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我国民事诉讼法具体是怎样规定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具体是怎样规定的

发布时间: 2021-11-26 01:53:01

1.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包括哪些

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特殊程序,与此对应的是概念是通常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有两类:一类是选民资格案件,另一类是非讼案件。
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大致可分为3类:
非讼事件
包括宣告失踪人死亡(见失踪和死亡宣告)、宣告公民无行为能力、督促程序(发布支付命令)、公示催告程序(宣告证书失效或无效)等。法院审理这类事件的目的是,在没有民事权利争议的情况下,确定公民或法人的民事权利和一定的法律事实是否存在。其特点是没有原告和被告,办案程序因利害关系人(不是原告)的请求而开始;法院不是解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
婚姻和亲子关系事件
包括离婚、确认婚姻无效和认定亲子关系是否存在等。这类事件解决人的身份关系问题,涉及社会公益,在程序上应有特殊规定,不能按照普通程序审理。它与非讼事件不同,有原告和被告,存在着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
行政法律关系事件
包括对选民名单错误提出的申诉案件,对行政机关的职务行为提出的申诉案件,向公民追索税款和其他欠款的申诉案件等。法院审理这类案件,不是解决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争议,而是负责审查行政机关的职务行为是否合法,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如课处罚金、没收财产等。除以上 3类外,从诉讼理论上说,还应当包括破产程序。但很多国家另设破产法,作为独立的法律,破产程序不再列入特别程序中。

2.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责任的分配

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以“谁主张,谁举证”为一般原则,以举证责任倒置为例外。
证明责任是指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现行司法解释中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定,多数属于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的具体化,只有很少的内容属于一般原则的例外,构成举证责任倒置。同时作为上述两类分配原则的补充,赋予了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在法无明文规定时自由裁量分配举证责任的权利。
举证责任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配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才能既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又能使诉讼较为迅速地得到解决。
《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即第64条第一款规定的“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定了六种情形,即以下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
(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
《民事证据规定》第7条赋予法官有条件分配证明责任的权限,从而确立了我国法定分配与裁定分配相结合的模式。
但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中,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确定双方的证明责任,有时可能导致诉讼结果的不公正。所以,又需要例外规则进行补充。因此,目前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 (一)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二)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例外规则;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特殊情况下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

3.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 )。

A,B,C,E
答案解析:
[解析]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中对证据没做具体要求。

4.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实行“什么,什么”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内。

《中容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5.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起诉必须符合下列( )条件

四个选项都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版件:
(一)原告是与权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6.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包括

民事官司的受案范围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由受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引起的纠纷,
第二类是由受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所引起的依法应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劳动争议纠纷,
第三类是法律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其他纠纷或事项。
如果双方当事人存在民事纠纷的,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需要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是有法定的诉讼程序的。那么,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包括哪些程序?下面,华律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包括哪些程序
一,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实行公开审理。对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将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双方当事人。
二,开庭审理大致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宣判等几个阶段。如果您提出回避申请,你需要说明理由。如果您不提出申请或者申请被驳回,庭审将继续进行。
三,在法庭调查阶段,审判长或审判员将组织双方当事人,针对自己的请求和主张,按顺序分别举证、质证。质证是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
四,在法庭辩论阶段,审判长或审判员将组织双方当事人针对争议焦点,围绕全案事实、法律责任等发表意见。
五,在评议、宣判阶段,合议庭或审判员将对庭审情况进行总结,对双方当事人发表的意见进行评议,表明是否予以支持,并阐明理由。
六,如果您是原告,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七,作为当事人,在宣判前任何诉讼阶段,您都可以同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如果不同意调解或未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将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
民事诉讼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诉讼。或者说,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得各种关系的总和。

7. 如何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明确的被告”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的规定,“有明确的被告”是起诉的四个条件之一。

对于它的理解如下:

一种认为“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时必须提供被告的身份资料,如被告自然人,则需提供其身份证或相应的户籍证明资料,如法人等组织的,则需提供工商登记资料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另一种意见认为“明确的被告”是指能够确定被告的身份,能够将特定的被告予以特定化,即有明确的住所等,能够与他人区分即可。

《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所称“明确的被告”是指在法院的管辖确定并正确无误时,在该法院管内的被告必须有

(一)姓名(自然人)或名称(法人)、字号(法人分支机构、非法人社会组织、合伙),

(二)必须有住所,或者在该法院管内有经常居住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

(7)我国民事诉讼法具体是怎样规定的扩展阅读:

对于“明确被告”的判定:

其一,被告的身份情况。

在被告的身份情况中,被告的姓名或名称是否准确或正确最为重要。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等身份情况并非起诉的必要条件。有的法官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电话的号码,均出于法官确认被告身份或方便联系被告的需要,不应成为起诉的充分必要条件。

其二,被告的住址或住所地。

当被告是公民的,以派出所的户籍登记为依据确定其家庭住址,公民被告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除写明住所地外,还应写明经常居住地。当被告是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以工商档案或有关登记、备案部门的登记、备案材料(党委、政府除外)为依据确定其住所地。

其中,企业法人或非企业法人以营业场所为住所地,而其他组织如学校、机关等则以办公场所为住所地。

其三,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某种法律关系。

原告起诉时应当举出初步证据以证明或明确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或存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8. 我国民事诉讼法级别管辖是怎样规定的

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回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答权限。
第十八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二十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级别管辖
1、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2、专利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第二十条的规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案情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的影响等情况,对本辖区内一审案件的级别管辖提出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9.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管辖以法律强制规定和任意规定为标准,可分为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管辖以法律强制规定和任意规定为标准,可版分为专属权管辖和协议管辖。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辖,其它法院无权管辖,也不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管辖。
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或者财产权益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

热点内容
新都桂湖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9-18 19:51:05 浏览:229
智能司法库 发布:2025-09-18 19:37:16 浏览:461
铁岭微法院 发布:2025-09-18 19:30:36 浏览:554
法治领悟名言 发布:2025-09-18 19:26:42 浏览:832
微信说的话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18 19:13:46 浏览:52
公司法律顾问是什么 发布:2025-09-18 19:08:43 浏览:45
英国垄断法规 发布:2025-09-18 18:59:54 浏览:800
霍童法院 发布:2025-09-18 18:53:58 浏览:837
行政法案例教程心得体会 发布:2025-09-18 18:46:26 浏览:44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考讲义 发布:2025-09-18 18:42:50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