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中国古代诉讼法

中国古代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2-01-20 17:03:00

1. 中国古代官方的息讼之术在立法司法上的具体体现。

立法体现
第一,限制诉讼主体。首先,禁止以卑告尊、以奴告主、以贱告贵、以下告上,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如《唐律疏议》将状告祖父母、父母列为“十恶”之“不孝”,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另外,限制妇女作为原告。“妇人必真正孀妇无嗣,及子幼而事不容缓待者,方许出名告状,⋯⋯如有夫男之妇,擅自出头者,定拿夫男重责。”第二,限制起诉时间。例如宋代制定“务限法”,规定一年中只有农历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三十之间可以进行民事诉讼。第三,严格规定诉讼程序。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须经书铺或代书书写状辞,且言词不得超过二百字;须交纳足够的诉讼费用;须双方到庭,甚至用刑逼取口供;一般不得越诉。这些无疑加大了诉讼成本,增加了平民进入司法程序的困难。第四,打击教唆诉讼的行为。古代法律设专条打击怂恿他人兴讼的行为。如《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得罪重于笞五十者,减诬告罪一等。⋯⋯即受雇诬告人罪者,与自诬告同,赃重者坐赃论加二等,雇者从教令法。若告得实,坐赃论,雇者不坐。”这导致古人不敢轻易助人诉讼,而对于目不识丁的百姓而言,得不到必要的诉讼帮助,便加深了其对诉讼的畏惧和疑虑
司法实践
(一)消极应诉 1.拒绝古代官方拒绝受理案件的理由不仅是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法无明文,当事人行为如被视为败坏伦理、睚眦必报,都足以让官员将呈诉兴讼者逐出公堂。例如清朝《樊山政书》记载了一段批词:⋯⋯为买卖田地之故,与族众结讼不休,辄欲本司提人于千里之外,居心阴毒已极,不准!尔以紫阳县民,不远千里来省上控,而所控者无非买卖田地钱财胶葛之事,辄敢指控被证九人之多,其健讼拖累已可概见。本应惩责押递,姑宽申饬。本案中当事人“为买卖田地之故”,“指控被证九人之多”,且
“提人于千里之外”,都成了官员“不予受理”,乃至“惩责押递”的理由。 2.拖延通过长期不办案的方法来促使当事人主动放弃和撤销诉讼请求,是古代官员惯常采用的息讼之术。据《明史》记载:“赵豫为松江太守,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这位太守深知百姓好争一时之气,于是采用拖延的办法,百姓气平了便撤诉了。
(二)积极调解 1.调解形式 (1) 官府调解。它是指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审理时常常先在州县官的主持下对争讼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才予以判决,是典型的诉讼内调解。但官府调处带有一定强制性。如当堂调解不成,则令亲族乡邻堂下调解,而后再到堂上具结定案,调动国法族规,法理人情综合处理案件。 (2) 官批民调。它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调解,指官府接到诉状后,认为情节轻微或事关亲族伦理关系及当地风俗习惯,不便公开传讯,便将诉状交与族长、乡保进行解决的调解制度。族长、乡保接到诉状后,应立即召集双方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则须上呈说明案件事实及处理意见,请求官府销案;调解不成,则需说明理由,然后交与官府处理。 2.调解方法首先是一般性的劝告。官员要么向当事人剖明利害关系,要么说明事实真相,消除误解,但都以使百姓撤诉为目的。其次就是感化。在古人看来,诉讼源于道德的堕落,所以一旦遇到词讼,官吏往往抛开实体问题,以儒家伦理道德、民间习俗来教育感化当事人,使其为自己因一己私利而争讼的行为感到羞愧、自责,进而做出让步或干脆放弃争执,恢复原有的“和谐”。还有的官员在接到诉讼后痛加自责。如东汉时许荆任桂阳太守,有兄弟二人为财争讼。许荆认为兄弟争财是因为太守推行教化不称职所致,于是提出辞职,使当事人悔悟撤诉。
马作武. 古代息讼之术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2):47-51.
华工传统法律。。。。

