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股份制企业
⑴ 如何完善行政诉讼法
第一,修正行政诉讼法之理念。行政诉讼法应充分体现人权保障理念,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作为行政诉讼的主要目的更为适宜,以最低限度地保证行政诉讼定纠止纷作用的发挥。现行行政诉讼法在程序保障和操作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范围过窄,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二是对原告资格规定过于严格,一般只限于具体行政行为直接指向的相对人,不包括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三是对相对人的诉权保护不够,存在一系列的限制条件。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应将公民一方拥有的诉权,特别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诉权解释为基本人权,把保护人权作为主要诉讼目的,从法治角度强调诉讼权是人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程序上为保护人权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行政诉讼真正成为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第二,拓宽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渠道。一是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二是延长原告起诉期限。
第三,完善行政审判方式。一是引入调解机制。确立被诉行政行为“违法推定”原则,即起诉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全面确立司法最终救济原则。
第五,建立公益诉讼等特别程序。
第六,改善行政审判环境。行政诉讼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在行政诉讼制度领域,因为,行政诉讼制度,最急需独立审判,同时也最容易形成独立审判的格局。而且,我国宪法和组织法留了一个空白,就是法院可以设立特别法院,像军事法院、海事法院、运输法院等特别的法院系统。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国外的经验可循,欧洲大陆许多国家都设有行政法院。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如果设立独立的行政法院有较大障碍的话,至少应该明确规定以一级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应当提级审判。
⑵ 公司行政诉讼中股东代表能否提起诉讼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款把派生诉讼的被告范围扩展到公司以外的领域,但这里的他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如何界定其范围?在当前大部分关于公司派生诉讼主体的研究中,一般都是从民法和商法的视角,把在市场中与公司同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对手作为公司外对公司权益造成侵害的主体,忽视了作为市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也是可能对公司权益造成侵害的主要对象,作为行使市场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公司的利益发生碰撞,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碰撞对公司利益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行政处罚行为和行政许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为法人的公司放弃诉权,其结果不仅是公司的利益受损,同时也必然会波及作为公司利益最终承受者的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形与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是相符的,或者说在这种情形下的公司股东符合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条件。笔者在此略抒己见。 首先,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诉讼法没有将公司股东列为行政诉讼原告的范畴,主要是因为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以前,由于受相对人理论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对原告资格实际上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即只有行政管理相对人才能提起诉讼。而公司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对外是以法人的名义出现的,其法人资格是法律赋予的,传统法学理论认为只有公司法人才是行政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作为公司内部成员的股东无权就侵害公司权益的行为以自己或公司的名义进行诉讼。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司法实践的积累和理论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有法律规范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范畴的规定已逐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股份制企业和公司的大量出现,如何协调企业法人和股东之间的相互利益,如何保护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等问题日益成为立法上的迫切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关于联营企业、中外合资或者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资、合作各方,认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权益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的规定,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实务界已经注意到在行政诉讼中对股东权利进行保护。笔者认为,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股东作为行政诉讼原告的主体地位也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其次,股东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符合行政诉讼原告的特征。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资格的界定采取的是法律上利害关系说,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至于如何界定某一主体是否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在立法上还没有明确的表述,学界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现行行政诉讼法并没有要求原告要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换句话说,只要某一主体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或诉讼结果与其自身有利害关系,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就具有原告资格。而公司股东作为公司利益的最终承受者,作为市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对公司所作出的每一涉及公司利益的行政行为应该说均与其自身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必然会对股东的自身利益造成影响,从这一点来看,由于股东在公司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作为法人的公司不愿行使诉权时,股东为维护公司的利益代表公司行使诉权应该说是符合行政诉讼原告的资格条件的。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法院 卢政峰
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
您好,您可以详细描述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适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现就有关条款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的“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
(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
(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
(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
(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九)其他诉讼请求。
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一)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二)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六)重复起诉的;
(七)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八)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九)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
人民法院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迳行裁定驳回起诉。
…………
第二十六条 2015年5月1日前起诉期限尚未届满的,适用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审结案件的审理期限,适用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关于审理期限的规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已经完成的程序事项,仍然有效。
