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关于集体协商的规定

劳动法关于集体协商的规定

发布时间: 2021-12-21 03:23:58

❶ 我国集体谈判的法律依据是: ( ) 劳动法 集体合同规定 工会法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专门有一章进行对集体合同的明确规定。

❷ 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集体协议(以下简称工资协议)的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已订立集体合同的,工资协议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条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第五条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
第六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检查。
第二章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第七条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资协议的期限;
(二)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三)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四)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五)工资支付办法;
(六)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
(七)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
(八)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九)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协商确定职工年度工资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二)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四)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五)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上年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八)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第三章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九条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应依照法定程序产生。职工一方由工会代表。未建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民主推举代表,并得到半数以上职工的同意。企业代表由法定代表人和法定代表人指定的其他人员担任。
第十条协商双方各确定一名首席代表。职工首席代表应当由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人员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未成立工会的,由职工集体协商代表推举。企业首席代表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担任,法定代表人可以书面委托其他管理人员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第十一条协商双方的首席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轮流担任协商会议执行主席。协商会议执行主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并对协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二条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第十三条协商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和陈述权。
第十四条由企业内部产生的协商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活动应视为提供正常劳动,享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保险福利待遇不变。其中,职工协商代表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企业不得对职工协商代表采取歧视性行为,不得违法解除或变更其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协商代表应遵守双方确定的协商规则,履行代表职责,并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责任。协商代表任何一方不得采取过激、威胁、收买、欺骗等行为。
第十六条协商代表应了解和掌握工资分配的有关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接受本方人员对工资集体协商有关问题的质询。
第四章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十七条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方应向另一方提出书面的协商意向书,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另一方接到协商意向书后,应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第十八条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商双方有义务按照对方要求,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
第十九条工资协议草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第二十条工资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行政方制作工资协议文本。工资协议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
第五章工资协议审查
第二十一条工资协议签订后,应于7日内由企业将工资协议一式三份及说明, 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第二十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对工资集体协商双方代表资格、工资协议的条款内容和签订程序等进行审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审查对工资协议无异议,应及时向协商双方送达《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资协议有修改意见,应将修改意见在《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中通知协商双方。双方应就修改意见及时协商,修改工资协议,并重新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工资协议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送经过15日后,协议双方未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视为已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该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第二十三条协商双方应于5日内将已经生效的工资协议以适当形式向本方全体人员公布。
第二十四条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情况下一年进行一次。职工和企业双方均可在原工资协议期满前60日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协商意向书,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做好新旧工资协议的相互衔接。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对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协议的有关内容未做规定的,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❸ 新劳动法中对于大集体和全民有明确规定么

1、95年实施的是《劳动法》,08年实施的是《劳动合同法》,两者不存在“新”与“旧”的不同(即不存在“新劳动法”)。
2、“大集体”和“全民”等称谓是95年劳动法实施之前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但95年劳动法实施后,企业大量开始实施改制(涉及劳动者的就是身份的转变),相应劳动者与企业间间也相应实施合同制。因此上述等称谓也越来越仅具有“历史意义”。
3、现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区别与“大集体”“全民”等,现在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4、关于不同劳动者之间如存在不平等待遇现象,如果有违同工同酬的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要求解决。
注:
a、《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同一工种已不再有大集体与全民、农民工与正式工的差别,在同一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应当同工同酬。
b、同工同酬作为一项分配原则也有相对性,即使相同岗位的劳动者之间也有资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劳动报酬只要大体相同就不违反同工同酬的原则。
c、同工同酬的权利是劳动者的宪法权利。
5、劳动合同法中的集体合同不是指大集体。
注:
a、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经协商谈判订立的书面协议。
b、集体合同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由工会代表全体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同用人单位相抗衡,争取到公平合理的劳动条件(集体劳动条件是本单位内的最低个人劳动条件)。
第二、劳动关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个人劳动合同只需就特殊情况作出规定即可,简化了劳动合同的内容,降低签订劳动合同的成本。

http://hi..com/lawyer0796/blog/item/df574b358d954949251f148b.html/cmtid/37863cd28f65680a3af3cfd4#37863cd28f65680a3af3cfd4

❹ 工资集体协商最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一、工资集体协商:

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以集体协商的方式版,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权,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的书面协议。

根据中国国情,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不属于工资集体协商的范畴。

二、相关法律法规:

1、劳动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依据。

2、《劳动法》;

3、《劳动合同法》;

4、《工会法》;

5、劳动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以及各地的实施办法;

6、劳动保障部《集体合同规定》以及各地的实施办法;

❺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合法的原则

“集体协商应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平等合作的原则。”合法原则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就劳动权益的协商、订立程序和协商的内容,订立的合同条款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否则,就是无效或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其中,对协商和订立内容条款中有关劳动标准的把握,必须以《劳动法》规定为最基本的下限,集体协商准则和集体合同内容必须高于此,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不能照抄照搬最低规定。