2. 中国古代的法律有哪些

夏商周法律制度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夏代法律
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
商代法律
“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尚书·盘庚》记载:“以常旧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辞中,有象征残酷刑罚的文字;《简书·康诰》载:“罚蔽殷,用其义刑义杀。”战国时荀子亦说:“刑名从商。”
周代法律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于夏、商,到了西周更趋成熟。《周礼》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吕刑》中对犯人施行五种刑罚的规定长达三千条;同时,明确规定了罚金等级和赎刑制度等。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奴隶制法制解体,各诸侯国的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成文法陆续颁布。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邓析编订“竹刑”。晋国亦“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国李悝在总结各国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法经》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以刑为主,诸法并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国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任法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还颁布了大量法令。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全国,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种》、《法律答问》、《封诊式》3类法律文书,其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徭戍赋敛、军爵赏赐、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组织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说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说法是信实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称于世,刑罚种类繁多,手段也极为残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没收孥等,对罪犯往往数刑并施。
西汉法律制度
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各朝都编纂法典。曹魏对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并改汉具律为刑名,冠于全律之首;规定五刑,使刑名进一步规范化;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等8种权贵人物在审判上享有特权的“八议”也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是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发展。其后产生了诸如《晋律》、《北齐律》等。《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亦称“十恶”);北魏、南陈法律中规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当”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响。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诸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500条。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永徽四年(653)颁行全国。唐律把“十恶”特标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唐律》和《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发展影响极大,对亚洲一些国家亦有一定影响。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时后周的《显德刑统》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宋代正式出现“典卖”制度的法律规定。
辽代法律制度
辽代大规模地编纂法典,开始于兴宗时期。重熙五年(1036年),参照唐律修订太祖以来法令,正式编定《新定条例》547条,又称《重熙条制》,颁行全国,成为辽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为由,对《重熙条制》进行删修增补,编成《咸雍重定条例》789条,简称《咸雍条制》。这部法典对契丹、汉人同样适用,是辽代法律进一步汉化的标志。

3. 谁可以告诉我“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内容”

一、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历经近4000年的发展演变,虽在各个具体的历史时期稍有差别。但其中的基本特征还是被保留、继承并流传了下来。

第一、 司法与行政不分,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事务。在中国古代,司法权从属于行政权,而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从地方到中央,司法权均由行政机关行使。

第二、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差异不大。

第三、 裁判与追诉职能不分,诉讼采取“纠问式”。

第四、 广泛采用刑讯逼供手段。

第五、 建立多种监督程序,作到“明德慎罚”。

二、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四大方面

(一) 刑事诉讼法典从无到有

中国的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刑不分、诸法合一”。虽然中国早在周朝就有了关于刑事诉讼方面的法律规定。但只是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规定,并没有独立作为一部刑事诉讼法典出现。比如《法经》中的“囚法”和“捕法”、秦律中的“治狱”和“讯狱”、隋朝的《开皇律》中的“斗讼”和“断狱”,以及《唐律疏议》中的“斗讼”、“捕亡”和“断狱”等。

然而到了清朝,统治者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终于在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颁布了《刑事诉讼草案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

(二) 诉讼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诸法合一的特点注定了在诉讼中不区分民事与刑事诉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一些朝代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区别对待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现象。

