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的异同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的异同

发布时间: 2022-01-19 19:12:06

A. 行政仲裁与仲裁法中的仲裁规定有何异同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异同:

相同之处:

仲裁和民事诉讼都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当事人的地位都平等,都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都必须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其义务等。

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适用的范围不同

仲裁受理的案件范围,小于民事诉讼范围,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

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仲裁法》第二条)。而民事诉讼的范围,几乎包括了民事争议的所有范畴。

二、案件管理的机构和性质不同。

仲裁受理案件的机构是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是属于非官方的社团法人,它独立于行政机构,与行政机关无隶属关系,和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无隶属关系。

民事诉讼受理案件的机构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是国家的机构之一。各级人民法院,存在着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三、案件受理的条件不同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其条件有三:一是双方自愿;二是有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可表现为事前在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事后双方就解决争议达成的仲裁协议;三是仲裁协议中有明确的仲裁委员会。这三者必须同时具备,仲裁委员会才可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只要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四个条件(参见《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且经济纠纷案件当事人无仲裁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都可受理。

四、是否可以选择案件管辖机构和案件审理人员不同。

仲裁案件,双方当事人可选择案件管辖的仲裁委员会。只要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写明国内的任何地区的仲裁委仲裁,都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双方当事人一经申请仲裁,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就有权从该仲裁委的《仲裁员》名单中选择审理该案件的仲裁员。如果双方难以选定,可以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这些规定都体现了仲裁非常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的受理和管辖,即是双方当事人选择的结果,又是双方当事人授权的产生。

人民法院对案件的管辖是有法定的,强制性的管辖权。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案件的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四种,至于审判人员的组成,当事人也无权选择。

五、终局制度不同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诉讼实行“两审终局”制,仲裁的裁决只有一次,一经作出便是终局的裁决,便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就已经裁决的争议纠纷再次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诉讼实行的是两审终局制,即第一审判决后不发生法律效力,还有一个上诉期,只有上诉期满,当事人仍不上诉时,一审的判决才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上诉,则判决就不生效,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才是终审判决,才产生法律效力。

民事诉讼的管辖权包括: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移送管辖跟指定管辖、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定。

仲裁管辖:

(一)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二)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五)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六)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七)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的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B. 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之间的区别

仲裁是协议制度,无协议不仲裁,而民事诉讼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诉条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终局,民诉是二审终审,
两者是或裁或审,管辖相互排斥

C. 仲裁法中的回避和民诉法中的回避有何区别民事诉讼法的

1,民诉法中的回避和仲裁法上的回避范围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要求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等等情况
2,民诉上的回避申请一旦成立,应回避人员回避后,进行的诉讼继续有效,而仲裁呢,由仲裁庭决定已经进行的仲裁是否继续有效

D.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区别>简单说,抓重点的讲

民事来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自系的规范的总称”,仲裁法就是“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啦!呵呵
民事诉讼是实行“两审终审制”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纠纷解决的一审、二审,甚至,还可以对生效判决进行申诉申请再审。

而仲裁则实行“仲裁终结制”,一次仲裁则结束。
“ 1、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决,便进入执行程序,没有第二次裁决,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2、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经作出,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E. 调解,仲裁,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调解,仲裁,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三者作为社会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相互辅佐、交相并存,又以其各自相对独特的调整机制而相互独立,是现代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种可供其自由选择的解决民事纠纷的途径和方法。

二、调解,仲裁,诉讼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调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2、特殊性不同

调解员可以采用其认为有利于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方式对争议进行调解。这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调解程序开始之后,调解员可以单独或同时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调解;

调解员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的,可向他方当事人通报单独会见的情况,当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调解员可以对争议进行面对面的调解,也可以进行背对背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或方案。

仲裁异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方自愿,也异于强制调解,是一种特殊调解,是自愿型公断,区别于诉讼等强制型公断;

对于诉讼,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提起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纷争。

3、形式不同

调解主要有四种形式:诉讼调解(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调解)、行政调解(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调解)、仲裁调解(仲裁机关在仲裁过程中的调解)和人民调解(群众性组织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仲裁调解是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在这几种调解中,法院调解属于诉内调解,其他都属于诉外调解。

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之一。

F. 仲裁和民事诉讼的区别

仲裁和诉讼的本质来目的自是相同的,都是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方式,但是却有着诸多区别,主要的区别有以下:1、仲裁与诉讼的本质不同。诉讼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法庭居中审判,带有强制色彩,而仲裁则是私权利处分的体现;2、案件受理范围不同。仲裁仅受理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范围要比诉讼范围狭窄;3、审级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而诉讼是两审制终审,还可以申请再审;4、公开程度不同。