2平等合作和协商一致性原则

集体协商的主体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双方都有对等的权力和充分表达意愿的资格,任何一方都不能依仗权势强加于人,或只反映乙方的权益签订不平等合同。同时,企业的利益和职工利益相辅相成,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了,职工的工资才能提高,双方必须本着合作的态度,力求协商一致,共同确定。

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主体双方在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也必须有权利,体现民主、自主和平等的法律要求,任何一方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不承认对方权利,只要求对方履行义务而自己不履行义务都是不允许的。

4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

集体协商的主体双方都必须按法律规定,承认对方的权利,任何一方也都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双方在考虑自己权利时,也要兼顾对方权利。工会在代表职工协商时,既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把改善劳动条件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

5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的原则

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是为了更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活力,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只要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许多问题都可以合理解决,但必须防止使用强制的或过激行为强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或暂时达不成一致意见时,也不能影响生产秩序,而必须采取其他途径或办法解决。

❻ 《集体合同规定》对集体协商代表的人数,首席代表等人有何规定

根据《集体合同规定》:

第十九条本规定所称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统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

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3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

第二十条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工会选派。未建立工会的,由本单位职工民主推荐,并经本单位半数以上职工同意。

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由本单位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协商代表代理首席代表。工会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未建立工会的,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单位法定代表人担任或由其书面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第二十二条协商代表履行职责的期限由被代表方确定。

第二十三条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本单位以外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单位人员代理。

(6)劳动法关于集体协商的规定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一条集体合同的订立和内容

企业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订立集体合同。合同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第五十二条专项集体合同

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可以订立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

第五十三条 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

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第五十四条集体合同的报送和生效

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劳动行政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之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地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第五十五条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标准

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五十六条集体合同纠纷和法律救济

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执,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❼ 劳动法中集体协商的特点是什么

劳动法中集体协商的特点主要如下:

  1. 集体合同首先具有一般合同的共同特征,即是平等主体基于平等、自愿协商而订立的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 集体合同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协议。在集体合同中 当事人一方是代表职工的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由多数人组成的团体。特别是职工方.必 须由工会或职工代表参加,集体合同才能成立。

  3. 集体合同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 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集体合同中,劳动标准是集体合同 的核心内容,对个人劳动合同起制约作用。

  4. 集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均衡.其基本上都是 强调用人单位的义务,如为劳动者提供合法的劳动设施和劳动条件。

  5. 集体合同采取要式合同的形式,需要报送劳动行政部门登 记、审查、备案方为有效。

  6. 集体合同受到国家宏观调控计划的制约,就效力来说,集 体合同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的职工个人劳动条件和劳 动报酬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❽ 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哪些

一、工资集体协商:
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以集体协商的方回式,根据法律、法规、答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的书面协议。
根据中国国情,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不属于工资集体协商的范畴。
二、相关法律法规:
1、劳动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依据。
2、《劳动法》;
3、《劳动合同法》;
4、《工会法》;
5、劳动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以及各地的实施办法;
6、劳动保障部《集体合同规定》以及各地的实施办法。

❾ 工资集体协商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已于2000年10月1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截止2016年6月份,该文件继续有效。目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效落实需要多方努力:1.提供工资集体协商所提需要的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氛围与法律体系企业经营环境方面,如中国企业“不愿谈”工资集体协商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税费负担太重,多给企业减税让利,为员工加薪释放空间就是政府需要落实的;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协商主体作用,则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关法律体系也是必不可少。《劳动法》、《工会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虽然规定了职工工资可以通过集体协商,但只是原则性规定,具体和程序都不明确,以确定协商代表为例,目前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虽对身份进行了规定,但对代表的产生程序无具体规定,如产生冲突,该以何种标准和程序进行调整都不明确。2.当企业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不佳时,降薪也是协商的内容之一。工资集体协商是一种劳资双方的工资共决机制,既然是“工资共决”,理论上会是“有升有降”。根据工资集体协商的国内规章和国际惯例,降薪确实也是协商的内容之一,政府不可能为了迁就一方的利益而随意干预另一方的权益。《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第一条为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集体协议(以下简称工资协议)的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本办法所称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已订立集体合同的,工资协议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第四条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第五条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第六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检查。

❿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规定。
劳动保障部制定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务会议2000年10月10日通过,部长张左已11月8日以第9号令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这是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依据。

热点内容
日间门诊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4 14:51:15 浏览:679
国际劳动立法的作用 发布:2025-09-14 14:46:29 浏览:272
职工违反宿舍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4 14:44:14 浏览:350
张均律师 发布:2025-09-14 14:32:55 浏览:718
行政法有罪行法定原则 发布:2025-09-14 14:26:32 浏览:697
最高人民法院贪污受贿罪 发布:2025-09-14 14:19:24 浏览:272
科技法庭法院 发布:2025-09-14 14:19:23 浏览:529
中国人民最高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9-14 13:44:41 浏览:587
行政法修订溯及力 发布:2025-09-14 13:44:40 浏览:502
与法社会学有关的思考点 发布:2025-09-14 13:33:41 浏览: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