西周时期把涉及犯罪的刑事诉讼成为“狱”,要求持诉状到官府起诉,而把涉及财产纠纷的民事诉讼称为“讼”,当事人可以直接到庭提出诉讼请求。

汉朝出现了类似于现在自诉与公诉的区分。把当事人自己或被害人及其亲属向官府提起的诉讼称作“告劾”。

唐朝则把起诉区分为类似于自诉的“告诉”和类似于公诉的“举劾”。

元朝区分当事人自诉与官府纠举两种方式。

(三) 审判制度、审判原则从模糊到清晰

在中国古代早期,官府断案没有成文的、明确的制度、原则所依据,甚至有时候仅凭个人能力和才华来审理。在后来的法律发展中逐渐地出现了一些明确的审判制度和审判原则。

西周时期出现了要求法官依法办案的规定,并创立了“五听”审讯方式和针对司法人员的“五过之疵”。

唐代则具体规定了审判回避制度、证据制度、判决和上诉制度,并且将监察制度定型化。

(四) 从“明德慎罚”到严格的死刑复核程序

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明德慎罚”思想便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正因如此,统治者对死刑格外重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即有法律规定,要求所有死刑案件必须一律上奏朝廷,由皇帝亲自核准。

而宋朝更是确立了“翻异别勘”的复核制度,以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

总之,中国法制历经4000年发展而形成“中华法系”。中国古代的刑事诉讼制度也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其中有槽粕更有精华,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而为法制建设所用。
继续追问: 非常感谢,我要诉讼制度的内容,简述就可以了,考试写这么大篇不得了了 补充回答:
(一)审判组织
(二)告诉制度
(三)强制措施

4.证据制度。
5.庭审制度。
(1) 审判组织
(2) 回避制度
(3) 庭审程序
(4) 判决与上诉、申诉
6.执行程序。

4.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的特点

①司法与行政不分来,行政机关自兼理司法。皇(王)权至上,司法与行政不分的制度始终一脉相承,在地方上,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的制度。
②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没有根本性差异。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以刑为主,刑民不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合一。 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也往往通过刑律来调整。

5. 简述中国诉讼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在本土上产生了自身独特的刑事诉讼制度。这种诉讼制度是中华法系法制的构成部分,它在青铜时代的夏、商、周已形成雏形,在秦汉时已大致成型,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历朝的长期发展,至今清王朝时已相当完备。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情况可作如下概述。
1、审判组织
审判组织包括中央审判机关和地方审判机关。中央审判机关。汉秦时称“迁尉”,隋唐时权力分立,设置“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之后,各个王朝延续这种机构设置,只是在名称上有所变化。明清时分别称“大理寺”、“邢部”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为主审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而都察院既有权监督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又有权直接审理部分案件和参加“三法司”会审重大疑难案件。地方审判机关。地方行政兼理司法,地方审判机关即地方行政机关。行政长官兼管审判事务是一大特点。秦汉,地方行政设郡、县两级,相应地,郡守和县令行使审判权,但有专人辅助。同样,隋唐宋设州、县两级行政,刺史和县令为地方长官,兼理司法。明清地方政府设三级即省、府、县。省级设“提刑按察使司”为审判机关,直接受皇帝和中央审判机关领导。府级设知府行政官,兼司法;县级设知县,兼理司法。清朝仿效明制,地方设省、府、县三级,省设总督或巡抚为行政长官,总督、巡抚之下设布政司主管行政;设按察司专理司法。府、县分别设知府、知县,行政官掌握司法。
2、告诉制度
自秦汉至明清,在告诉制度上大致相同,原则上实行不告不理,被害人或知情人告诉官府,官府才受理诉讼,但隋唐之后,也开始出现官府发现犯罪,主动追究的情形。告诉严格按照行政级别逐级提起。
3、强制措施
汉唐之前,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没有严格规定,汉唐之后,在刑法典中均在专篇规定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其具体强制手段有逮捕、囚禁、追摄、勾问、保候等内容。在具体内容也逐步详细化。
4、证据制度
自汉至清,各朝刑法典均对证据作了专门规定。从种类来看,有人证、物证、勘验检查笔录、书证和被告人供述。其中,对被告人供述较为重视,刑讯作为获得被告人供述的常用手段实行法定化。
5、庭审制度
关于审判组织,汉以后历朝审理刑事案件,一般由审判官一人独任审判,少数重大案件则由多人组成,会同审判。关于回避制度,自唐朝之后均有法律明确规定。关于庭审程序。按照诉讼的三角结构设立,原告与被告对簿公堂,审判官居中裁判,但审判官要查明事实,可以主动传唤证人到庭作证、庭外调查、对被告或原告实行刑讯。关于判决与上诉。案件的判决一般是由参加审理的官吏初步决断,然后将长官审议定判,允许当事人对判决不服,提出上诉。
7、执行程序
汉以后,刑事执行制度逐渐完善。一般使用笞、杖刑由原审判机关进行,徒、流刑由府、州、县审判机关决定,交专门机关执行;死刑由特定机关监督进行,实现复奏制度。