对2015年5月1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行政赔偿调解书不服申请再审,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程序性规定适用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⑷ 全民股份制企业不给村民看帐就把厂卖出去合适吗
摘要 您好
⑸ 行政诉讼中几种具体情形下原告资格的确定
(1)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相邻权是指不动产占有人在行使其物权时,对与其相邻的他人不动产所享有特定支配权,主要包括:通行权、排水权、通风权、采光权以及截水权等。(2)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对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权的侵害有时来自于行政机关。公平竞争权人受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他们唯有提起行政诉讼方能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需要赋予公平竞争权人原告资格。(3)受害人的原告资格:受害人对于行政机关拒绝追究行为,不予答复行为以及处罚过轻的行为均有权提起行政诉讼。(4)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原告资格:撤销或变更行为往往会侵犯到以下两种人的权益:一是合法权益的保护依赖于被撤销或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二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信赖人。(5)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原告资格: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对行政机关处分其使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不服,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6)联营、合资、合作方的原告资格:联营、合资、合作企业的各方并不因企业成立而丧失自身的独立主体地位,它依旧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因此,在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具有原告资格。(7)非国有企业的原告资格:非国有企业的成立须经过有关行政机关的许可,一经许可成立,非国有企业即具有独立的权利主体地位。因此,非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注销、撤销、合并、强行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的,该企业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诉讼。(8)合伙或其他非法人组织的原告资格:合伙或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虽然不具有法人的地位,但却有独立的权利主体地位,具有原告资格,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合伙企业以核准登记的字号为原告。(9)股份制企业的原告资格:当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到其合法权益时,企业本身自然具有原告资格,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企业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同时,依《若干解释》的规定,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到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可以企业名义提起诉讼。需要注意,他们并不享有原告资格,原告资格的享有者是股份制企业本身,他们只是被法律允许代为行使企业的起诉权而已。
⑹ 法律免费咨询
楼上的建议聘请刑事律师,可以觉得不需要,只是物品被扣,跟楼主的关系不大。
1、等公安机关解封之后;
2、看公安机关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如果是依法办事,就是破门而入,也是没有问题的;
3、这个决定权在于公安机关,不在于你,建议你咨询具体的负责人;
4、这个决定权还在于公安机关,不在于你,建议你咨询具体的负责人;
5、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公安机关存在过错,则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赔偿。
需要的法律太多,较分散,散见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国家赔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复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宪法》
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09年7月自考习题答案去哪下
网上不可能有答案,这是违反安全法则的
⑻ 公司行政诉讼中股东代表能否提起诉讼<卢政峰>
公司行政诉讼中股东代表能否提起诉讼卢政峰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款把派生诉讼的被告范围扩展到公司以外的领域,但这里的“他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如何界定其范围?在当前大部分关于公司派生诉讼主体的研究中,一般都是从民法和商法的视角,把在市场中与公司同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对手作为公司外对公司权益造成侵害的主体,忽视了作为市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也是可能对公司权益造成侵害的主要对象,作为行使市场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公司的利益发生碰撞,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碰撞对公司利益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行政处罚行为和行政许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为法人的公司放弃诉权,其结果不仅是公司的利益受损,同时也必然会波及作为公司利益最终承受者的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形与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是相符的,或者说在这种情形下的公司股东符合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条件。笔者在此略抒己见。 首先,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诉讼法没有将公司股东列为行政诉讼原告的范畴,主要是因为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以前,由于受“相对人”理论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对原告资格实际上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即只有行政管理相对人才能提起诉讼。而公司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对外是以法人的名义出现的,其法人资格是法律赋予的,传统法学理论认为只有公司法人才是行政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作为公司内部成员的股东无权就侵害公司权益的行为以自己或公司的名义进行诉讼。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司法实践的积累和理论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有法律规范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范畴的规定已逐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股份制企业和公司的大量出现,如何协调企业法人和股东之间的相互利益,如何保护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等问题日益成为立法上的迫切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关于“联营企业、中外合资或者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资、合作各方,认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权益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的规定,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实务界已经注意到在行政诉讼中对股东权利进行保护。笔者认为,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股东作为行政诉讼原告的主体地位也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其次,股东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符合行政诉讼原告的特征。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资格的界定采取的是“法律上利害关系”说,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至于如何界定某一主体是否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在立法上还没有明确的表述,学界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现行行政诉讼法并没有要求原告要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换句话说,只要某一主体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或诉讼结果与其自身有利害关系,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就具有原告资格。而公司股东作为公司利益的最终承受者,作为市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对公司所作出的每一涉及公司利益的行政行为应该说均与其自身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必然会对股东的自身利益造成影响,从这一点来看,由于股东在公司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作为法人的公司不愿行使诉权时,股东为维护公司的利益代表公司行使诉权应该说是符合行政诉讼原告的资格条件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