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137
❶ 按劳动法怎么算工资,出勤天数20.5,请半天假
一个月是按照21.75天来算的。假如你月工资是3000元。
平均一天工资:3000÷21.75=137.93元,
半天工资就是137.93÷2=68.97元,
所以你这个月工资就是3000-68.97=2931.03元。
❷ 劳动法工资计算方式: 按31天来计算工资违法
劳动法工资计算方式: 按31天来计算工资违法。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四十七条、四十八条和《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工资分配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和最低工资保护制度,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工资分配形式和水平。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不同用人单位工资水平和分配形式不同,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参照当地同岗位工种工资水平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协商确定。
(2)劳动法137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
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❸ 深圳劳动法工资怎么算呢 八个小时是多少 平常加班是多少 过节加班又是多少 告诉我下
深圳劳动法工资标准抄:
按照深圳发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2130元/月,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9.5元小时。总休水平比2016年度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了100元/月。
按照《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的规定,最低工资不等于总收入,最低工资是指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后,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最低限额的劳动报酬。
以下这些项不得作为最低工资的构成部分:
1、加班工资;
2、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条件下的补助;
3、按照规定不属于工资的其他费用,包括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社会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福利费、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计划生育费。
❹ 是否违反劳动法
日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365-104}。这符合劳动法的规定。问题是你工作的单位每周上六天,休一天,每天工作几小时,是8小时么?如果是,应该每周支付一天的加班工资。 如果不是8小时,而是周工作六天综合工作时间为40小时的话,日工资不能用21.75计算,应该用365-52来计算。劳动法规定职工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44小时,这是个大的原则,但是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职工工作时间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这是职工工作时间的法定准则,任何单位必须执行此规定,超时必须支付加班费。你工作的单位如果是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6天,是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你应向单位追要加班工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请点击在线交谈。
❺ 劳动法的300%如何计算
1、未休年假工资中的“300%”
带薪年休假,顾名思义,是员工享有的无需工作同时获得薪酬的一段假期,有别于诸如休息日、法定节假日等假期,带薪年休假一般不固定在某一期间,大多数企业会根据员工的申请酌情进行安排。对于在当年度内没有休年假的,企业应当依法支付未休年假工资,按照《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员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但需要注意,该未休年假工资中包含了企业支付给员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也就是说员工能拿到的未休年假工资的计算方式应当是:日工资×未休年假天数×200%。咋一看比较难于理解,但可以以正常休假与未休假的两种情况作一比较,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上述计算方式的合理性。比如甲、乙两名员工在同一企业,且在2013年依法都享有5天的带薪年假,甲在2013年度内已经休完了5天年假,乙则从未休过年假。乙相对于甲来说,在甲享受5天年假的期间,乙却在提供劳动,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在这5天获得300%日工资的报酬。但是,乙在提供劳动的5天是正常的计薪天数,已经在月工资里发过一遍工资,即已经获得过100%日工资的报酬,因此在支付未休年假工资时应当剔除已发的一倍工资,实际以200%的日工资作为年休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备注】企业应注意保留员工休完本人年休假天数的凭证,比如年假申请书、确认函等,作为员工已休完年休假天数的证明。即使员工本人提出不休年休假的,按照相关规定,应当要求员工书面提出本人不休年休假的证明,只有获得员工书面的申请,企业才能免去另行支付上述200%的额外工资报酬的义务。
2、加班工资中的“300%”
员工加班需要支付加班费的情况包括哪几种?这个问题估计大家都比较清楚,可以分为延时加班、休息日加班及法定节假日加班这三大类,分别对应的加班工资为正常工资的150%、200%和300%。延时加班和休息日加班支付的加班费与员工每月发放的月工资没有太大关联,因为延时期间及休息日是不作为计薪天数的,依法支付的150%、200%工资是加班期间所有的工资报酬。但是,法定节假日即使不工作也应当获得工资的,即属于计薪天数,那问题出现了,法定节假日的300%的加班工资是否包含本数,同未休年休假类似,在实际支付时应当扣除呢?根据原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企业员工安排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应另外支付给劳动者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或日工资标准300%的工资,可见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表面上可以获得另行支付的300%日工资,加上作为计薪天数在当月工资获得日工资,员工法定节假日的每天实际上享有的工资报酬应当是400%正常工资。
【备注】法定节假日需要支付工资的情形一般只适用于标准工时及综合工时制的员工,如是适用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一般无法获得法定节假日300%的加班工资,除非当地有特殊规定,比如上海市规定不定时制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工作视为加班,单位应按照不低于员工工资300%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❻ 新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加班费如何算快告知
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不一定是劳动者的全部工资。在确定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时,劳动合同中对工资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中没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员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在集体合同中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正常出勤月工资的70%确定。
❼ 劳动法年假规定及薪资规定
年假,是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内连续休假。职工累计工作已容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
❽ 1.5倍工资计算公式是什么
例如:工资是3000,国家规定月上班时间为21.75天。那么一天的工资就是3000÷21.75。那么你的1.5倍工资就是这样算:3000÷21.75÷8(这是一个小时的工资)×1.5×(加班的时间)就好了。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工资内容
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运动员体育津贴。
❾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是否为》强制规定
一,首先真正学法的人,你要知道《劳动法》立法的目的?请看《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它是不平等主体的关系。它是为了达到限制用人单位违法用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
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从未做过年,月,日平均工作时间的规定。因而,它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只对工作时间做出了限制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三,工资折算
例如;月工资3000元,月出满勤,开全额工资。月有三天没上班,先算日工资:月工资收入(3000元)÷月计薪天数(21.75天)=得出日工资;137.93元。最后得出当月实开工资;3000元一三天日工资(137.93元的3倍).实开2586元。
❿ 劳动法诉讼时效是几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专裁的时效期间为属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0)劳动法137扩展阅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目的: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时间及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范围: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