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壹』 简述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特点
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但并非所有社会劳动关系均由劳动法调整,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一般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其特点是:
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只能是自然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可以释放其脑力和体力的劳动能力以从事物质创造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务。在我国劳动者包括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用人单位是指使用和管理劳动者并付给其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在我国用人2.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职业劳动、集体劳动、工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非个人劳动、农业劳动和家庭劳动关系。
所谓实现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参加到某一用人单位中去劳动,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工作条件相结合,强调劳动过程,就是强调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生产过程,从而与物物交换的实现过程相区别。一般来说,物物交换的关系属于民法的范畴,与劳动过程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不受劳动法调整。在我国,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产生于职业劳动、集体劳动和工业劳动过程中,非单位的个人雇佣关系和农业劳动关系、家庭成员的共同劳动关系不由劳动法调整。
3.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财产关系的属性。
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就是将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内交给用人单位支配,因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属性。这一属性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使用、管理,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人身,关系到其健康和生命,关系到其劳动能力、劳动人格、尊严的维护,关系到其工资等物质权利的保护;这种人身属性也决定了劳动者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并应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按照劳动力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劳动。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是指劳动者有偿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由此缔结的社会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性质。而无偿、义务、慈善性劳动关系不由劳动法调整。这种财产关系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有一定区别。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主体之间因交换物化了的劳动(劳动成果)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而劳动法调整的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相交换的关系。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从属关系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通过现代契约形式——劳动合同确定的,双方当事人在建立变更或终止劳动关系时,依照平等、自愿、协商原则进行,因而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的属性,不具有惩罚性、强制性。但由于双方力量的不平等,劳动关系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一般而言,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同时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劳动关系一经确立,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身份、组织和经济上的从属关系,用人单位控制和管理劳动者,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贰』 简述劳动法意义上劳动的特点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要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及有关制度。
(2)阐述劳动法产生的前提扩展阅读:
1、合法性劳动合同必须依法以书面形式订立。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程序合法。只有合法的劳动合同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面不合法的劳动合同,都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
2、协商一致性在合法的前提下,劳动合同的订立必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是双方“合意”的表现不能是单方意思表示的结果。
3、合同主体地位平等在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因为各自性质的不同而处于不平等地位,任何一方不得对他方进行胁迫或强制命令,严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横加限制或强迫命令的情况。
4、等价有偿劳动合同明确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劳动合同是一种双务有偿合同,劳动者承担和完成用人单位分配的劳动任务,用人单位付给劳动者一定的报酬,并负责劳动者的保险金额。
『叁』 劳动法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劳动法是社会法范畴,社会法是平衡弱势群体利益的,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谈判过程回中或劳动关系在履行答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故劳动法出台予以调整,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严格来讲,劳动法应当叫做劳动者保护法。
至于历史条件,应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市场的发展,公司法人主体的发展,必然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
『肆』 劳动法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劳动法产生于大工业时期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一些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等提出改善版劳动条件,以限制权剥削,这些促进了劳动法的产生。
第二,劳动法的产生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资本主义机械工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条件在客观上有了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国家需要通过法律改善某种劳动条件。
第三,劳动法的产生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劳工条件不断恶化,为了满足协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要求, 国家制定劳动法,目的是为了协调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上得劳动法一般指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广义上劳动法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伍』 劳动法产生前提A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B发展生产力要求C维持自由竞争条件需要D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
巴黎工人1871年3月18日之后,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历史上无产回阶级第一次尝试答专政被推翻。
