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
❶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对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主体有明确规定,即限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朋友不在之列。
第九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项
第一百三十六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❸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是什么 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是什
《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袭》第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❹ 为什么说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6条并无不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审议稿)》第36条(以下简称“草案第36条”)对刑法第三百零九条“扰乱法庭秩序罪”作了修改,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引发较大的争议。
原条文:
第三百零九条 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草案第36条:
有下列扰乱法庭秩序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一)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
(二)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
(三)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
(四)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
草案第36条第1款及第2款,各界并无争议。惟增加的第3、4款在法律界引发较大的争议,特别是诸多律师存在顾虑,甚至认为该条系针对律师而设,纷纷建议暂缓修改或删除此两款。
笔者认为草案第36条第3、4款内容并无不妥,可资赞同,但确有必要做好解释、说明、宣导工作,以消弭律师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顾虑。
具体理由如下:
一、草案第36条第3款内容,合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与三大诉讼法律的规定相呼应、衔接,并无不妥,可资赞同
(一)法庭权威不容藐视、不容蔑视,《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二)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均就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4年修正)虽未如此明确规定,但亦可作同样理解,因此,草案第36条增设第3款,诚有必要,无可指摘,不增设,反而使得诉讼法律的规定无法有效实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0条【对妨害法庭秩序的强制措施】第3款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4条【违反法庭秩序的处理】第2款明确规定:对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9条明确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六)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以哄闹、冲击法庭等方法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
(三)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10条第3款即已明确规定: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二、草案第36条第4款是“避免挂一漏万的规定”,无须做过分的联想和解读
草案第36条第4款“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该等条款,属于兜底条款,是“避免挂一漏万的规定”。
应当看到,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兜底条款为数不菲,因此,从立法技术层面而言,个人以为草案第36条第4款亦无可非议,无须做过分的联想和解读。
三、从草案第36条第3、4款字面文义来看,显然难以得出针对律师此一特定群体而设的结论
四、律师要做守法楷模,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即便履行辩护代理职责,也不得实施 “侮辱、诽谤、威胁”行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
一方面,律师在法庭上,在法治框架内,用法言法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便言行较真、执着(“死磕”),也无可指摘,因为律师执业的首要职责就是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法庭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得到尊重,且首先要获得法律人的尊重”。律师负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使命,这一使命与法庭审判活动的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因此,维护法律尊严、尊重法律权威是律师职业应有之义,律师应当是法律的拥护者和践行者,须严格依法履行辩护代理职责,遵守诉讼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等相关规定,遵守诉讼规则,遵守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实施 “侮辱、诽谤、威胁”行为,扰乱法庭秩序,干扰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不仅损害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与律师的职业使命相背离,有损律师的职业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2012年修正)(以下简称“《律师法》”)第49条即明确规定律师“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律师法》第37条第1、2款明确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其中,“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即是参酌国际惯例所规定的律师“庭审中言论责任豁免权”,惟这并不意味着律师在法庭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庭审中言论责任豁免权”有一定的限制,有些言论,如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即不享有豁免权。
五、律师队伍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法院、检察院等应尊重和支持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切实保障律师各项执业权利,落实律师在庭审中发问、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建立健全对侵犯律师执业权利的救济机制
审判实务中,辩审冲突不断加剧,法官把律师赶出法庭时有耳闻,律师依法履行职责遭遇阻碍的情形不时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诸多律师因此对草案第36条第3、4款内容存在疑虑,纷纷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此无可厚非,应予理解。
(一)有必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修法“说明”中,对草案第36条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以消弭律师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顾虑。
(二)及时厘定“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判断标准,对“侮辱”、“诽谤”、“威胁”(特别是“威胁”)等用语之涵义尽可能作出明确的诠释,从行为主体、行为时间、行为人主观、行为后果等方面严格厘定“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判断标准,以厘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且不论对律师抑或其他人,严格适用,慎重适用,以防止该罪名被滥用,以免律师的顾虑一语成谶。
(三)倘若草案第36条最终获得通过,有必要依照《律师法》第36条之规定,切实保障律师的辩论权和辩护权,依照《律师法》第37条之规定,切实保障律师人身权和庭审中言论责任豁免权,从而保障律师充分履行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职责,在法庭上得以大胆陈述代理或辩护意见而不必担心会因此受到侵权、诽谤、伪证、包庇等民事或刑事责任追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法院庭审的功能,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诉讼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
另一方面,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37条第2款条文中“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作出较为明确的诠释,以厘清律师“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之言论的边界,协助厘清“扰乱法庭秩序罪”之罪与非罪的界限,竭力避免律师无端因法庭上之言论而入罪的情形发生。
(作者:邱兴亮 ,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❺ 刑事诉讼法中是否有条文规定,当事人家属可以查阅卷宗在线等答案
查阅卷宗是律师的权利,家属没有,即便家属做辩护人,也是不允许的。有些案件当事人家属是在律师手里得到的卷宗材料复印件,但律师将卷宗复印件给委托人是违法的。
❻ 刑事诉讼相关问题
1、正确,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一规定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其诉讼能力不足的缺陷是非常重要的。指定辩护制度是以未成年人为犯罪主体的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存在缺陷,《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3、不能,《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因此,本案中人民检察院借口保密而阻止辩护律师复印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4、错误,从法律程序的规定来看,按时送达起诉书副本,按时通知开庭日期、地点等,都是为了保障辩护人充分行使辩护权而设的。
5、不能,律师辩护有独立的地位,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者代理,但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委托人隐瞒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或者代理。所以不能拒绝出庭辩护。
❼ 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
处罚:刑法307条: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本罪的内,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容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3款规定,凡是伪造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第36条规定,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时,应当依法处理;第68条和第115条均规定,询问证人,应当告知他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第41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可以先行拘留。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❽ 关于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的理解
两者不一样.一是材料提交的机关不同.诉讼文书是由侦查机关移交到检察院的材料,主要是拘留证, 传唤证,逮捕证,技术性签定材料就是鉴定材料.本案指控的犯罪事实则是由检察院提交到法院的材料.二是内容不同.前者是程序性的材料,后者是证明有罪的实体性材料.
北京市天依律师事务所 鲜鹏
❾ 刑事诉讼法关于辩护
(一)可以担任辩护人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辩护人的范围包括:1.律师。律师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律师资格,并且经过登记注册,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虽然取得律师资格但未登记注册的,仍不得以律师身份接受委托担任辩护人。另外,律师法第13条规定:国家机关的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律师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得执业。同时该法第36条规定:曾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2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现役军人成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可以聘请军队中的或者地方的律师作为辩护人。外国人、无国籍的犯罪嫌疑人委托律师辩护的,只能委托中国律师作为辩护人。
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鉴于我国当前的律师队伍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为了有效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工会、妇联、共青团、学联等群众性团体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可以推荐公民担任刑事案件辩护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作他的辩护人。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实际上扩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选择范围,因为除了监护人不再限定近亲属,而是亲戚朋友都可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担任辩护人。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及时委托到辩护人,解决请律师难的问题和及时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利的。律师、人民团体、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被委托为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其身份证明和辩护委托书。
按道理上,是可以哒。
❿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
标准答案:出示搜查证。
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八条
进行搜查,必须向专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在执行逮捕属、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如何理解:一般情况下,必须出示搜查证才能搜查,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出示搜查证进行搜查,搜查完毕后再补办搜查证。实务当中,搜查后再办搜查证的并不少见。
希望采纳,如有疑问,可以补充,或者私信,我会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