G. 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的异同点是什么

一、两者的概念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或者争议发生之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方做出裁决,争议双方有义务执行该裁决,从而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就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两者的联系 依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有权对仲裁协议的效力进行认定、进行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并且可以执行、撤销仲裁裁决。 三、两者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仲裁机构是民间组织,依当事人的约定(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取得管辖权,从而行使裁决权力。法院是司法机关,依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得管辖权,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力。 (二)管辖权的取得不同。 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只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法院依法受理后,另一方必须应诉;而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则必须要有仲裁协议,即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纠纷发生前、纠纷发生后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三)审理者的产生方式不同。 诉讼案件的审判庭由法院指定,不能由当事人选择;而仲裁案件,除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选定仲裁委员会、约定仲裁庭的组成人数外,当事人有权选定仲裁员。 (四)开庭审理的原则不同。 法院开庭审理一般公开进行,只有某些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一般不公开进行,以有利于保守当事人之间的商业秘密和维护其商业信誉。 (五)审理程序及当事人的能动作为不同。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诉讼法的规定进行,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则有较大的自由度,几乎每一步骤当事人都能主动作为,如约定由3名仲裁员还是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是否开庭审理等等都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不得强迫。 (六)审限和监督程序不同。 我国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发现确有错误,可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我国仲裁委员会则实行一裁终局制,并适用司法监督程序,即(1)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符合撤销裁决条件的,可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2)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有不予执行条件的,经人民法院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七)费用不同。 同等案件标的,仲裁费略高于一审的诉讼费。仲裁费没有规定可以减交、缓交、免交,法院有规定。仲裁费比诉讼费高,如二万元的纠纷,仲裁费是1350元,诉讼费是800元。深圳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费标准为诉讼费的1.5倍。 (八)境外执行不同。 法院判决在境外执行一般需要判决地国与执行地国签订有司法协助条约,或者有共同确认的互惠原则;仲裁裁决在境外执行,如果是在《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缔约国执行,则会比较方便。这也导致很多国际商事合同一般都协议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

H. 人民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三者间的比较

仲裁和诉讼的区别

一、如选择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进行诉讼,即你自己已放弃了诉讼的权利。仲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是否运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到哪家仲裁机构、由谁来主持纠纷的解决等,都可以由当事人来自主选择,主持纠纷解决的仲裁员都是各行业的专家学者。诉讼则实行级别、地域管辖,审判庭的组成也由人民法院指定。

二、机构不同,仲裁委是由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法制局)和商会统一组建,其监督机构是中国仲裁协会,其仲裁员大多是律师和政府机构人员兼职从事;法院的机构是国家法律的审判机构。简单地说,仲裁就是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就约定以后出现纠纷时叫某仲裁机构做“娘舅”,一旦裁定对双方都有法律效力。

三、受案范围不同,仲裁只能受理民事纠纷,而法院是可以受理刑事、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的,申请撤销时法院不会从实体处理中审查,如程序中有明显错误时可以撤销。诉讼如对一审不服还可以上诉,二审不服可在二年内申请再审,法院有相关的法定监督机构和救济程序。

五、 仲裁庭审理案件具有“保密性”,案情不公开,裁决不公开。人民法院实行案件公开审理原则,但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除外。

六、收费不同,仲裁费没有规定可以减交、缓交、免交,法院有规定。 仲裁和诉讼的联系:
1.阶级属性相同。仲裁法和诉讼法都是由法定的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立法机关在制定仲裁规范和诉讼规范时,必须遵循相同的立法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必须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必须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现状出发,因此可以说,现阶段我们的仲裁规范和诉讼规范,由同一阶级制定,反映同一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其阶级属性是一致的。

2.均属程序性法律规范。相对于实体法而言,仲裁和诉讼均为程序性的法律制度,都是为解决具体的争议和纠纷而设置的程序性规则。因此,为程序性规则确定的各有关制度在仲裁和诉讼中均有体现。比如,为实现公平、公正原则而设定的回避制度,为当事人及时主张权利而设定的时效制度,为确认事实而设定的证据保全制度,为权利人利益得以实现而设定的财产保全制度等。

3.主体之间均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参与仲裁或民事诉讼活动,当事人之间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是由于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其他权属关系纠纷而请求人民法院给予裁决的平等的民事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因此,无论是仲裁活动的各方当事人之间,还是民事诉讼活动的各方当事人之间,法律赋予了他们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享有相应的法定权利,又要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

4.仲裁和诉讼活动均独立进行。《仲裁法》第八条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法律同时赋予了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的独立的裁决权,不受干涉。

I.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如下:
1.民事诉讼是保证仲裁裁决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与民事诉讼在法律渊源上具有联系性。反映了两种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决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执行程序来实现。
4.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J.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属于民法吗

民法作为实体来法,内容包自括民法总论、物权、债与合同、知识产权、婚姻家庭继承、人格权和侵权行为等内容。民诉和仲裁制度不属于民法范畴,它们是程序法。
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它不仅包括以民法典、民法通则、民法命名的法律规范,还包括民事单行法(如《合同法》),民事特别法(如《公司法》),以及散见于宪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民法规范。
2)狭义上的民法是指以民法典、民法通则、民法命名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归入狭义民法范畴。
注意:上一条回答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绝对不包括在民法范畴内,作为程序法,它们调整的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热点内容
劳动法孕妇夜班规定 发布:2025-08-30 13:03:46 浏览:179
储蓄存款条例 发布:2025-08-30 12:57:05 浏览:622
中国劳动法关于退休年龄规定2015年 发布:2025-08-30 12:56:22 浏览:901
错商法 发布:2025-08-30 12:55:32 浏览:615
家有道德经 发布:2025-08-30 12:45:57 浏览:849
四川社科院法律硕士招生 发布:2025-08-30 12:44:57 浏览:435
王培法官 发布:2025-08-30 12:16:48 浏览:103
回龙观女法官 发布:2025-08-30 12:09:49 浏览:776
群星道德秘籍 发布:2025-08-30 11:48:15 浏览:27
法律援助是指什么每个律师都提供吗 发布:2025-08-30 11:48:13 浏览: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