公社是在普法战争中投降生于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巴黎,9月4日人民掀起了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胜利果实落入右翼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奥尔良党人手中,成立了“国防政府”。 1871年2月17日,L-A。梯也尔作为法国政府首脑。法国和德国签署了关于28日和平条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幅员辽阔德国,并赔偿5十亿法郎。屈辱的行为梯也尔政府引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人们呼吁建立巴黎公社,监督政府。 3月15日,251个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国民警卫队营的代表。 3月18日凌晨,梯也尔政府出动军队袭击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国民警卫队的企图夺取417枪,逮捕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从而触发了武装起义。那天晚上,国民警卫队控制在塞纳河上所有政府的巴黎办事处和桥梁。政府及其军队,警察和官员的梯也尔的成员仓皇出逃凡尔赛宫。 3月26日的选举在巴黎,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陆』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十年对于一部法律来说并非很长,评说其功过难免证据不够充分。然而,1994年至2004年对于中国的改革而言,却是由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劳动法在这个转变时期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这个角色既充当了改革急先锋,也是社会矛盾显性化的始作俑者。 今天我们纪念劳动法颁布十周年,既有后来人妄评历史之意,更寓今人建设现代劳动法的雄心。二、 十大功劳 1、 建立了以劳动法为龙头的劳动法体系。 1994年7月劳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法律价值。在此之前,社会上一度流传"动物都有保护法,而劳动者却没有保障法",讽刺中国立法机构对于劳动立法的忽视,其实不然。劳动法可能是中国所有法律中立法难度最大、涉及各方利益最多、受到社会关注最广泛的一部。尽管法学家们批评劳动法的通过机构应当为全国人大,而非其常委会。但是,个中良苦用心,只有参与起草的人员才能体会。但是,劳动法毕竟是一部凝结中国人智慧的法律,就象孩子,一旦出生,其制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隐身于法律之后以至消失,而法律开始在其自身的框架内开始长大。 劳动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给今天和以后的立法争取了足够的空间。劳动法将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均纳入到其体系中,包括,劳动关系建立前的就业关系、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关系、社会保险关系以及为劳动法的实施所必须的劳动仲裁制度、诉讼制度、监察制度、工会制度。
『柒』 结合我国国情论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括的,并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劳动法部门的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概括为: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原则。(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我国宪法总纲第六条规定。这一原则体现生产和分配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各尽所能”是“按劳分配”的前提,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首先,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可以“尽其所能”。对于尚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来说,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用人单位,从而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进行具体的结合;对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来说,为本人、也为社会劳动,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其次,对用人单位来说,应该不断改进劳动组织,调整和改善劳动者的分工和协作形式,使劳动者的“所能”尽量地发挥。最后,对国家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鼓励和保障劳动者“尽其所能”。“按劳分配”是调整分配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原则,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资制度的改革,将使国家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集中化决策向分散发展。由于经营情况、设备条件、自然环境等不同,造成企业间经济效益不同,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企业间只能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市场联系起来。按分配只能在企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的实现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按劳分配的量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通过商品价值与价格的波动,决定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如果市场上供求平衡,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按劳分配就能正常地实现;如果供求不平衡,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按劳分配就可能超额实现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实现。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量,不能是个别劳动量,而应该是以企业实现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依据,而且按劳分配是从整个社会的长期趋势来说的。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劳动关系所具有财产关系属性和平等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我国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财产关系是一种等量劳动相交换,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劳动力是劳动者赖以谋生的手段,也是其交换消费资料的财产。然而劳动力是一种蕴含在劳动者体内的非对象化的因素,它是不能计量的,因此也无法直接按劳动力分配。只有“各尽所能”,让劳动者实际发挥,作为劳动表现出来,才成为可以计算的依据。“按劳分配”正是根据劳动力实际发挥的状况进行分配。这种以劳动力的实现程度作为分配尺度,比较好的体现了劳动关系在建立时所具有的那种平等的特征和财产的属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劳动领域中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或等价有偿原则。(二)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劳动者原则”是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一系列规定体现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开宗明义,在第一条中就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我国,“保护劳动者原则”主要是通过提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过度劳动的伤害,在劳动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物质帮助来实现的。劳动立法既要维护用人单位的经营权,也要维护劳动力的所有权。而在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时,依据“保护劳动者原则”,有必要在立法时有所倾斜,把保护的重点放在劳动者这一方面。“保护劳动者原则”是由劳动关系所具有人身关系的属性和隶属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作为一种人身关系,劳动者是劳动力的物质载体,两者不可须臾分开。然而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劳动力的过度使用会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劳动力在不安全状况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劳动者的生命。当着劳动力由劳动者本人来支配时,矛盾并不突出,而当着劳动力的所有和劳动力的支配在一定条件下分离之后,由于用人单位掌握了劳动力的支配权,形成了带有从属性质的纵向关系,可能会导致权利、义务的失当,出现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从而危及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见,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并不完全相等,劳动者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劳动法应将保护的重心放在劳动者这一方面。“保护劳动者原则”也可以说是劳动领域中的保护弱者原则。
『捌』 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劳动关系的产生和自发性市场调节的失灵
『玖』 1.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2.劳动法的产生,在19世纪以什么形式出现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十年对于一部法律来说并非很长,评说其功过难免证据不够充分。然而,1994年至2004年对于中国的改革而言,却是由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
劳动法在这个转变时期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这个角色既充当了改革急先锋,也是社会矛盾显性化的始作俑者。
今天我们纪念劳动法颁布十周年,既有后来人妄评历史之意,更寓今人建设现代劳动法的雄心。
二、 十大功劳
1、 建立了以劳动法为龙头的劳动法体系。 1994年7月劳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法律价值。在此之前,社会上一度流传"动物都有保护法,而劳动者却没有保障法",讽刺中国立法机构对于劳动立法的忽视,其实不然。劳动法可能是中国所有法律中立法难度最大、涉及各方利益最多、受到社会关注最广泛的一部。尽管法学家们批评劳动法的通过机构应当为全国人大,而非其常委会。但是,个中良苦用心,只有参与起草的人员才能体会。但是,劳动法毕竟是一部凝结中国人智慧的法律,就象孩子,一旦出生,其制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隐身于法律之后以至消失,而法律开始在其自身的框架内开始长大。
劳动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给今天和以后的立法争取了足够的空间。劳动法将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均纳入到其体系中,包括,劳动关系建立前的就业关系、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关系、社会保险关系以及为劳动法的实施所必须的劳动仲裁制度、诉讼制度、监察制度、工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