6. 中国古代诉讼形式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自西周时起对起诉形式已有了较具体的规定。当时已有民、刑诉讼之划分,类似当今之自诉。

上诉与直诉 –

(一)上诉

中国古代自西周就有了称作“乞鞫”的上诉制度。重大案件要上报天子裁决,秦、汉基本沿承。 曹魏时为简化诉讼,防止拖讼,改汉代乞鞫上诉制度,晋代又恢复。北魏律则明确规定,对案件判决有疑问或诉说冤屈者,应重新审复。 唐代时上诉制度已较完备。当事人对判决的意见,若不服可逐级上诉直至皇帝。宋代的上诉案件,重审称之为“别推”,“移推”,可申诉朝廷乃至皇帝裁决。 元朝如果主管官吏“受赂不法”,可径赴宪司控告。明朝重大特殊案件允许越级申诉。清律对上诉亦有清晰的程序规定。

(二)直诉

直诉是指有重大冤情者赴京城向中央有关部门甚至皇帝本人申诉。主要包括: –1、“路鼓”与“肺石”

–2、设登闻鼓

–3、邀车驾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7. 行政诉讼法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在常委会第11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心目中没有民可以告官的观念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代表统治阶级依靠封建法律统治和压迫老百姓。当时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实体、程序不分的。由于长期以来官贵民贱、官尊民卑的意识形态,人们心目中没有民可以告官的观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诉讼制度。

二、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未形成规范的行政诉讼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与实施,打破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观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因此,人们普遍地把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中国行政诉讼法,除《行政诉讼法》中比较集中地规定的一些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外,还包括其他分散规定在其他许多法律、法规中的行政诉讼法律规范。

三、行政诉讼法,是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以后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的国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单行法律,如美国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诉讼法》、德国的《联邦行政诉讼法》等。有的国家还设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实体法逐步分开来形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成为当代行政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国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数国家的许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规定了实体法规范,又同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法规范。而在刑法领域和民法领域中,实体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开,形成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8.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司法叫什么

古代法院沿革

中国古代类似今天法院的机构最早叫什么称谓,史无可考。据后人的研究,一般认为夏、商、周三代称“司寇”,这与古人所说的“刑起于兵”关系密切。“司寇”两字的本意是“负责抵御外来侵略”,管理曰“司”,外敌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国者称之为日寇)。三代的司法官称皆与军旅有关,也印证了“兵刑同源”这一古人的判断。
西周时期,从机构上讲,其时官署与官员是同一物,同一称谓。周天子作为国王,按今天的权力概念,他不仅是最高行政权,也是最高立法权和审判权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贵族官员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确切地说,在周人的观念中,无法理解我们今天常言的行政与司法之别。但他们自有一套设官分职的理论和方法。在王朝中央天子之下负责审理案件的机关就是“司寇”,这一机关的长官也叫“司寇”,成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级审判机关。史书《周礼·秋官》上说“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辅佐官称“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国司法,后者助前者“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其下属有“士师”、“士”等十几种官员。地方上设“士”为司法官,也是初审机关,掌其辖区内狱讼。据史书所载,一般审级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级,重大案件及诸侯间诉讼由周天子或“司寇”裁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遵旧制。《史记·李斯列传》讲,到战国时,齐国称“大理”,楚国称“廷理”秦国称“廷尉”,等等。

