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在外部监督是指什么
『壹』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有何区别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公共行政关系,主要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作为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1)行政法在外部监督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
(2)、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内部行政关系
包括
一、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二、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三、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五、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六、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
『贰』 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按照监督的来源划分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一般监督,是指行政隶属关系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 专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实施得法律监督,它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我认为选,A 行政外部的监督包括政治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在行政法上,最重要的是与人民的权利义务保障有直接关系的法律监督。 行政内部监督,包括行政机关自发地进行自我反省和基于行政指挥监督权而进行的自律作用。一般说来,各国的行政机关都具有较强的特权性和封闭性色彩,一般难以自发地进行自我反省;至于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监督,从理论上讲,违背了“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审判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原则,即违反了禁止同事审判的原则,其公正性难免受到怀疑,并且现实中也不乏官官相护的事例。因此,对行政内部监督,我们不可以期望过高。尤其是在民主法制机制尚不完备的我国,不仅要强调行政内部监督,而且更要重视行政法律监督。诚然,在近代法治国家里,行政内部的监督得以或多或少的运用,例如苦情处理、行政监察等,作为简便、迅速处理人民怨愤的行政监督方式,有其独到的优点和长处。象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广泛实施的、富有成效的行政监察员(Ombudsman)制度,成为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的楷模,可是,该制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行政监察员被赋予更高层次的、更广泛、更强大的权限。显然,这种监督机制超出了单纯的行政内部监督的范畴。
『叁』 行政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行政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规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这是行政法的核心内容,它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权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规范行政主体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法还规定了行政机关在接受内外部监督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以确保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规定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行政法明确了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方面的规定。
规定行政主体内部关系:行政法还包括对行政机关内部组织、编制、职权划分、公务员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行政机关内部运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性。
行政法的法源主要包括:
- 成文法: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这些法律文件为行政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和依据。
- 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这些规章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具有法律效力。
- 法律解释:对法律规范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阐释,凡涉及行政管理领域的内容都属于行政法规范。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
-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如《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为行政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 行政法规:如《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更集中地规定和表现了行政法规范的内容。
- 地方性法规: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办法》等,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适用的法规,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肆』 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合法性原则
作为行政监督主体从事行政监督的必要条件,这种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行政监督主体的合法性、行政监督活动符合法定程序和行政监督活动符合法定方式。
2、经常性原则
作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行政监督存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这有利于发现政府行政组织及人员在处理公务中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处理,从而避免社会成本的增加。
3、平等性原则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作为社会主义行政监督的基础,这样一来在进行监督的权利和接受监督的义务上就完全平等了,因此不会出现不受监督的特权或享有特权的监督。
4、广泛性原则
这种原则在性质上决定了人们可以广泛监督政府的一切公务活动,还表现在要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进行监督。
5、有效性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体现在行政监督实施的具体结果上,毕竟有效的行政监督需要准确、及时、客观和公正,以达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