步:在掌握答题框架的基础上做笔记(全部内容笔记【笔记一】)。
第三步:做真题的同时看笔记,并且列出每年真题的所有考试知识点别且按选择、名解、简答或者分析等分类。真题做完的时候,各个部分的考点也一目了然。
第四步:针对列出的重点做专题笔记【笔记二】,强化记忆。
第五步:回忆每部分内容,记不起来的速度翻书,加强记忆。
我考的是行政法方向,并且考试重点比较突出,所以我追求两个字:扎实。不知道你是参加什么类型的考试,完全可以视情况而定。第二部完全可以省略或者只简单的做树状框架笔记。
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成功。

『伍』 求 行政法学的复习资料,谢谢。

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这一定义的含义包括:
首先,公共行政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者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
其次,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第三,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举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有效包含两层含义,即有效性和效率。
2.简述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答: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组织及其职权、行政行为的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活动予以监督的各种法律规范之总和。
特征:○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的内容广泛。
○3行政法通常将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合为一体。
○4行政法的内容变动性较大。
3.简述行政法的调整范围。
答: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指行政法所要规范的特定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因行政活动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它们主要包括三类:
○1行政权的配置关系;○2行政管理关系;○3对行政权的监督关系。
4.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
答: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规章;
○7国际条约与协定;○8法律解释。
5.试论行政法的作用。
答:○1行政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2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4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6.试论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答: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对在实现国家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特征:○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具有恒定性。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互有权利义务,但具有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一般不具有可处分性。
○4行政法律关系设定的灵活性与及时性。
7.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答:○1行政权配置关系、行政管理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实体法律关系与程序法律关系。
○3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4行政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行政主体与其公务人员的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行政主体与监督主体的关系。
○5原初性法律关系、保障性法律关系和补救性法律关系。
8.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答: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它是任何种类的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方。
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
1行政主体相互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公务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
2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3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监督主体是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对行政主体享有国家监督权力或其他监督权利的各种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自身、行政相对人、其他各社会组织、团体及个人。
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
1物;2智力成果;3人身;4行为;5行政权力。
9.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答:产生: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定事由出现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按行政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规则形成的必然的权利义务联系。
变更: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后,因一定的原因而发生局部的变化。
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原行政法律关系不再存在,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即权利义务的消灭。但其核心应是主体双方原有权利义务的消灭。
10.简述合理行政原则的内容。
答: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具体要求包括:
1.行政行为必须平等对待相对人;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
3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正当的动机,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4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
5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其他公正法则。

热点内容
新婚姻法对全职主妇 发布:2025-09-20 15:10:37 浏览:425
东莞法律咨询律师在线 发布:2025-09-20 15:01:13 浏览:456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发布:2025-09-20 14:56:35 浏览:107
请律师贵不贵 发布:2025-09-20 14:54:39 浏览:875
校规司法鉴定 发布:2025-09-20 14:28:39 浏览:562
财经法规主要学什么 发布:2025-09-20 14:27:39 浏览:562
治安处罚条例扰民 发布:2025-09-20 14:20:00 浏览:371
加速到期合同法 发布:2025-09-20 14:19:58 浏览:844
十九司法部 发布:2025-09-20 13:58:05 浏览:49
劳动法中关于借工的规定 发布:2025-09-20 13:51:24 浏览: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