秦代一统天下,皇帝拥有最高司法权,《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谓“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机关体系,对一切重大案件,皇帝有最后决定权,并可派丞相、御史受命问案;二是皇帝直接审案。史书中载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呈决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每天阅读的文件很多,以石来计算。按当时的重量,史书讲:“石,百二十斤”,约合现在六十斤。秦简一般长约尺二,合现在23至28厘米,每简30至40字,可见始皇对政务的勤勉。

秦代统一了战国时各诸侯国中央最高司法官(即最高司法机构)的名称,沿用秦国旧称“廷尉”,属中央官员九卿之一。“廷尉”负责全国法律、法令及司法事务,直接向皇帝负责。“廷尉”的主要职责有二:一是负责“诏狱”,即皇帝亲自交办的案件;二是审理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和对重大案件的复审。“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机构和司法长官,作为最高法律官员,“廷尉”在秦代法律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廷尉”,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听狱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故称廷尉”;另一种说法是:“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廷尉”下设“正”和“左右监”等属官。但对重大案件的审判,均须皇帝最后裁决方可定案。

秦代地方司法机关也进一步完善,地方司法由属于行政性的郡守、县令(长)兼理。地方的郡、县、乡、亭各级政权机关都设有相应的专职或兼职司法官员,处理本地区范围内的司法事务。郡有专任司法官员“决曹掾”,但案件的裁决由郡守决定;县以下设丞,主管文书、仓储、司法事务;乡设有“秩”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秦范阳县令在任十年中,审判案件,“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证明郡、县长官对自行管辖的一般案件,皆可作最终裁决,有司法审判刑杀之权,只是在案件有疑难时才上报中央“廷尉”。

由于秦代要求各级官吏都要知法、学法、宣传法律,因此凡官吏都有宣传、执行法律、法令的职责,即使是最基层的“里正”、“求盗”等小吏,也可以处理轻微的民事、刑事案件。

到了汉代,司法制度以秦代司法体制为基础,在中央,除皇帝总揽最高司法权以外,其中“廷尉”又称“大理”(汉景帝、哀帝时曾一度称“大理”。宣帝时增设 “廷尉平”)是中央最高专职司法机关,同时也是中央最高司法长官,仍作为中央九卿之一,全面负责全国法律、司法事务。丞相作为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与中央其他高级官吏也经常参与司法审判,名曰“杂治”,即非专任之义。

汉代地方司法机关除东汉后期一段,在地方主要为郡、县两级司法机关。汉末州由监察区一变而成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遂形成州、郡、县三级。此后,州、郡、县三级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审判,各自配有专职的司法属吏。如郡设“决曹掾”为专职司法官等。两汉郡县司法权承秦之旧,仍有很大的终审裁决权。《陔余丛考》一书讲:“汉郡县守令皆有专杀权”,“刺史、县令杀人不待秦”。只是疑重案才呈“廷尉”,或交由丞相等大臣共议后由皇帝裁决。

9. 中国古代的缠诉行为有

中国古代的缠诉行为有,击鼓鸣冤上 堂告状,我认为是这样。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论文3000字 发布:2025-08-30 06:39:59 浏览:886
事业单位行政法真题 发布:2025-08-30 06:38:30 浏览:259
证据立法的现状 发布:2025-08-30 06:28:27 浏览:509
国际经济法倾销名词解释 发布:2025-08-30 06:22:49 浏览:918
婚姻法十九条规定 发布:2025-08-30 06:21:28 浏览:758
共和国刑法第三章 发布:2025-08-30 06:18:45 浏览:806
行政法的特殊源源是 发布:2025-08-30 06:12:22 浏览:102
员工条例修改 发布:2025-08-30 06:11:40 浏览:125
团风县律师 发布:2025-08-30 06:04:37 浏览:775
规章一般叫什么 发布:2025-08-30 05:53:42 浏览:766