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修订原则

行政诉讼法修订原则

发布时间: 2022-01-17 05:03:34

① 行政诉讼法的法律原则

这部法典复于1989年4月4日由七届全国人大第制二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法典分为11章,75条,规定了制定这部基本法律的目的和贯穿适用于整个法典的一些基本原则;什么样的行政案件由哪一级法院来管辖;可以告到法院去的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各种参加人和他(它)们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行政案件的起诉程序、受理程序、审理程序、裁判程序和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制止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必要措施 ;由国家(政府)名义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行政赔偿制度;有关涉外行政诉讼的一些原则;以及诉讼费用和施行日期等问题。

② 行政诉讼法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公平,合理,合法,高效便民

③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是指宪法或法律规定的对行政诉讼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版基权本准则和制度。根据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可以将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分为两大类: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共有的原则和行政诉讼法特有的原则。

【诉讼法的共有原则】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共有的原则主要有:①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③当事人在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原则;④合议、回避、辩论、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⑤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⑥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行政诉讼法特有的原则】除了与其他诉讼法共有的原则外,行政诉讼法特有的原则,主要有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它是指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原则上只作合法性审查,不作适当性审查。但这一原则也有例外,如《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④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哪些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是以特定的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行政诉讼具有不同内于其他诉容讼活动的特有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等。

⑤ 试论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行为有限变更原则

(1)一般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在开展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都必须遵守的共同性行为准则。
①审判独立原则;
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③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④辩护原则;
⑤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⑥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2)特有原则
特有原则是行政诉讼特有的不同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殊原则。
①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审查权原则;
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原则;
③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④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
⑤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⑥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哪些要求

新行政诉讼法的新制度新规定新要求较多,该司法解释从九个方面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一、是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既要解决“立案难”痼疾,又要防止滥诉现象。解释用排除法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规定: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过程性行为、协助执行行为、内部层级监督行为和信访办理行为等五种行为不在可诉之列。

二、是总结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成果,既要解决“诉讼主客场”的问题,又要遵循“两便”原则。司法解释就跨行政区划法院管辖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执行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

此外,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利用管辖权异议制度干扰行政诉讼的问题,解释明确规定了管辖异议处理程序制度。

三、是明确界定当事人资格,既要畅通救济渠道,又要确保有限司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了确保有限司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释对原告诉讼主体资格作了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在行政诉讼被告方面,明确了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村委会和居委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被告资格。

四、是完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既要力求恢复客观真实,又要坚持程序公正的导向。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处于取证优势地位,为确保“官”民在诉讼程序中处于实质平等地位,解释细化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了当事人的到庭义务和因被告原因导致损害的举证规则。

五、是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度,既要保障当事人合法诉权,又要保证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实施立案登记制后,一些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因为没有进行必要的审查进入到诉讼程序,导致案件激增。

为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解释在几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起诉人提交必要起诉材料的义务、人民法院的审查权力和释明义务、复议维持情形下的起诉期限和行政机关未履行教示义务情形下的起诉期限。

六、是规范审理判决程序,既要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又要注意提高诉讼实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理和判决程序,不仅要求审理的实体和程序公正,也要求行政诉讼的实际效果。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的行为损害了诉讼程序的严肃性,还有的案件判决标准和规则不统一,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

据此,解释明确了滥用回避申请权的法律后果、拒绝陈述的法律后果、确认无效的判决规则、共同过错的赔偿责任和不作为的赔偿责任。

七、是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既要体现行政诉讼的严肃性,又要确保行政纠纷实质化解。

为了进一步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确保行政纠纷获得实质化解,解释适度扩大了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明确了应当出庭应诉的情形和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的说明义务,明确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含义、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均不出庭应诉的不利后果。

八、是落实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既要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又要聚焦真正争议的解决。新行政诉讼法为了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明确规定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

为了在强化行政复议机关监督职能前提下,保证争议真正得到解决,解释明确了复议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概念,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法定性、举证责任和裁判规则。

九、是细化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既要依法维护合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又要防止不合法条款进入实施过程。司法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有权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是新行政诉讼法的制度创新。

对于合法的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行政行为的执法依据;对于不合法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为此,解释明确了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权利、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具体方式、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处理方式,以及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审判监督程序。

(6)行政诉讼法修订原则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十大亮点:

一、立法目的作变化,删去维护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二、明确行政首长出庭制度,告别“告官不见官”的历史。

三、破除地方行政干预司法审判,实行跨区域审判。

四、复议维持共同告,督促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

五、起诉期限延长至六个月,更好地保护原告诉权。

六、诉讼审查范围扩大,可附带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七、部分行政案件可调解,服务社会稳定大局。

八、明确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彻底做到定纷止争。

九、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机关履行相关职责。

十、建立简易审判程序,高效便民解决争议。

⑦ 新行政诉讼法的原则还有不适用调节原则吗

新的行政诉讼法,是相对灵活地规定,只要符合规定情形的,可以适用调解。

热点内容
普法法律知识1到3年极 发布:2025-09-02 04:05:10 浏览:145
根据合同法94条通知 发布:2025-09-02 03:55:13 浏览:761
我要咨询法律援助 发布:2025-09-02 03:48:40 浏览:480
开封律师咨询 发布:2025-09-02 03:48:40 浏览:898
识法学法 发布:2025-09-02 03:44:19 浏览:308
民法通则第17条 发布:2025-09-02 03:24:27 浏览:822
民法通则一百四十条 发布:2025-09-02 03:24:26 浏览:675
法院院执行网 发布:2025-09-02 03:13:07 浏览:482
法治力量读后感300字 发布:2025-09-02 03:12:32 浏览:937
毒狗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9-02 03:02:38 浏览: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